..續本文上一頁瞿呬耶波之賢足,此阿奢黎曾以神通遊諸方土,尋求爲師障礙之空行母(荼吉尼)婆呼黎不獲,其後知其在提毗俱吒,化爲一塵,隱于一與彼椤樹幹中,乃捉其發結自樹幹中曳出之,以修法成就之寶刀斫而戮之,此師傳法于底黎波,西藏舊傳則謂瞿呬耶波傳案多哩伽,後由案傳底黎波也。又黑行師傳善怙,此師爲大臣時密修觀行,獲得少分悉地,彼于王前侍立之時,以神通力遙見己佛堂中一酪供品爲貓所吮,作勢驅之,王問何故,具以實告,王知其已得成就,遂尊奉供養,曆時不久,王亦證五神通,而此大臣成爲瑜伽行大自在者,此師亦傳法于底黎波雲。
九 底黎波傳
阿奢黎底黎波者,生于東方遮質伽保城一婆羅門家。年歲既長,曉了婆羅門宗一切論典,其後遊諸方土行乞化時,于一僧寺見諸僧衆,心生淨信,于彼出家,通曉叁藏理趣,于先崇信阿奢黎所,立曼荼羅,從受灌頂,思維修習一切教授。曆時不久,生殊勝智,面見無邊成就士夫,與共談義,咨詢所疑,得傳訣要,常見吉祥呬噜迦及空行母衆,得其加持,以此爲緣,智慧輾轉增長,後于其地一瑜伽母榨胡麻者之女合修,爲諸僧衆所擯,乃至市中作榨胡麻業。
由先爲婆羅門之般祗多(智者)而成比丘,難有大利養,恭敬亦漸衰損,以爲榨胡麻女之主,故名底黎波,即榨胡麻者之義也。而後遊諸方土,于烏仗那等國得諸空行母一切訣要。師以榨胡麻爲業,如于胡麻中出油,依上師口訣,扼身之要,起具生智,現證本面,得勝悉地,頓見十方一切佛面。師以己所悟解爲他宣說,異時于城中歌唱所悟,然一切人心生疑惑。于彭伽羅(孟加拉)一城中有多百千人來視阿奢黎見阿奢黎與其明妃住空約一人高而榨胡麻,衆人競問所疑,各以所悟作歌答之,爾時來會諸人皆悟實義,證得悉地,由此共稱師爲得成就者底黎波。師饒益衆生曆時頗久,不舍肉身往諸空行刹土雲。
師之弟子有遊戲金剛及那洛波二人,前者事迹于此不述,當于密多羅佐似系中詳之。
十 那洛波傳
那洛波者,生于迦濕彌羅國一婆羅門家,幼即成爲外道班祗多(智者),由修外道真言故,遂舍婆羅門種所行,名爲阿嚩都底。一時入于一賣酒女家中,其處有一佛教小師以不堪忍那洛波氣勢,遂避而他去,遺一經書于其坐處,那洛波取而觀之,于佛法深生信仰,乃詣中印,于佛教中出家,成爲最大班祗多,爲那鄰陀寺、毘羯啰摩屍羅寺之北門守護者,師爲折服外道等故,廣作說法聽法等事,然自心則攪牛乳頃亦未定住。
每于夜間,常修勝樂輪,得多空行母現身警策雲:“于東方有阿奢黎名底黎波,汝詣其前,可得悉地。”師遂往東方,遍諸方所尋求底黎波不獲。後于一時有一僧寺僧衆會食,門自內閉,適于其時,那洛波在廚房中見一青色人,汙穢異常,取活魚多條于火爐上烤之,于時那洛波遣之不得,後衆僧至,大爲忿惱,青色人言:“若汝等不喜者,可投之于水。”遂以熟魚投水,皆調尾而逝。
那洛波知其爲得成就者,乃尾之而行,接足作禮,祈求攝受。其人怒毆,那洛波默而無言,然起心念:“此即底黎波欤?”其人即言:“是,是。”若念“此非底黎波耶?”其人即言“不爾,不爾。”于是知此人即具他心智之底黎波也。然此人有時示現行瑜伽師行,有時示現癡狂之狀,而那洛波于彼不起分別。
