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117

  ..續本文上一頁戒律品譯簽備忘錄》 同上 同上

  《菩薩地十地品備忘錄》 同上 同上

  《俱舍備忘錄》 同上 同上

  《俱舍宣說世間備忘錄》 同上 同上

  《入對法論釋》 同上 同上

  《律儀二十頌自省反問備忘錄》 同上 同上

  《修菩提心釋備忘錄》 同上 同上

  《入真實性禅定經釋》 同上 同上

  《正理一滴論備忘錄》 同上 同上

  《正理一滴前宗備忘錄》 同上 同上

  《叁寶贊備忘錄》 同上 同上

  《別解脫戒備忘廣錄》 計十卷 同上

  《別解脫戒注疏》 若幹卷頌(缺) 同上

  《別解脫戒釋》 同上 同上

  《別解脫戒序分以下語句備忘提念錄》 同上 同上

  《牛奔備忘錄》 同上 同上

  《五十偈文備忘錄》 計二卷 同上

  《沙彌作業五十頌廣釋》 若幹卷(缺) 同上

  《金剛不壞決定莊嚴論》 計叁卷 同上

  《瑜伽行中觀見如理論》 若幹卷(缺) 同上

  《大乘世俗及勝義論》 同上 同上

  《大乘中現如理論》 計二百頌 同上

  《教法心要》 若幹卷(缺) 同上

  《鑒察之師》 同上 同上

  《大乘補特伽羅瑜伽者所修經》 同上 同上

  《無緣一理說集》 計半卷 同上

  《大乘法義速錄》 若幹卷頌(缺) 同上

  《大乘頓入論》 同上 同上

  《禅定修法及對治》 同上 同上

  《名言花鬘論》 同上 同上

  《大乘中觀教理心要論》 同上 同上

  《堪布菩提達瑪達所說集》 同上 同上

  《入瑜伽行叁法集》 同上 同上

  《正道開示錄》 計二卷又一百頌 同上

  《宗派論說集》 計半卷 同上

  《無上行經》 若幹頌(缺) 同上

  《大乘法因果略說》 計一卷 同上

  《心及心所有相略說》 計半卷 同上

  《示法相二種》 若幹卷頌(缺) 同上

  《災害少時獲大福相說》 同上 同上

  《內外世間略說》 同上 同上

  《經集攝要根本釋》 同上 同上

  《心識輪回略說叁種》 同上 同上

  《經集論法品類》 計四卷 同上

  《集論鬘》 若幹卷頌(缺) 同上

  《學正法經備忘錄》 計二百頌 同上

  《斷除煩惱次第》 計六十頌 同上

  《方便與智慧行解說》 計八十頌 同上

  《四無量廣釋》 若幹卷頌(缺) 同上

  《叁十七菩提分解說》 同上 同上

  《二谛略義備忘錄》 計八十頌 同上

  《止觀道解說》 若幹卷頌(缺) 同上

  《外道見暫時備忘錄》 同上 同上

  《正法語抉擇說》 同上 同上

  《菩提正願》 同上 同上

  《菩提生起願》 同上 同上

  《無上願》 同上 同上

  《觀世音菩薩贊》 計二種 同上

  《妙吉祥贊》 同上 同上

  《靈塔贊》 同上 同上

  以上論著大都是《澎塘目錄》中所說的。

  此外還有一些論著是《丹珠爾目錄》中所說的目錄:

  論著名 數目 著者

  《生定勝觀法》 若幹卷頌(缺) 缺名

  《住心總錄》 同上 同上

  《由不淨觀法門修住心法》 同上 同上

  《由修慈心門修住心方便》 同上 同上

  《由數緣起修住心方便》 同上 同上

  《依界分別法門修住心方便》 同上 同上

  《依數息法門修住心方便》 同上 同上

  《觀身像修奢摩他略法》 同上 同上

  《入奢摩他方便》 同上 同上

  《入禅定要略》 同上 同上

  《心中體驗略說》 同上 同上

  《大回向文》 同上 貢巴繞色(大喇嘛思明)著

  《法施回向文》 同上 缺名

  此外還有拉喇嘛

  耶喜峨(智光)和細哇峨(寂光)等人所著的論著目錄:

  論著名 數目 著者

  《辟邪密論》 若幹卷頌(缺) 耶喜峨(智光)和細哇峨(寂光)合著

  《宗派分別論》 同上 绛秋峨(菩提光)著

  《開光攝頌》 同上 仁清讓波(寶賢)著

  《辟邪密廣論》 同上 同上

  《現觀莊嚴論釋及攝義等》 同上 諾紮欽波(大譯師)著

  《現觀莊嚴論釋詳解》 同上 同上

  《八千般若釋義略解》 同上 同上

  《般若心經釋義略解》 同上 同上

  《莊嚴經論攝義略論》 同上 同上

  《大乘最上要義論釋攝義略論》 同上 同上

  《辨中邊論釋攝義略論》 同上 同上

  《辨法法性論釋攝義略論》 同上 同上

  最後四論各著有一《攝義略論》。

  《中觀根本略釋》 若幹卷頌(缺) 同上

  《中觀根本釋智燈論略釋》 同上 同上

  《中觀莊嚴論略釋》 同上 同上

  《中觀光明論略釋》 同上 同上

  《集學處論略釋》 同上 同上

  《入真實性論略釋》 同上 同上

  《二谛略論略釋》 同上 同上

  《二谛秘要論略釋》 同上 同上

  以上八論各著有一《略釋》。

  《二谛別解》 若幹卷頌(缺) 同上

  《入行論攝義及別解》 同上 同上

  《中觀總義略論》 同上 同上

  《量決定論釋疏及攝要》 同上 同上

  《量決定論廣釋》 同上 同上

  《正理一滴論釋及攝要等》 同上 同上

  《正理分別意義論》 同上 同上

  《量釋莊嚴論要義略論》 同上 同上

  《量釋第一品前宗解說》 同上 同上

  《大法勝論師教授初七頌解說》 同上 同上

  《破他論時略說》 同上 同上

  《法勝論師所著觀量論攝要略說》 同上 同上

  《成就破遣略論》 同上 同上

  《成就破遣前宗解說》 同上 同上

  《成就刹那滅論略義》 同上 同上

  《大婆羅門所著成就破遣論略義》 同上 同上

  《破遣攝義前宗解說》 同上 同上

  《成就相屬論攝義》 同上 同上

  《相屬論攝義前宗解說》 同上 同上

  《寄宗、嘎、汝叁區僧伽書甘露精滴論》 同上 同上

  《寄赤

  紮喜旺秋朗喀(吉祥自在虛空王)書》 同上 同上

  《喀濕彌羅募化黃金啓事》 同上 同上

  本著作是以顯密經典及咒釋論爲根據;是以印度、喀什米爾、金洲、楞伽洲、邬仗那、薩霍爾、尼泊爾、黎域、漢地、西藏等地的大善巧人士們所作的各種論著和所譯的諸經論爲根據;是以《頗章東圹敦嘎目錄》和其後出的《桑野青樸目錄》、《澎圹嘎麥目錄》後期出的《納圹丹珠爾譯本目錄》、大譯師所譯和著作的目錄爲根據;是以魯麥[名楚稱協饒(戒慧),系北宋時代西藏佛學家]等人所著的《顯密經典分類和並列目錄》爲根據等,並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後期出的譯本,又增補各寺院所見書籍中凡未被列入目錄,而又符合正量的諸教典,最後編成本書中的目錄。本書棄而不用的書目,爲數不多。以後如能找到“經”、“論”中的無垢教典,尚可再補入本目錄中。

  《佛教史大寶藏論》的第四卷佛教法典分類目錄到此結束。

  

