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129

  ..續本文上一頁其他人們也都下座,說道:“我們真實地見到所說法中,無常的力量使薄伽梵于聞道中逝去。”繼此,諸阿羅漢運用神通觀察後,問阿難道:“你誦說的教法,是這些麼?”阿難說:“我們的教法,是這些。”又問:“你們的教法,是這樣的麼?”阿難回答說:“這是唯一的”。于是迦葉說:“我初結集經藏,誰也沒有異議,應以此爲正法。”複問阿難道:“第二經藏,應如何說?”答:“如是我聞起……雲何爲苦聖谛?如前面一樣說生苦……等。”又問:“第叁經藏如何說?”答:“如是我聞……等句起,諸比丘,色非我……等”。由阿難念誦,由五百阿羅漢(其中不足一名)共同結集成教典。而且是具足“蘊”者,結集于“蘊”中;具“處”者,結集于“處”中;具緣起與聖谛智者,則結集于緣起分(即序品)中;多數爲聲聞所說者,則結集于聲聞所說中;屬于佛的,則結集于佛所說中;具菩提分者,則結集于道之支分中;多論說者,則結集于正論說部中;頌偈多者,則結集于正具名中;爲長《阿含》者,則結集于長《阿含》中;爲中《阿含》者,則結集于中《阿含》中;一言者,則結集于增一《阿含》中。于是迦葉問阿難道:“此《阿含》已是一部完善的經典麼?”答道:“已獲完善,沒有較此更勝的了。”說後,也就下座坐于地上。

  于是款待優婆離尊者,並作了兩次請求後,才安排他結集《律藏》的事宜。優婆離尊者安住在獅子座上,阿羅漢們問他昔日佛婆伽梵在何處製定第一律事?答:“在婆羅尼斯(即鹿野苑)。”問:“爲何而製定?”答:“爲五比丘而製,應穿著圓相僧裙。”諸阿羅漢運用神通觀察後,念道:“此即是正法”。繼而又問:“在何處製定第二律事?”答:“在婆羅尼斯。爲五比丘說應穿著圓相法衣……等。”又問:“在何處製定第叁律事?”答:“在嘎倫達嘎城,對僧人“善施”非梵行犯“波羅夷”(他附罪),而製定波羅夷、僧殘、未定、作棄墮、流逸提、向彼悔、多學、息诤、附製、取舍、出家、長诤、解製(即開禁)、細事、根由、信樂。”闡述此等(指以上各種律事)而結集律藏後,優婆離尊者也就下座。

  這時迦葉爲了利于未來的有情,而結集《本母藏》[116],他是通過兩次請求而進行結集。所謂“本母”是指唯我論。即如根本之母者,是說它能明顯一切所知相。這仍如前所說四念住……等。五百阿羅漢結集了叁藏之後,諸天神齊聲歡呼:“天神當興!非天當哀!”並命名爲“五百(羅漢)正結集”。

  于是迦葉作偈道:“聖哉!佛語十力真無量,爲利有情集此教,世間惡慧成昏暗,除翳智慧正明燈。”迦葉盡力完成佛語的結集事宜後,還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想到誰也不能完成的一切事宜今已全部完成了,現在我當入涅槃了。于是作偈道:“能仁叁法藏,我今正結集,所有佛語教,一一長久住。懲罰無恥輩,攝受知恥人,我已作善益,入滅時已至。”並吩咐阿難道:“你應知道!世尊以教法托付于我而示寂。我今複將入滅,望你護持教法。你以後將法藏交付“麻衣”比丘吧!”[117]