後于一時,于城中娶新婦處,求得菜蔬甚多,以獻于阿奢黎(即底黎波),阿奢黎作貪婪狀,心念阿奢黎必喜此物,遂又詣其處,于是印度有一日之間不重待客之習,師遂竊盛菜之器,攜之而行,衆人逐之,棒石交加皆已身受,菜器未失,以獻上師(以上一事)。又于一時,于一充滿水蛭窄水流旁,上師逡巡未渡,那洛波言:“我立水中爲橋可乎?”上師言可,那洛波遂立水中,上師踐其頂躍登彼岸,告言:“我將立返,汝可候此。”然上師長時不返,水中諸蛭吮血殆盡幾瀕于死(以上二事)。
後複原,仍隨上師而行,于路途中遇國王女乘轎而過,底黎波言:“劫此王女。”那洛波乃僞爲婆羅門狀,口唱吉祥贊,插花于王女之頂,挾之而遁,諸侍從痛毆之,不複能立,臥地如屍。阿阇黎遂以法活之(以上叁事)。又于道中遇一大臣之妻,上師複念其劫之,被毆複蘇,與上事同(以上四事)。
是時心念,上師蓋欲受用女人,那洛波遂自取一貴種姓女,以聘禮于其父母,擬于翌晨獻之于師,師以那洛波夜先受用,遂以石擊其勢,經于多日,極爲痛楚,後上師以真言加持始愈(以上五事)。此女獻于師後,某日此女見那洛波而笑,上師言:“汝不喜我乃喜此人乎?”遂並毆那洛波二人(以上六事)。
凡此諸事皆以視察那洛波信堅與否,然那洛波不僅不信毫未生起,且正信備複增長。又于一時師弟二人至一宮殿頂上,師言:“若能自此跳下者,我心始悅。”那洛波心念:“上師必有方便速令我愈。”遂至殿頂躍下,四肢皆折,然上師多日不來,心念此時定死無疑,上師即來咒之立愈(以上七事)。如是十二年中依止上師備行無量難苦之事,然上師無一嘉許之言。
爾後于一空場師告之言:“我今當傳教授,可獻曼荼羅。”白言:“今此無水及花。”師言:“汝之身上豈無血及指耶?”遂刺血斷指以捧于師,血涔涔下,爾時底黎波取那洛波指以泥塊及鞋猛擊那洛波面門,立時暈絕失念,迨複蘇時即得現證一切法真實義,指亦重生,其後又傳一切教授及隨行教授,那洛波遂成爲瑜伽自在者。
底黎波告言:“自今汝當勿事诤論,勿畜弟子,勿行講經,若如是者,當速得最勝成就。”爾後至普椤诃黎修無戲論叁摩地時,適有外道,需與辯論,外道一聰睿辯論者來于衆僧一一诤論,然僧衆中無人堪于抗衡,一老妪言:“附近不有一名爲稱賢之大德耶?”衆僧求之果得那洛波,遂請其與外道辯,心念此爲利益佛教之事,翌晨與外道辯論之時,忽幾墮負,自忖如我言說自在者何故墮負,憶及師誡,乃懇于師,爾時辯論得勝。
此時底黎波持人頭顱骨,鮮血滴流,作乞丐狀來現其前,那洛波遂即禮足,諸外道言:“汝非佛教徒具悲心者耶?何爲禮此無悲憫心之羅刹,我已勝汝矣。”底黎波作期克印指彼外道天廟,咒言“勝”,彼天廟立圮,如是佛教徒于辯論及威力二者均獲全勝,那洛波以于師語略違犯故,即身未能證得最勝悉地,舍身之際始成佛雲。此阿奢黎多分住于普椤诃黎,時或遊行各地,灌頂、傳法、與外道辯等,行此衆多善巧事業,依十二大業無礙成就門饒益衆生,長時面見一切本尊聖者,實乃證入共同悉地之大成就者也。
