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五者。也有說叁身或四身的。
戊初 明佛之自性(即本質)。分五己目:己初 叁身的體性;己二 解釋名義;己叁 數目決定;己四 是何境界;己五 辨別。
今說己初 叁身的體性。《現觀莊嚴論》中說:“自性法身及報身,化身等名以此異,應說此爲佛世尊,清淨圓滿法界性。分辨一切佛陀身,自性法身及報身,此外即爲佛化身,前二種身爲能依。”所以“自性身”與“本體性身”都是法身的異名。“法界清淨”及“大圓鏡智”,實即法身。因爲自他平等,修成之果,即安住于無住涅槃的“平等性智”,與無礙通達一切所知境的“妙觀察智”,此二者即是“報身”。由種種變化完成有情意義的“成所作智,”即是“化身”。如《現觀莊嚴論》說:“佛陀化現有無量,幻化之身隨所願,以作圓滿二利者,一切現相住二種(二種,即以上二智)。”
己二 解釋名義。梵語“達摩嘎耶”,意爲“法身”。“嘎耶”的字根名“支紮耶”,意爲“積聚”,即是說積聚無漏之法。所謂“身”字義,如《二谛論》中說:“彼是諸法之身故,無邊功德皆依故,隨于智明體性故,即是諸佛之法身。”這是說由于成爲普遍、能依、本體性,所以名爲“法身”。梵語“叁菩噶嘎耶”,意爲“圓滿受用身”。即是說對于大乘法能圓滿受用,因此名“圓滿受用身”。也即是對于種種法能圓滿受用。或者說:對于彼此法能圓滿受用,所以對于法能圓滿受用。梵語“尼瑪羅嘎耶”,意爲“化身”。以其決定轉變或常不堅固,或決定轉變爲他,所以名爲“化身”。如頌所說:“化現無量無邊身,能作利益有情事。”
己叁 數目決定。如頌所說:“若以法報化,攝諸佛陀身,應知彼叁身,二利示依等。”因此決定利自爲報身,利他爲化身,此二身的能依則爲法身。
己四 是何境界。“圓滿法身”,唯佛有此境界。八地或初地也只能證得隨順之境;勝解行者僅能證得同類相似之境。至于“報身”,有人認爲唯證得十地菩薩以上,始有此境界;亦有人認爲一切登地菩薩的境界有兩種許承法。第一種許承法,如《寶鬘論》中說:“無邊智慧境之主,即是最勝大自在”。中觀師法友也說:“正規報身是證得十地者的境界。”第二種許承法,如《叁皈七十頌》中說:“從福資糧無量中,獲得涎生爲佛子,已住十地諸菩薩,以其成爲能見身,即法圓滿受用身,是諸佛子所行境。”這是連同住十地諸菩薩一起而言的。關于化身,或所謂最勝化身,這是指證得“暖位”[48]以上之諸菩薩何時意樂,即能現見,證得“資糧道”菩薩大部分都能見。《現觀莊嚴論》中說:“這般難見的,能見者常見。”又說:“彼以下諸人也能見。”有頌說:“轉世種種之化身,隨處應化而示現,何處何者何應機,何時應化成有益,彼即于彼能現見。”又非應化機,或不能見的諸化機,都不能見。如《現觀莊嚴論》中說:“猶如破水器,不能現月影,此喻惡衆生,不能見佛身。”
己五 辨別。關于法身,如《金光明經》中說:“唯住于真實性,及清淨智性,即名爲“法身””。所以說爲有法、法性;或體性、智慧;或有爲、無爲二法。關于受用身(即報身),如中觀師法友說,大圓滿受用(身)是證得十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及登初地以上菩薩的境界,並對殊勝化身立名爲報身。前者具足五項決定,此中以住處決定,即“色究競天”[49]。《譯例中條》中說:“色究竟天中,另有一“淨居天””。《楞伽經》中說:“以諸摩尼寶莊嚴,色究竟處可悅意,淨居天上安住已,正覺于此成正覺,化身亦于此成佛。”《密續》也說:“遠離淨居時”。阿阇黎蓮花戒說:“所謂色究竟,即淨居天”。其中有一方隅住有淨居種性諸天衆。其處純爲聖者所住,彼處之上有名爲大自在天居,其處純爲十地菩薩所意樂最後轉生之處,其處爲如是化身的所緣境。因此在普通色究竟天上,其本(質與心)藏是以花而爲莊嚴的刹土,即報身的刹土。這是法友論師所承認的說法。一百俱胝(即一百千萬)四洲爲一“叁千界”;一百俱胝“叁千界”爲一“近極邊際”;一百俱胝“近極邊際”爲一“根本極邊際”;一百俱胝“根本極邊際”爲一“中根本極邊際”;一百俱胝“中根本極邊際”方爲“本藏莊嚴世界”,即毗盧遮那刹土。這也不過是毗盧大海中如手掌上的一粒微塵。並承認此爲毗盧報身。其體相決定爲相好莊嚴;侍眷決定爲十地菩薩,受用決定爲對大乘法能圓滿受用;時間決定爲時續不斷。至于化身,如頌所說:“常示造業與轉生,大寶菩提及涅槃,如此佛陀之化身,是爲解脫大方便。”這是說:一、佛示現一切作業或曾變化爲“乾闼婆”[50];二、示現鳥等相;叁、示現釋迦牟尼;四、示現涅槃相等。對此法友論師說,分異熟與非異熟二種。如是許多菩薩成佛,非一非多,一與異任何也不能成立。《現觀莊嚴論》中說:“無漏法界諸正覺,喻如虛空無身故,以其前身後續故,非一亦非多數身。”又說:“因無各異理義故,終結起始兩俱無,佛陀非一無垢地,故非各異亦非多。”
