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上指修行中的初段預行法)
庚九 依共通乘的說法就四道而分。則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等四道。究竟道屬于果,故未包括在四道內。資糧、加行兩道僅是勝解真實性行,而未現證,因此是勝解行地。見道與修道,則是現見真實(空性),所以此是現證。初道和二道(資、加)是有漏世俗識,因此非真實“道谛”。那末,《攝論》中何爲“道谛”?凡是資糧道,凡是加行道,凡是清淨道,一切都攝而爲一,即名“道谛”。《集論》中也說:“五道爲道谛。”意思是說“道谛”的所屬,或說是“隨順道谛”。如《集論釋》中說:“所謂五種道,是以五抉擇位(即階段)來說的。”此種抉擇也是“道谛”所屬的階段,故說爲“道谛”的所屬。何以說破除諸世間法後有(即輪回),而且能生起不趨向于彼的出世間道,是“集谛”[43]所攝?乃是由于真實性是不趨向于後有的,但是它與後有的身、語、意的善行相隨順,所以彼諸法也是“集谛”所攝。有人說資糧、加行兩道的反面,即是無漏,是合格的“道谛”。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攝論》中說:“以聞、思所生慧、勤、行“念住”(即系念)等,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依此修順抉擇分加行所生念住等精進而行,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依此而勤行具足見道加行順抉擇分的諸念住等,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依此能生見道中無間斷道所攝世間勝法,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因此說此等爲有漏善法。
庚十 就叁學而分。即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即定)和增上慧學。《現觀莊嚴論》中也說:“依叁學而言,佛正說六度,初戒前叁度,後二即二學(定、慧),余一(精進)通叁學。”
庚十一 就叁種福資而分。一、布施所生福資;二、持戒所生福資;叁、修所生福資。一是施波羅密多;二是戒波羅密多;叁是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波羅密多。
庚十二 就七道或叁十七菩提分而分。如前所說,是由一切經中所說而得知。
戊二 積累若幹時間。經論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叁無數劫、七劫、十劫、叁十叁劫等說法。也有說十叁劫的。其中所謂“叁無數劫”的說法,在一般經典中較普遍。“無數”之意,也是《俱舍論釋》、《莊嚴佛意論》等許多經論中所說的“超越數計”而不是“無量數”之意,認爲六十個數目中達到“阿僧祇耶”的,即是“無數”。其數目是:一、十、百、千、萬、億、兆、京、梯、垓、壤、溝、澗、正、載、矝羯羅、大矝羯羅、頻婆羅、大頻婆羅、阿閦婆、大阿閦婆、毗婆诃、大毗婆诃、嗢蹭伽、大嗢蹭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醯都、大醯都、羯臘婆、大羯臘婆、印達羅、大印達羅、叁磨缽耽、大叁磨缽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羅阇、大拈筏羅阇、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蘭、大跋蘭、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祇耶。至此還有其余八種數目(即阿毗達磨——對法藏中所出數目)。《菩薩地》中,對于“無數大劫”的算法(即阿僧祇耶劫的算法)有兩種:一是指每一大劫中,有年、月、刹那[44]等是無數的,故名爲無數大劫——阿僧祇耶劫;二是大劫是超越數計的無數,故也名爲無數大劫——阿僧祇耶劫。此兩種算法中,如果說成佛需要許多無數劫則取第一種;如果說成佛需要叁無數劫——阿僧祇劫也可以,則取第二種。這樣的說法,顯然與諸經中所說,超越所有恒河沙數大劫是相同的。《般若八千頌釋》的密意是說叁無數劫,《了義論》中則認爲是叁十叁無數大劫。如經所說:“由第一阿僧祇劫而圓滿的資糧地起,至初地之間的資糧;由第二阿僧祇劫而圓滿的無垢地起,至第七地之間的資糧;又由第叁阿僧祇劫而圓滿的不動地起,至“佛地”之間的資糧。如是由此叁阿僧祇劫而成佛。”如認爲按數(叁)字之義,則與經典自語相矛盾。實際不然,由于等同叁段之故,則說由叁阿僧祇劫而成佛。並且知道不了義經所說,是與其極相矛盾的。如世親菩薩說:“普遍完成“資糧地”,則超一大阿僧祇劫;此後圓滿“勝解行地”時,則超二大阿僧祇劫;此後從“極喜地”起,至菩薩地的“法雲地”之間,每一地須經叁大阿僧祇劫,而始圓滿菩薩地,而至佛地的“普光地””。如果是這樣,須經叁十叁阿僧祇劫始成佛。《廣大遊戲經》中則說:“經七大阿僧祇劫,圓滿一切善根(福德資糧)始成佛。”有些聲聞部則認爲十大阿僧祇劫,即淨天部各別念誦中所說。