  于是迦葉供養“八大靈塔”後,又到龍宮供養佛牙,赴叁十叁天界,目不轉睛地朝谒佛齒,將牙置于頭頂之上,虔誠地供養,對天衆說道:“你們應勤行善法,切勿放逸!”他進行了這樣的說教後,去到王舍城中,遣使通知阿阇世王,此時王正入睡,只好留言待王醒時轉告。之後,他即登“雞足山”(即現在雲南雞足山),在叁座山頭的中間,鋪草座,身著佛世尊的“僧伽梨”(即祖衣),加持發願,直到彌勒成佛,佛法大興時,令身不壞。示現各種神變後入涅槃了。繼之由諸天神禮拜供養,將叁座山頭封閉起來,再叁地悲傷嗟歎,也就不見了。那時,阿闍世王在夢中,夢見王族母系的親屬斷嗣,醒來聽得迦葉示寂的消息悲痛暈倒。王蘇醒後,即登雞足山,遣藥叉開山,王在迦葉身前,禮拜供養,正打算開始作荼毗事宜,阿難阻止道:“迦葉骨身作了加持和發願,直到彌勒成佛興法時,他的骨身不壞,還要出現于世。那時,彌勒有聲聞徒衆九億九千萬人,有的指著“迦葉”的身體而問的,彌勒開示說:“這是釋迦牟尼的聲聞弟子,淨修成就圓滿殊勝功德。他結集了叁法藏””。因此他們才知彌勒成佛時(人類)的身體大,往昔人們的身體小。于是彌勒指著迦葉說:“他穿的是釋迦牟尼的僧伽梨”。徒衆聽得彌勒的開示,都受持淨修功德,而證得阿羅漢果。因此,這骨身不能荼毗(火化),應修塔供養。于是修塔供養之,且將叁座山仍然封閉。阿難也答應他示寂時,將明示阿阇世王。

  當阿難住在竹林園的時候,“麻衣”平安渡海來到竹林園說:“我來作五年期會,佛世尊現住何處?”答“已示涅槃。”他聽後悲傷地昏倒在地上。蘇醒起來複問:“舍利弗等現住何處?”答:“也都已示寂。”于是阿難同僧伽等作了五年期會,最後“麻衣”出家,精通叁藏。那時,有一比丘作偈道:“任誰活百歲,定如水中凫,譬如凫見水,獨善其生活。”阿難聽後作偈答道:“此語佛未說,說過活百歲,定是生與滅,佛示二有情,此土說常者,不信被生瞋,信則成顛倒。顛倒持經藏,如牛陷泥淖,彼將成壞滅,無死想無智,昧聞則無果,邪知則如毒,能知正聞者,離系果即慧。”比丘將此情況告知其教師,教師說道:“阿難已老邁,他的記憶也衰退了。”並作偈道:“因老成昏迷,此人正念衰,不隨彼正念,彼智被老抑。”阿難聽得此語後,心想我如果和他談活,便會起爭論,我如往彼師前,也是不明智的。以此想到這乃是入涅槃的時候了。于是作偈道:“舊主早入火,新徒不我順,我獨習禅定,猶如從卵生,友輩與諸親,昔日已逝去,此處無師友,如何念禅住?”又對麻衣比丘說:“佛世尊以教法托付尊者迦葉,迦葉複以教法托付于我,現在我將示寂,今將教法托付于你,你當護持。將在姆吐羅城山界處,有商主的兒子“啰達”及“帕達”作施主修建寺廟。在那裏將有度香商隱者的兒子名“近隱”出家。我示寂百年後,他將成爲無名(或作無相)的覺者,成佛的事業。”阿難授記後,麻衣答道:“我當如尊者所示而作。”于是阿難明示阿阇世王後,即前往恒河中間去了。阿阇世王在夢中,夢見傘柄折斷,醒來得知消息悲痛暈倒,蘇醒後,當即率領隊伍前往恒河。那時,天神對毗舍離城人說:“衆生明燈聖者阿難,對廣大有情慈悲,他將在毗舍離示寂。”于是離遮毗等人也都前往恒河。那時,一有徒衆五百人的仙人,在阿難面前,請求出家,阿難在恒河中間,化現出一座寺院,給他授具足戒,使他得度成阿羅漢。由于時間和處所的因緣,也就稱他爲“日中者”或“水中者”。他請求在阿難未示寂前入滅。阿難向他授記道:“于迦濕彌羅。順修禅定,有最勝住處和敷具(座臥具和坐墊等)。我示寂一百年後,有一名叫“日中比丘”的,能安定佛教。你如是作吧!”答:“我當如是作。”于是阿難示觀各種神變而示寂。他將骨身一半給毗舍離人,其余一半爲阿阇世王所得。如頌所說:“願以智慧金剛杵,粉碎我之骨身山,半賜世間之人王,半施能仁徒衆等。”于是在毗舍離及嘉納布修建了靈骨塔。繼後,“日中比丘”爲了依照尊者的記別和完成教師所說的事業,他前往迦濕彌羅地方,跏跌而坐以入定。雖有龍王作亂,大地震動,狂風暴雨,但是“日中比丘”的法衣周圍,全無震動,安然無恙。複降下箭雨,也都化爲花朵。諸龍王爲之驚服,請求命令,願如命奉行。尊者授記說:“此處應爲我所有。”于是龍王依照尊者以跏趺所覆九區之地(運用神變之故)供養尊者。複問:“尊者有若幹徒衆?”答:“有五百阿羅漢”。龍王說:“如果此數有一不滿,此處仍舊荒涼。”尊者說:“誠然。但是有施主來取用此處,彼諸人等也當安插下去。”爲了安插人群並使其興盛起見,尊者特往“盛香山”采集紅花(俗稱藏紅花),遇見龍族跟他搗亂,尊者降伏了諸龍族。龍王問尊者護持的教法,能住世若幹年?答以一千年。諸龍王當即應允凡在尊者教法住世期間,願供奉此花。尊者說:“但願如是”。就這樣在迦濕彌羅安立教法後,尊者也就示寂了。在此階段,由麻衣將教法托付“近隱”;“近隱”將教法托付“底底迦羅”;“底底迦羅”托付給黑尊者;黑尊者托付給“善見”,直到“善見”示寂。