  茲從理智與悲心, 增上意樂善業行,

  發起勝心大海中, 燃起精進熾熱力。

  並由六種波羅密, 二資糧之偉大力,

  于彼自性虛空中, 引出密布叁身雲。

  悲心電鬘中發出, 梵淨雷音齊降臨,

  八萬四千正法雨, 普潤善緣諸衆生。

  

  生此雪山中,隨師稱末學,布頓是我名,總說十力佛,

  降何世間事;別敘生日種,釋迦能仁史,在此娑婆刹,

  證得正覺果,叁轉妙*輪,直至示涅槃,次第略示說。

  

  我願以此善,能作白晝光,照觸廣無邊,摩尼圓鏡場。

  燃起悲智焰,一切諸衆生,煩惱分別執,如薪盡毀揚。

  

  我對經與論,善巧諸著作,與彼諸智者,所傳上師教。

  未能皆通達,所說不正過,敬祈見真者,對我能容恕!

  

  能說無二門,佛日已沈沒,持教諸大德,霞光複收藏。

  遂成黑暗中,作惡鸺鵬鳥,各執邪惡見,隨欲顛倒狂。

  在此非法行,魔力日盛強,能行淨業衆,寥若晨星疆。

  如我所著作,夫複有何用?不如靜隱居,慎行亦善良。

  嘻嘻我往昔,福薄生于此,正法趨沒落,邪盛之西藏。

  尊敬愚癡輩,棄賢如草莽,輕視法人處,即此雪山莊。

  縱是持淨戒,改革惡風師,若唯說美語,是爲名利養。

  喜敬行說法,隨俗而合流,惟增徒勞傷!若持自獨立,

  將如僵枯枝,任我作何種,作風與行態,最終所獲得,

  唯是惡名揚。愧我不能知,皆大歡喜法,因此處自隱,

  想亦是妙方。我若說是非,是與正法違,若依法宣說,

  藏中諸人士,對我成怨敵,反而生恨腸!我若默不語,

  衆將說我愚,造罪作毀謗!噫嘻值此時,我作如何方?

  聞說兩種法,雖說可住持,但爲正直士,依戒生出離,

  渴求正法義,具智聞法輩,我當盡善巧,說法依叁藏。

  若爲求此生,名利集徒衆,對法不生信,不起意樂者,

  對彼說正法,聞後不實行,反使愛憎張。如是聞與說,

  雙方皆無益,聞說兩業力,且將漸轉變,成爲生死缰。

  辯論正法理,雖說可持教,但亦應思惟,爲知自他宗,

  爲安諸有情,于彼正淨道,以此用正理,改邪是應當。

  但若不謹慎,自贊而毀他,詭詐作辯論,口出粗惡語,

  心懷惡意者,說諸無謂詞,與諸不淨語,焚毀他心房。

  如是作辨論,菲獨無利益,饒舌徒勞傷!成墮地獄方!

  主要爲利他,雖是可說法,但亦應了知,應化之根機,

  隨眠與二資,並其前後世,一切之邊際。尤爲重要者,

  唯一是動機,決非爲自利,唯爲善調伏,彼等應化機。

  若爲求自利,利樂贊譽等,僅此一動機,複乏神通靈。

  如是諸人士,著作利他業,將如身無翼,欲向空飛去,

  最終所獲果,利他將不成;但言其自利,亦變失敗因。

  有輩惡劣衆,過去諸世尊,對彼無能爲,大力諸菩薩,

  于彼乏術行,彼是毀時嗔,贊時複驕矜,彼對超己者,

  內心生嫉心,彼對有才輩,複生競爭心,對才遜己者,

  彼心生輕毀。如是諸衆生,若爲廣宣說,順法正言教,

  彼心生各種,煩惱與愛憎。如是幼稚者,愚頑無知輩。

  于今我對彼,調伏實無能!以此我思惟,應作調自心,

  因思我往昔,由積百福業,始獲此人身,暇滿具大義,

  難得是真實,大寶此人身,猶如苦海中,獲渡舟航行,

  不應無意義,空過虛消耗,而應速修行,成義大寶珍。

  …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