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愚昧法,知其義已難憑信。”所以應斷除産生貪戀恭敬的助伴,如頌所說:“願與林中諸鳥獸,全無喧器住山林,彼諸悠然安樂衆,一時相伴而共住。”這是說當住于寂靜山林。然而如果不勤離散亂放逸,也不能等住(入定)。因此須精勤等住,彼所得果,即離煩惱,所以應修不淨觀等。雖多聞而與修遠離,則爲大過失。如《凶暴者問經》中說:“如若具足多聞,又獲得暇滿[4],但對其所獲得暇滿而生的貪戀之心,若不淨治,則成爲在此人天世間中唯一的欺騙”。《寶積經》中也說:“迦葉:如是比喻,如有人得取大海之水,而海水令其焦渴將死。迦葉:如是部分比丘與婆羅門,雖已學習多法而熟悉,然貪欲之貪著未除,瞋恨之貪著未除,愚癡之貪著未除,彼諸人得取正法之海水,將被煩惱焦渴而死,往墮惡趣。”因此,如我(著者)口雖說畢,但未實踐,實無意義。所以應思其義後,再實踐極爲重要。《勸發增上心經》中說:“飽聞不成敬,貪著諸施說,變忘複無知,此爲好說過。內心變遙遠,身心亦未淨,驕滿成多結,此爲好說過。愚者失法思,心成極粗惡,止觀相距遠,此爲好說過。師前常不敬,喜聞染汙語,無義中減慧,此爲好說過。諸神不起敬,彼亦無意樂,正智複退失,此爲好說過。凡是有多身,智者所呵責,彼命成無義,此爲好說過。失修今何爲,死時作孩哀,全空成痛苦,此爲好說過。飄搖如草動,如是決成疑,彼心成不堅,此爲好說過。如住歡午叢,說他勇士能,自成衰退者,此爲好說過。欲騙斷希望,隨後起爭執,與法相距遠,此爲好說過。受小敬生喜,彼雖具人識,其心狡如猴,此爲好說過。自慧淺薄故,愚依他人說,彼依煩惱轉,此爲好說過。目亂耳亦聾,鼻塞舌亦顫,身顛意又亂,此爲好說過。彼心耳識中,欲盛智退失,邪思趣惡道,此爲好說過。”如頌所說:“長久好說故,自我未得樂,喜說無邊語,一語思爲尊。蔗皮無要義,美味在其中,食皮豈能得,如糖之美味。如說蔗皮甜,其味是想象,故當離好說,思義不放逸”。(著者作)頌又說:“此理今由寡聞修,未積資糧布頓書,願以善根作回向,往生兜率彌勒院。”
《佛教史大寶藏論》第一卷講說與聽聞之理到此結束。
注釋
[1]回向:即以所作善業願換得成佛之果。
[2]根器:一切有情分利、中、鈍叁種根器和小乘與大乘根器。
[3]由旬:八俱盧爲一由旬,約二十六裏許。
[4]暇滿:指世間福德中有八種有暇和十種圓滿。
第四總綱 所修之法如何而來的情況
甲初 總說世間中佛法如何而來的情況
總說菩薩的資糧或宏願圓滿,及佛土清淨,並應化有情的善根成熟,佛始出現于世。即由佛宣說正法。此甲初中又分叁乙目:
乙初 總說在何劫中有佛出現于世的情況;
乙二 分說在賢劫中有佛出現于世的情況;
乙叁 特別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王佛出現于世的情況。