  關于第二次結集法藏:是在佛尊滅度後一百一十年的時候,由毗舍離諸比丘稱“十事非法”;即高聲呼、隨喜行、觀舊事、鹽事、道路行法、兩指抄食、(藏文缺“治病事”)、酪漿攪法、座具事、金寶事等。由此諸事製定淨戒的緣起,即第二次結集。這些都屬于行爲方面的戒律。那時,毗舍離所有阿羅漢均無異議,但尚須有一個具足八清淨解脫,辦事謹慎的人。具財城中,有一阿羅漢名“紮巴”(名稱)有徒衆五百人,一同遊方前往“毗舍離”,適逢分攤財物份,獲得大份財物。問知“十事非法”後,前往“普求比丘”的住處,問道:“大衆高聲共許,則爲淨法麼?(即不是“非法”)此爲何故?”答:“由于“毗舍離”諸比丘作(與衆)不順的非法之羯摩,大衆高聲共許,則其法成(即成淨法)。具壽尊者此爲非法。”問:“在何處製戒?”答:“是在“漲巴”(或作跋阇)。”問:“依何而製?”答:“依六比丘而製(戒)。”問:“如何能成墮罪?”答:“已經造成罪過。”長老:“違犯第一根本經藏;違犯毗奈耶;遠離佛的教法;不能入于經藏;不見于毗奈耶中;與法性相違。與其依彼說爲淨法而行,不如對彼說棄置不管,或默然不語。”長老進一步問彼事:“隨喜淨法,可成淨麼?”答:“如前配合而說:如前作羯摩(法事)已,求近侍者比丘隨喜而聽可,則其法成(即成淨法)”。所謂“非法”,是指“漲巴”六比丘已造成的罪過;所謂“行法”,是指比丘自掘地,作爲淨法行。舍衛城六比丘如是犯了墮罪。關于…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