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18

  ..續本文上一頁在五七天裏,發生大災害(其他經中說是風雨災),佛安住在“持施龍王”處。在六七天裏,佛前往“尼拘盧陀”樹前,救護了風神羅刹等。並對一切風神作偈道:“歡喜見聞佛正法,住寂靜處是安樂,防護一切衆生命,勿作損害世界安。”在七七天裏,佛安坐于“救度樹”前,受商主“迦貫”(意爲蔓青)與“妙賢”二人所供之蜜和麥粥,及淨蔗(已剝皮的)等。佛世尊心想,不宜用手受食,應象過去諸佛那樣用器受食。那時,四大天王等當即以金質所造缽供佛,佛未接受。繼由“毗沙門”[86]天王從“額那山”取來天神所賜四個石缽,每一缽中滿盛香花,恭敬頂禮而供于佛前。佛說偈道:“如來座前供此缽,汝將成就勝乘器,如我諸佛前供缽,正念智慧永不失。”佛說偈後而受缽,並加持四缽,使四缽合成一缽,佛即捧持此缽。于是“迦貫”及“妙賢”二人用千牛乳精凝結的奶皮置于寶盤中而供佛,佛受用後,寶盤落下,爲大梵天王拿去供養。同時,佛說偈道:“天中吉祥成利義,諸方吉祥由此興,願汝一切義成就,迅速皆得順利成。”佛說吉祥偈後,並授記供者將來成佛,名爲“蜜生如來”。

  (十)轉*輪事業:繼後,佛意轉淡而說偈道:“甚深離垢染,光明如虛空,甘露微妙法,我今已獲得。我雖欲示說,他人莫能解,意欲趣林薮,不說默然住。”佛生起如此意念後,複念本願而說偈道:“于諸世間中,悲願我無邊,他者若啓請,我亦難默坐。但此諸衆生,皆信梵天王,若由梵王請,我即轉*輪。”佛作如是念後,便放光照徹十方。叁千大千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具髻”知道佛之意旨,告知友伴六十八億(十萬爲億)大梵天衆,皆向佛合掌頂禮而說偈啓請道:“成就大智勝壇城,放光遍照十方界,慧光照世蓮正開,世尊因何等居住。”他們說偈勸請後,佛仍默然不語。他們暫行退去,以此情告知帝釋,帝釋作偈啓請道:“佛心猶如圓滿月,從曜蝕中得解脫,請起戰勝諸怨敵,世間暗中顯慧光。”經如是啓請,佛仍默然不語。最後大梵天王啓請道:“由此普遍恭請佛,啓請世尊示正法。”佛說道:“衆生被縛諸欲中,相繼不斷極增長,此爲大難我盡知,故此宣說亦無益。”說偈畢,佛再度意趣平淡。此時出現升火而不燃等不祥征象。梵天王“頂髻”再叁啓請說偈道:“于此摩揭陀,往昔法不淨,來此宣說法,皆爲染垢心。今有聞法衆,故我來請佛,大開甘露門,宣說無垢法。”經梵天王再叁啓請後,佛觀察不定衆生,而接受啓請說偈道:“梵王汝須知,摩揭陀衆生,已具聞法耳,與具敬信根。認識人生義,常聞于正法,我于此等衆,願啓甘露門。”于是菩提樹神等請示道:“世尊先在何處轉*輪?”佛說:“應在鹿野苑,因彼處衆生不多而垢障較輕。”樹神複請道:“宜在他處。”佛開示說:“諸賢首,勿說此言,我因念最初誰爲易受教化者而爲之說法。我已觀知“喜樂子余行”[87]已逝世七日,“遠飛師”也已死去叁日。因此我應先爲憍陳如等五人說法。”佛說此意願後,即從摩揭陀赴光明城。在那裏遇見一位活命外道[88],交談甚久。活命外道問佛道:“你從何教下修梵行,而獲得如此諸根明智,膚色光潔?”佛說:“我無阿阇黎,無與我倫比,佛陀我唯一,無漏得解脫。”活命外道說:“那末,你親口承認自己是“阿羅漢”[89]麼?”佛說:“我是世間阿羅漢,我即無上之導師,天與非天尋香[90]等,無有與我等倫者。”活命外道說:“那末,你親口承認自己是佛麼?”佛說:“漏盡聲聞皆倚我,與我等者即是佛,我已戰勝諸惡法,故應承認我是佛。”活命外道問道:“擬往何處去?”佛說:“我今擬往鹿野苑,去到光明大城中,此處如盲人世間,我放無等大光明。”活命外道聽偈後說:“將如是成就。”說後往南方去了。佛往北經過“迦耶山城”、湧泉、(印度金剛座附近地名)檀香山、調禦城等處,而來到恒河[91]畔。恒河船師撐來破舊的船只,佛說:“不用這破舊之船。”當即騰空而過。繼後“影勝王”聽說此事後,下令以後不准再以破舊船只渡出家僧衆。佛來到鹿野苑,受用供食後,去到“降落仙人”住處(舊譯作波羅奈仙人住處)。憍陳如等五人見佛來,互相私議道:“沙門喬答摩甚是懈怠,他已廢棄禁食苦行。今既來此,我等誰也不去迎接,不必起座,不須給他捧持法衣及缽。這裏有一空座,他願坐的話,隨他的便罷。”他們私下立約後,遍知一切的佛世尊心中不以爲然,來到他們的面前,而他們五人不由自主,各背私約,從座而起,有的去恭迎佛世尊;有的爲佛鋪設座處;有的爲佛陳設洗足水。他們對佛說道:“世尊來得太好!請在這座上安坐。”佛就坐後,爲了使他們滿足,對他們進行了不少開導。五人問佛道:“具壽喬答摩,你的身心諸根,很是明智,你的膚澤也很光潔,你已真實證得殊勝智慧麼?”佛說道:“汝等勿對如來稱呼具壽,如此當成永久不安!我是已獲甘露者,我已成正覺,已是一切智。汝等不是已定下如是的私約麼?”佛說後,他們都發心成爲比丘,頂禮佛足而忏悔罪過,心中生起了虔誠的恭敬。佛身涼爽後,心念當坐于何處轉*輪。于是繞千佛七寶座(其處將出現)的前叁佛座叁匝後,自己坐在第四座上,放大光明,遍照叁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淨治一切有情。此時一切天神在佛前,供上千輻金輪,而啓請轉*輪。那時,正當初夜,佛默坐不語;中夜發露清淨語;于後夜開示五比丘道:汝等比丘,彼二邊者,非進入出離所應作業,實爲欲樂福德衰損之邊,疲勞困苦之邊。如來宣說正法,是以離二邊而顯中道。如是所謂“八聖道分”[92],汝等比丘應知此爲苦、集、滅、道四谛。苦應知,集當斷……等。已知苦,已斷集……等。當叁次宣示四谛、十二行相*輪時,憍陳如當即證得阿羅漢果,而成爲叁寶(已有“佛寶”及正“法寶”,憍陳如證得阿羅漢,而始有聖“僧寶”,故言成爲叁寶。)。如頌所說:“由示如是十二行,廣轉微妙正*輪,彼憍陳如皆解知,現前成就聖叁寶。”