今說乙初 總說在何劫中有佛出現于世的情況。總的說來,劫[1]分光明劫與黑暗劫二種。光明劫中有佛出現于世;黑暗劫中無佛出現于世。光明劫的賢劫中有千佛或一千零五佛出現于世。此後經過黑暗劫六十大劫,又于光明劫的大美稱劫中有一萬佛出現于世。繼複經過八萬黑暗劫後,到名爲如星劫的光明劫中,有佛八萬出現于世。繼此又經過叁百黑暗劫,到名爲功德莊嚴劫的光明劫中,有佛八萬四千出現于世。這是《賢劫千佛名經》中所說。
乙二 分說在賢劫中有佛出現于世的情況。此中分二丙目:丙初 《大悲妙法蓮花經》中說一千零五佛出現于世的情況;丙二 《秘密不可思議經》等所說千佛出現于世的情況。
今說丙初 《大悲妙法蓮花經》中說一千零五佛出現于世的情況。經過往昔久遠時期,此世界名持大劫中第四洲,有轉輪王名“輪辋”出現于世,他有王子名眼不瞬等一千人,及小邦國王八萬四千人,其座前要臣名婆羅門[2]海塵,此臣有子八十及門徒婆羅門一千人。其公子中有一名叫婆羅門“海藏”的,出家受具足戒,後來成佛名“大寶藏如來”。轉輪王輪辋于此如來座前,作承事供養叁月之久。此後其王子千人,每王子各自供養如來叁月。經過二百五十年零叁個月,父婆羅門海塵複承事供養如來七年之久,並在佛座前聞法,之後觀夢徴,夢見輪辋王噉食許多動物,于是虎豹猛獸將王殺死,另見部分臣僚坐大車正步入邪途。遂以夢問佛,佛便授記[3]說:“國王貪著國政並作不善業,因此將輪回于惡趣中;彼諸大臣有得聲聞和獨覺果的,有許多證得大菩提的。”于是婆羅門海塵到國王座前說道:“大王,得以投生而爲人,已是很難,得佛出現于世,尤其難得;能聞正法更爲難得。我勸請大王發無上菩提心[4]。”國王說道:“我不樂意成就無上菩提佛果。”而且說了原因,不樂意發心。後經婆羅門海塵再叁勸請,國王始允說:“如能變現成佛的美妙佛刹,我決意發心”。于是“大寶藏如來”入于莊嚴明鏡叁摩地,示現不可思議莊嚴佛刹,隨其美妙,令王選擇。國王當即生信,爲了取受自己之佛土,入住城宮中,斷絕訪客,一心專修其事。他的一千王子也各自爲了取受自己之佛土,住宮室中,而專心其事。婆羅門海塵也于其中,對廣大衆生,作許多善事。如是經過七年之久,國王及其眷屬等,經天神勸請,起而來到佛的,各自受持自已之佛土而發心。佛授記說:“國王于極樂世界中成佛,號“無量壽佛”;長子“眼不瞬”至無量壽涅槃,初夜受法,次日黎明,現證成佛,號“普光聖吉祥積王佛”;彼示涅槃後,次王子得證,號“極堅功德寶積王佛”;第叁王子妙吉祥于離塵清淨積佛土中成佛,號“普見佛”;第四王子爲“普賢佛”;第五王子爲“正蓮佛”;第六王子爲“統治自在王佛”;第七王子爲“離塵現見最上自在王佛”;第八王子爲“智金剛威嚴自在佛””。並在此期間尚有一萬有情成佛。此後第九王子爲“阿閦佛”(意爲不動佛),第十王子爲“金花佛”,第十一王子爲“月王佛”。如是一千名王子都有授記。其次對于八萬四千小邦國王,九億又二千萬衆生及海塵的八十位公子及其門徒一千婆羅門,以及叁千萬婆羅門等都作了授記。直至成爲“毗婆屍佛”(意爲勝觀佛)、“頂髻佛”、“毗舍浮佛”(意爲一切勝佛)。其次爲一千“吠陀仙人”[5]中的第一仙人授記;然後爲一千“吠陀仙人”中的第二仙人“星護”授記,即賢劫中第一佛“拘留孫佛”;相繼爲第叁仙人“當布惹”授記成佛,號“拘那舍牟尼佛”(賢劫第二佛);爲第四仙人“普護”授記成佛,即“迦葉佛”(賢劫第叁佛);爲第五仙人“無垢光”授記,即“彌勒佛”(賢劫第五佛)。