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五者。也有说三身或四身的。
戊初 明佛之自性(即本质)。分五己目:己初 三身的体性;己二 解释名义;己三 数目决定;己四 是何境界;己五 辨别。
今说己初 三身的体性。《现观庄严论》中说:“自性法身及报身,化身等名以此异,应说此为佛世尊,清净圆满法界性。分辨一切佛陀身,自性法身及报身,此外即为佛化身,前二种身为能依。”所以“自性身”与“本体性身”都是法身的异名。“法界清净”及“大圆镜智”,实即法身。因为自他平等,修成之果,即安住于无住涅槃的“平等性智”,与无碍通达一切所知境的“妙观察智”,此二者即是“报身”。由种种变化完成有情意义的“成所作智,”即是“化身”。如《现观庄严论》说:“佛陀化现有无量,幻化之身随所愿,以作圆满二利者,一切现相住二种(二种,即以上二智)。”
己二 解释名义。梵语“达摩嘎耶”,意为“法身”。“嘎耶”的字根名“支扎耶”,意为“积聚”,即是说积聚无漏之法。所谓“身”字义,如《二谛论》中说:“彼是诸法之身故,无边功德皆依故,随于智明体性故,即是诸佛之法身。”这是说由于成为普遍、能依、本体性,所以名为“法身”。梵语“三菩噶嘎耶”,意为“圆满受用身”。即是说对于大乘法能圆满受用,因此名“圆满受用身”。也即是对于种种法能圆满受用。或者说:对于彼此法能圆满受用,所以对于法能圆满受用。梵语“尼玛罗嘎耶”,意为“化身”。以其决定转变或常不坚固,或决定转变为他,所以名为“化身”。如颂所说:“化现无量无边身,能作利益有情事。”
己三 数目决定。如颂所说:“若以法报化,摄诸佛陀身,应知彼三身,二利示依等。”因此决定利自为报身,利他为化身,此二身的能依则为法身。
己四 是何境界。“圆满法身”,唯佛有此境界。八地或初地也只能证得随顺之境;胜解行者仅能证得同类相似之境。至于“报身”,有人认为唯证得十地菩萨以上,始有此境界;亦有人认为一切登地菩萨的境界有两种许承法。第一种许承法,如《宝鬘论》中说:“无边智慧境之主,即是最胜大自在”。中观师法友也说:“正规报身是证得十地者的境界。”第二种许承法,如《三皈七十颂》中说:“从福资粮无量中,获得涎生为佛子,已住十地诸菩萨,以其成为能见身,即法圆满受用身,是诸佛子所行境。”这是连同住十地诸菩萨一起而言的。关于化身,或所谓最胜化身,这是指证得“暖位”[48]以上之诸菩萨何时意乐,即能现见,证得“资粮道”菩萨大部分都能见。《现观庄严论》中说:“这般难见的,能见者常见。”又说:“彼以下诸人也能见。”有颂说:“转世种种之化身,随处应化而示现,何处何者何应机,何时应化成有益,彼即于彼能现见。”又非应化机,或不能见的诸化机,都不能见。如《现观庄严论》中说:“犹如破水器,不能现月影,此喻恶众生,不能见佛身。”
己五 辨别。关于法身,如《金光明经》中说:“唯住于真实性,及清净智性,即名为“法身””。所以说为有法、法性;或体性、智慧;或有为、无为二法。关于受用身(即报身),如中观师法友说,大圆满受用(身)是证得十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及登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并对殊胜化身立名为报身。前者具足五项决定,此中以住处决定,即“色究竞天”[49]。《译例中条》中说:“色究竟天中,另有一“净居天””。《楞伽经》中说:“以诸摩尼宝庄严,色究竟处可悦意,净居天上安住已,正觉于此成正觉,化身亦于此成佛。”《密续》也说:“远离净居时”。阿阇黎莲花戒说:“所谓色究竟,即净居天”。其中有一方隅住有净居种性诸天众。其处纯为圣者所住,彼处之上有名为大自在天居,其处纯为十地菩萨所意乐最后转生之处,其处为如是化身的所缘境。因此在普通色究竟天上,其本(质与心)藏是以花而为庄严的刹土,即报身的刹土。这是法友论师所承认的说法。一百俱胝(即一百千万)四洲为一“三千界”;一百俱胝“三千界”为一“近极边际”;一百俱胝“近极边际”为一“根本极边际”;一百俱胝“根本极边际”为一“中根本极边际”;一百俱胝“中根本极边际”方为“本藏庄严世界”,即毗卢遮那刹土。这也不过是毗卢大海中如手掌上的一粒微尘。并承认此为毗卢报身。其体相决定为相好庄严;侍眷决定为十地菩萨,受用决定为对大乘法能圆满受用;时间决定为时续不断。至于化身,如颂所说:“常示造业与转生,大宝菩提及涅槃,如此佛陀之化身,是为解脱大方便。”这是说:一、佛示现一切作业或曾变化为“乾闼婆”[50];二、示现鸟等相;三、示现释迦牟尼;四、示现涅槃相等。对此法友论师说,分异熟与非异熟二种。如是许多菩萨成佛,非一非多,一与异任何也不能成立。《现观庄严论》中说:“无漏法界诸正觉,喻如虚空无身故,以其前身后续故,非一亦非多数身。”又说:“因无各异理义故,终结起始两俱无,佛陀非一无垢地,故非各异亦非多。”