戊二 分說佛的事業。牟尼事業,不可思議!但就意樂數次及主要者而說,諸智者都以“十二事業”作區別。白瑪昂楚論師說:“當思佛身或十二事業,以息除心中惽沈”。法友論師也說:“佛是以兜率下降等的十二事業,作成熟所教化的衆生。”對此,如《寶鬘論》中說:“爲成悲願一切義,降世誕生及遊戲,婚配以及諸苦行,爲證菩提降魔軍。轉正*輪從諸天,下降複來此世間,如是最後示涅槃,此爲釋迦之事業。”在此等事業中,將“從天降臨事業”合一而計算,其中複有在印度“博俱羅”大城,佛爲度其母而上升叁十叁天,此後複臨閻浮提,下降道路爲吠琉璃寶階,以此名爲“從天降臨”。《善巧方便》等經中說:“對于正法衰沒,善巧名爲“法衰沒”。(是對法不能成爲有義時,而開示說爲“法衰沒”)。這也是與事業合一而說,是爲止息衆生造謗法罪業而示說的。《金光明經》中說:“正覺全不示涅槃,正法亦不變衰沒。”有人說,這是將往生兜率合一而說的。其他人則認爲此說于理不合。在《莊嚴經論釋》中也說:“由示現住兜率之門”。又《現觀莊嚴論釋》個也說:“可遍示住在兜率處。”《寶性論》中說:“往生與現生。”是說佛住在兜率時,爲事業之始。此與《解深密經大疏》中所說,一切世界中,化身先從兜率而下降時起,至最後示現大涅槃之間佛的十二事業一起而說的說法,是相符合的。那末,此諸事業爲佛的事業,抑或爲菩薩的事業?《父子相見請問經》中說:“釋迦能仁王佛,早于無量劫前成佛,名“帝釋頂佛””。複示現成佛及菩薩相者,爲作利他之故而化現。如頌所說:“八十俱胝佛世尊,佛雖已示成佛相,仍爲消除滿足想,複入菩提勝心中。叁千六十一佛刹,諸刹土中成正覺,如是能仁善方便,佛世尊前普遍禮。仍示最初發大心,彼彼義中盡開示,仍複數數作化導,示現許多正覺相。”又《妙法蓮花經》中也說:“不可思議俱胝劫,從彼何時難量劫,我獲最勝妙菩提,常時廣說諸正法。”這是示現早已成佛。此中密意如領會爲“平等性”而言,則有叁種宗規的承許法:其中聲聞宗規的承許法,如上面所說。至于大乘所許之規,則說諸佛于色究竟天成佛,于欲界中示現十二種事業。如《楞伽經》中說:“欲界無色界天中,彼處不成正等覺(佛的異名),色界天中色究竟,離欲世尊成正覺。”《大乘密嚴經》中說:“于色究竟一切佛,若未成佛于欲界,正覺事業亦不作。”《寶性論》中也說:“由佛大悲世間智,遍觀一切諸世間,從彼法身不動中,示現種種變化相。不現轉生諸現生,從兜率天往生己,示現入胎與誕生,以及善巧工巧明。愛樂妃眷遊戲等,發出離心行苦行,來臨菩提藏樹下,降魔成就圓滿覺。繼轉菩提正*輪,末示涅槃等事業,于諸不淨刹土中,住世時中常示現。”這是說“化身”。《論議正理釋論》中也說:“佛從示現生爲婆羅門之子名“無上”時起,到示現圓滿大涅槃之間,僅是化身所示現,其中有何意義?”此之釋論說:“佛世尊在迦葉佛時,生爲婆羅門之子名“無上”,安住梵行,爲化身所示現。後生兜率天中,名“聖善白幢”。末後示現爲淨飯王的太子名“薩婆悉達”(意爲“一切義成”),以及婚配、出離家眷、修遠飛等行、覓菩提大道、漸次成佛、轉*輪,至示現大涅槃之間,僅是化身所示現。”昂旺紮巴師也說:“厚德莊嚴中,解證殊勝義,爲利兜率衆,曾爲聖善白。從彼利此衆,轉成釋迦尊,勝伏諸死主,普化願尊勝。”如上說法,不止一端。因此可以說從圓滿資糧,到證得十地最後有所依身,于色究竟天中成佛,而于欲界中示現十二事業等,這一切均可說爲佛之事業。釋迦協業等論師根據《密集》之規說道:“釋迦行苦行時,置異熟身于“尼連河”[51]畔,而智慧身則往“色究競天”,成就圓滿受用身正覺後,其智慧尊複入行苦行的身中,而作來到菩提樹下等事業。”可見此師是承認行苦行的後階段爲菩薩,前一階段爲成佛。又大譯帥仁清桑波也說,在《黜邪密集》中也是這樣說的。中觀師法友說:“于色究竟天成佛,于此世間示現事業,如釋迦牟尼即是這樣。”並且說在欲界中示現十二種事業,與現證正覺有二解。以共通乘的法規來看,如《集論》中說:“何以說如來不可思議?從住兜率起,至圓滿涅槃之間,是示現一切菩薩行;成佛之行也是示現爲利于欲界中的有情。”此之釋文中說:“所謂一切菩薩行,是指從住兜率起,至勝伏魔軍之間的階段;所謂成佛之行,是指從現證菩提起,至圓滿大涅槃之間的階段。”這和本論的說法一樣。
譯者按照以下原文,標出十二事業名目:
(一)從兜率下降事業:于此應引《寶性論》中所說:“婆羅門子“無上”壽盡後,往生兜率,名“聖善白幢”,爲天衆說法。”那時,由他的福…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