如是直至第九百九十九位,一一都作了授記。于是婆羅門海塵囑咐“吠陀仙人”千人中最末一仙人爲取受佛土而發心。仙人說,容我有暇略思。後來海塵的五位侍從選受佛土而發心,得佛授記于賢劫中成佛。此後,最末一位仙人于“大寶藏如來”座前說:在賢劫中將有佛名:“牟尼日”出現于世。佛明示說:將有“牟尼日”一千零四佛出現于世(其中第四佛即釋迦牟尼)。仙人啓請說:“我願彼一千零四“牟尼日”住世,壽有多長,則度化多少有情。”發願後,佛道:“善哉!如願成就”,並爲之授記成佛,號“開光佛”。此後,婆羅門海塵心想,國王等許多有情發心,而且已取受佛土,如今我當發心。以此想到不淨刹土娑婆世界[6]的有情殘暴而行十不善[7],造五無間罪[8],最難調伏。以悲心觀察後,發五百大宏願,以真心向佛陳說。“大寶藏如來”當即授記說:“善哉!如願成就。諸菩薩修行四正勤[9],爲發願于不淨刹土而成佛,汝是白蓮般的菩薩,其他是如花的菩薩。”作了如此不可思議的贊頌,並授記于賢劫中成爲第四佛的“釋迦牟尼”[10]。此時十方諸佛都饋送禮品,一切衆生都作供養。後來“大寶藏如來”示現涅槃後(原注:于叁十六千萬年間),建靈骨塔以爲供養。婆羅門海塵出家後,二萬年間都修梵行[11]。由此看來,在賢劫中當有一千零五佛出現于世。
丙二 《秘密不可思議經》等所說千佛出現于世的情況。經過往昔長遠時間,到美妙光明劫中,在此莊嚴世界,有佛出現于世,名“功德無邊衆寶莊嚴王佛。”那時,于清淨宮中,有統治四洲的轉輪王名“護國王”在位,他有妃子七十萬,王子一千。此國王于佛和比丘僧伽衆前,作承事供養一千萬年之久,並于每個比丘前供侍仆叁人。那時王子們作頌說:“佛經萬難始一出,獲得人身更爲難,凡諸淨信聞法者,百劫之中亦難得。”于是國王與王妃、王子等進住以蛇心旃核所建室中,並騰飛于虛空,去到佛前安坐時,佛世尊說了“大王,所謂信,當圓滿不退,能成就衆生……”等法要。王等衆人聞法後,返回宮中,至月望日,在王妃“殊勝母”懷中變化出“法心童子”;在王妃“無喻母”懷中變化出“法智童子”。此二童複于佛前聞法。那時,國王心想一切王子都已進住菩提,當觀是何王子首先成佛,于是將所有王子之名寫出,置于七個寶瓶中,供養七天後,在王妃的眷屬等及一千王子並二童子之前,由家裏人抽出瓶中名單,最初抽出的是“法智童子”之名,那時大地震動,音樂自鳴,此即(後來的)“拘留孫佛”[12];其次抽出“勝軍”之名,即(後來的)“拘那含牟尼佛”[13];次名爲“根寂”,即(後來的)“迦葉佛”[14];次名爲“一切義成”,即(後來的)“釋迦牟尼佛”;次名爲“具腰帶”,即(未來的)“彌勒佛”[15];次名爲“勝智”,即(未來的)“獅子佛”;次名爲“電天”,即(未來的)“頂髻佛”;次名爲“妙賢”,即(未來的)“妙花佛”;次名爲“光吉祥”,即(未來的)“美花佛”;次名爲“現蓮”;即(未來的)“提舍佛”(意爲星王佛),次名爲“無垢光”,…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