戊二 分说佛的事业。牟尼事业,不可思议!但就意乐数次及主要者而说,诸智者都以“十二事业”作区别。白玛昂楚论师说:“当思佛身或十二事业,以息除心中惽沉”。法友论师也说:“佛是以兜率下降等的十二事业,作成熟所教化的众生。”对此,如《宝鬘论》中说:“为成悲愿一切义,降世诞生及游戏,婚配以及诸苦行,为证菩提降魔军。转正*轮从诸天,下降复来此世间,如是最后示涅槃,此为释迦之事业。”在此等事业中,将“从天降临事业”合一而计算,其中复有在印度“博俱罗”大城,佛为度其母而上升三十三天,此后复临阎浮提,下降道路为吠琉璃宝阶,以此名为“从天降临”。《善巧方便》等经中说:“对于正法衰没,善巧名为“法衰没”。(是对法不能成为有义时,而开示说为“法衰没”)。这也是与事业合一而说,是为止息众生造谤法罪业而示说的。《金光明经》中说:“正觉全不示涅槃,正法亦不变衰没。”有人说,这是将往生兜率合一而说的。其他人则认为此说于理不合。在《庄严经论释》中也说:“由示现住兜率之门”。又《现观庄严论释》个也说:“可遍示住在兜率处。”《宝性论》中说:“往生与现生。”是说佛住在兜率时,为事业之始。此与《解深密经大疏》中所说,一切世界中,化身先从兜率而下降时起,至最后示现大涅槃之间佛的十二事业一起而说的说法,是相符合的。那末,此诸事业为佛的事业,抑或为菩萨的事业?《父子相见请问经》中说:“释迦能仁王佛,早于无量劫前成佛,名“帝释顶佛””。复示现成佛及菩萨相者,为作利他之故而化现。如颂所说:“八十俱胝佛世尊,佛虽已示成佛相,仍为消除满足想,复入菩提胜心中。三千六十一佛刹,诸刹土中成正觉,如是能仁善方便,佛世尊前普遍礼。仍示最初发大心,彼彼义中尽开示,仍复数数作化导,示现许多正觉相。”又《妙法莲花经》中也说:“不可思议俱胝劫,从彼何时难量劫,我获最胜妙菩提,常时广说诸正法。”这是示现早已成佛。此中密意如领会为“平等性”而言,则有三种宗规的承许法:其中声闻宗规的承许法,如上面所说。至于大乘所许之规,则说诸佛于色究竟天成佛,于欲界中示现十二种事业。如《楞伽经》中说:“欲界无色界天中,彼处不成正等觉(佛的异名),色界天中色究竟,离欲世尊成正觉。”《大乘密严经》中说:“于色究竟一切佛,若未成佛于欲界,正觉事业亦不作。”《宝性论》中也说:“由佛大悲世间智,遍观一切诸世间,从彼法身不动中,示现种种变化相。不现转生诸现生,从兜率天往生己,示现入胎与诞生,以及善巧工巧明。爱乐妃眷游戏等,发出离心行苦行,来临菩提藏树下,降魔成就圆满觉。继转菩提正*轮,末示涅槃等事业,于诸不净刹土中,住世时中常示现。”这是说“化身”。《论议正理释论》中也说:“佛从示现生为婆罗门之子名“无上”时起,到示现圆满大涅槃之间,仅是化身所示现,其中有何意义?”此之释论说:“佛世尊在迦叶佛时,生为婆罗门之子名“无上”,安住梵行,为化身所示现。后生兜率天中,名“圣善白幢”。末后示现为净饭王的太子名“萨婆悉达”(意为“一切义成”),以及婚配、出离家眷、修远飞等行、觅菩提大道、渐次成佛、转*轮,至示现大涅槃之间,仅是化身所示现。”昂旺扎巴师也说:“厚德庄严中,解证殊胜义,为利兜率众,曾为圣善白。从彼利此众,转成释迦尊,胜伏诸死主,普化愿尊胜。”如上说法,不止一端。因此可以说从圆满资粮,到证得十地最后有所依身,于色究竟天中成佛,而于欲界中示现十二事业等,这一切均可说为佛之事业。释迦协业等论师根据《密集》之规说道:“释迦行苦行时,置异熟身于“尼连河”[51]畔,而智慧身则往“色究竞天”,成就圆满受用身正觉后,其智慧尊复入行苦行的身中,而作来到菩提树下等事业。”可见此师是承认行苦行的后阶段为菩萨,前一阶段为成佛。又大译帅仁清桑波也说,在《黜邪密集》中也是这样说的。中观师法友说:“于色究竟天成佛,于此世间示现事业,如释迦牟尼即是这样。”并且说在欲界中示现十二种事业,与现证正觉有二解。以共通乘的法规来看,如《集论》中说:“何以说如来不可思议?从住兜率起,至圆满涅槃之间,是示现一切菩萨行;成佛之行也是示现为利于欲界中的有情。”此之释文中说:“所谓一切菩萨行,是指从住兜率起,至胜伏魔军之间的阶段;所谓成佛之行,是指从现证菩提起,至圆满大涅槃之间的阶段。”这和本论的说法一样。
译者按照以下原文,标出十二事业名目:
(一)从兜率下降事业:于此应引《宝性论》中所说:“婆罗门子“无上”寿尽后,往生兜率,名“圣善白幢”,为天众说法。”那时,由他的福…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