注一 此阿奢黎之弟子有诤論世一切智人扇底波等護門班祗多、主尊阿底峽等佛教宗師多人,其不共弟子中有持釋續者,精父續者四人,精母續者四人,共爲八人。初四人爲黑無畏金剛、畢卓诃度、奢耶迦椤、迦濕彌羅國阿羯啰悉地。後四人爲摩那迦屍利、法意、大滂丁波、慧護,此諸人等亦皆證得真言威力也。有謂比卓诃度與法意爲一人,而于前四人計入智藏,其得成就之四弟子爲勝德鍾毗波、黎黎波、建陀波、迦蘇黎波,四人皆得悉地。以上乃西藏舊傳之四十二大弟子也。
注二 那洛波大師爲大手印宗最顯赫之得成就者,西藏迦舉派(白教)之祖譯師瑪爾巴即從其學法。其在世時間,西藏相傳其生于丙辰年,而示寂于阿提沙入藏前之庚辰年,考其師底黎波于公元九世紀初入藏之勝友並世,則那洛波當生于公元八叁六年之丙辰,又阿底峽于公元一零四二年至西藏之阿裏,則那洛波當示寂于公元一零四零年之庚辰,蓋住世二零五年矣。密乘諸祖以修法延壽,其事甚多,漢土先賢以有道而長壽者亦不乏其人,如荀子世壽即在一百六十以上,漢之張蒼、唐之曹憲亦皆壽考百余歲,若魏文候樂人虞公年且二百數十歲,載在史傳斑斑可考,故此亦無庸置疑也。
十一 勝德鍾毗波傳
勝德鍾毗波者,最初爲國王之象奴,不識讀誦,那洛波住于一僧寺時鍾毘波心生渴仰,數獻乳酥。爾時那洛波教以發心,並于喜金剛曼荼羅中爲授灌頂,教修觀法,彼亦如法修觀,偶于一時落水漂沒,爲魚所吞,于魚腹中得見呬噜迦曼荼羅,無損而出。而後于阿奢黎前,修普斷行,專心觀想,證入最勝悉地,于一切法,尤以一切金剛乘法慧境日增,遂爲衆多弟子說法,皆得悉地。
後因需撰論典多部,乃再學習文字,一切外道及內宗智者欲來侵淩,皆以法語折服,聲名洋溢一切方所,爲阿底峽之上師。西藏諸師則謂阿底峽實未親炙,有謂不動勝義修法雖爲阿底峽著,實從鍾毗波聞也,然彼所著四論,現存阿底峽之釋,其中頗存親承之言,余曾遇印度諸智者,親見此釋之梵文原本,爲阿奢黎涅磐吉祥所持有也。
注 此師又名小鍾毗波。
十二 小俱薩羅賢傳
小俱薩羅賢從阿奢黎小鍾毗波聞法,此阿奢黎生于印度西方之寐婆啰,幼即精娴一切明處。就一個外道請求出家,未許,心念若爾當破壞一切外道之法,遂至吉祥金剛座師前出家,一切經藏皆善巧修學,後又于迦摩路國中僞爲婆羅門,從外道宗師及婆羅門約六人精研外道一切宗義,凡迦摩路國之幻術、毗則企黎派之咒術多種、空行母之惡咒多種、屍央譏黎之咒法多種皆事學修。
後至西方原外道宗師處,請羯拏王主持會聚佛教瑜伽師及智者約兩千人,外道約八千人,共舉辯論。阿奢黎以娴明處,凡外道之所有因義皆一一破之,其後又較神變之力,一外道瑜伽師示現空中二星令其落地,作人頭狀,大如屋舍,阿奢黎知爲障眼法,乃誦摧壞真言,二者皆成炭粒,衆人乃悉其爲障眼法也,有數外道于身上示現火焰等事,阿奢黎化水沃之,皆立澌滅,法悉爲破。
如是一切乃以幻摧幻也,最後外道四人爲首者,阿奢黎以真言加之,皆化爲貓而遁,又以屍央譏黎之真言詛來聚會一切外道,彼等家中所有…
《七系付法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