由此可見有多少宗規,也就有多少看法傳稱于世。彌勒菩薩說:“希求爲初地,此由無量劫。”又說:“由叁阿僧祇而圓滿,達到究竟爲修道。”因此,應當說這是叁阿僧祇劫。再者應當知道它不是從發心立即起算而進入阿僧祇劫中。如《寶雲經》中說:“善男子如來是經過許多阿僧祇劫而成正覺。善男子如來爲不可量!不可思!不可尋伺觀察!”除蓋障菩薩問佛尊說:“世尊,諸如來是否經過叁大阿僧祇劫而成正覺?”世尊開示說:“善男子,何以說菩薩修行如來境界爲不可思議?他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不能成正等覺,何時菩薩住入法平等性中,應從何時開始計劫,並非從初發心而計劫。”因此《攝大乘論》和說:“賢善具願力,心堅殊勝行,由此諸菩薩,始計叁僧祇。”《攝大乘論釋》中也說:所謂“賢善”即善根,成爲具足彼力,即具賢善力,彼有此力之意。所謂“願”,爲希求之願,彼有希願,以此爲具願力。”其中“具善根力”,是說不被不順品所壓服之意。所謂“具願力”,是說常遇善知識之意。所謂“心堅固性”,是說雖被惡友顛倒其勝解,但仍然不舍棄菩提心之意。所謂“殊勝行”,是說所見法及後生中能增善法,而不退失之意。何時其善根與願力,及心堅固,而不退轉,並具勝行,不執少分功德以爲足,則從此開始計入叁阿僧祇劫。又有些人說,阿僧祇劫是從“加行道”開始,如《菩薩地》中說:“一大阿僧祇劫,是從住“勝解行”中圓滿後,到住“極喜地”始成。”《菩薩地釋》中說:“開示由不斷地精勤于善法,而是從“勝解行地”到達阿僧祇劫。”其中需要研究的是,應說是從“勝解行地”精勤。那所謂從“加行道”精勤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而且《菩薩地》也說是:“勝解行地”初發心以上。在《集論釋》中也說:“住于“勝解行地”的菩薩種姓,從最初發大宏願起,到未進入“極喜地”之間,其每一階段都未獲得出世間之果。”所以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則與前面所說經教,及阿壩亞嘎惹古巴達論師所說。第一阿僧祇劫,是從“資糧道”起,至圓滿“初地”之間的說法相矛盾。所以在“資糧道”中,何時完成具賢善力而始計阿僧祇劫。《攝論》中也說:“何以由一生而現證無上正等圓滿菩提?”對于阿羅漢來說,短暫的一生也沒有,更說不上“生流相續”不斷。答曰:是延長壽行而現證的。中觀師法友說:“若是菩薩根器,及依精進等力,則不一定須經叁大阿僧祇劫。”
戊叁 如何積聚資糧的情況。如《菩薩藏》中說,最初在尊勝幢王官中,生爲“壽勝王”的太子名“童精進行”時,有“大蘊如來”出現于世。王子在如來前恭敬承事,並造作善根起,積聚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由此而登“初地”(即菩薩歡喜地)。此後,在贍部河金城中,生爲“美光王”的大臣——商主“智賢”時,有“寶支如來”出現于世,于“如來”座前作敬仰承事,隨之從思修教法起,又積聚一大阿僧祇劫資糧,由此而證“七地”。此後,生爲婆羅門之子名“童雲”時,在婆羅門師“大寶”前學“吠陀”[45],爲了尋求承事供養的資財,而往中部諸大城,最後,到了“克敵王”宮名“具蓮”的商場。那時,有婆羅門名“燃燈主”之子“燃燈如來”出現于世。“童雲”眼見虛空住有諸天神正在作散花奏樂諸供養,因此,問道:“你等在作什麼?”答道:“你不知否?此地住有“燃燈如來””。“童雲”悚然起敬而歎道:“大哉!得遇如來出世甚難,我應以恩酬婆羅門師之資糧供如來。”于是願以五百“迦利沙缽那”[46]供于佛前,想畢去到(賣花女)“具受善女”前,以允諾一切生成爲夫婦作恩酬,購買了“邬波羅”花五朵散供于佛前,並以斑羚皮鋪陳于佛前,而啓請說:“願燃燈如來盡知我的“增上意樂”,請如來置足于此獸皮墊上,祈悅我來此。”遂鋪展其金色發髻,而堅定地發誓說:“我今在“燃燈如來”遍知眼前,請置足于發上,爲我授記。若不能允所請願,我當身枯于此而不起.”佛如願置足而說道:“諸比丘,汝等勿以足踐此婆羅門子之發,何以如是說?因此子是人天等世間的供養處,當在未來世成佛號“釋迦牟尼””。聽了授記後,生大歡喜!在婆羅七樹之間躍起示現百千叁摩地,而獲證八地(即不動地)。如經所說:“燃燈佛前供五蓮,鋪展發髻以作墊,獲得無生法忍已,授記將成釋迦王。”又如《阿含經》中說:“燃燈如來于何時,于我親作授記已,爾時我獲八地果,十自在等我亦得。”從此又積聚一大阿僧祇劫資糧,由此圓證“十地”(即法雲地)。欽巴氏則說:叁大阿僧祇劫之末,顯見是“如來勝星”出世,那時,雖圓滿諸資糧,但未圓滿一切行相,因此彼劫,爲人壽二萬歲時,在“具受”城迦葉佛出世,直至生爲婆羅門子名“無上”之間,積聚資糧。在此一切時間中,仍然承事無數如來而聞法。《月燈論》中說:“百萬那由他數佛[47],逾此恒河沙數佛,鹹于靈鹫此處住,彼諸佛前我承事。”
丁叁 最後摧伏四魔而成佛的情況。此中分叁戊目:戊初 明佛之自性(即本質);戊二 分說佛的事業;戊叁 分別抉擇佛轉*輪之義。戊初中又分:說一切佛能依身,所依智慧,佛之事業叁者,以及身、語、意、功德、事業五者,和斷、證、事業叁者;並說二或叁種圓滿等諸多說法。《佛地經》中說:“以“極略五法”而攝佛地。”何謂五法?即法界清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