  一、初轉四谛*輪:關于“*輪”,分轉*輪的處所、時間、眷屬(即聽法衆)、法、效用等五方面來說:第一、處所,即爲“柯摩季”(意爲“破圍城”);第二、時間,有人說是六年六月,欽巴譯師說是七年;恰譯師說是七年少二月;第叁、眷屬,爲憍陳如、馬勝、婆沙波、大名、跋提等五人,以及許多天神等衆。第四、法,爲叁轉四谛、十二行相*輪。《俱舍論》中有頌說:“見道[93]爲*輪,速行具輻故……”。所謂“見道”,即喻如輪,能速行,能拋離,能進入。又從尚未獲得尊勝者中,能獲尊勝,能建立心中的泰然尊勝,能作升降等,它與法相順,所以名爲“*輪”。准巴央卓(意爲傳音尊者)說:“八聖道分中的見、尋思、勤行、念想等如輪之輻。語、無間業、生計叁者如輪的軸心。叁摩地(即定)如輻的邊緣。此等與法相順,所以稱爲“輪”。“見道”即是*輪,對憍陳如今生起如是*輪,所以稱“轉*輪”。所謂“叁轉”者,即是說“此即是苦……等;應當知苦……等;已知是苦……等””。每一轉*輪中,生起了法眼、知、明、慧等;以及生起加行、無間斷、清淨解脫、勝道等,是爲十二行相。那末,如果改變說爲十二轉六十四行相,由于叁的數品和十二的數品,法數相同(叁四爲十二),這種說法也是無過失的。又“說一切有部[94]的人士說:“由叁轉開示見道、修道、無學道叁者。”如此就不成爲叁轉十二相*輪,這是因其所說不只是叁轉見道十二行相的原故。因此應知法的品類本身即是*輪,是作叁次轉的,這是指叁轉“四聖谛”[95]。所謂十二行相,即是苦、集、滅、道、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等;並已知、已斷、已證、已修等。所謂“轉”者,是說能使他人心中了解,或能使他人得知,因此叫作“轉”。所謂“效用”,即第一轉時憍陳如及許多天神生起了“見道”;當二轉時,憍陳如證阿羅漢,其余四人也生起“見道”;當叁轉時,其余四人也證阿羅漢。這即是現實的效用。至于由傳承所産生的效用,或說特殊的效用,則是能攝受應度的衆生,使其轉化並安置于四果[96]。

  二、中轉無相*輪[97]。關于處所,即爲靈鹫山[98]。關于時間,措譯師說:叁十年。欽巴譯師說是二十七年,恰譯師說是叁十一年。還有人說是十二年。當時的眷屬:爲一千二百五十人;或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菩薩百千萬億眷屬等。那時所轉的“法”,則爲“無相*輪”——即般若波羅密多教法,及屬于中轉*輪的一切法等。關于般若波羅密多教法,法友論師說:有示說要義,及示說現觀義兩種。第一種爲示說勝義空性或叁解脫門[99],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第二種,爲廣義《般若十萬頌》、中廣品《般若二萬五千頌》、中義中品《般若一萬八千頌》、中略品《般若一萬頌》、略義廣品《般若八千頌》、略義略品《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多經》。此等與示說八種現觀沒有差別,只是在詞句上有廣略之分。如釋論中有頌句說:“其中之差別,唯有廣略等。”此諸經中,初五種是同時宣說的;而且啓請者也都相同。在淨治刹土中,恒河女神記別也是相同的。是有周遍的意義。因爲一佛僅爲一有情屢次授記菩提,是于理不合的。那末,這與多次授記龍樹,豈非矛盾麼?須知授記各有不同,一類是爲顯明聖教而授記;一類是爲菩提而授記,授記恒河女神和爲菩提而授記的一類相同。那末,緣起分(即經的序分)中,說那時眷屬衆爲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與說五千大衆,豈不是有多寡不同的矛盾麼?應該知道這是計算僧伽數和計算一般有情數的差別而已。又《般若十萬頌》中,沒有“常啼法聖”四段結尾,這是當時“龍樹”還未到龍宮取出《大般若經》的原故。但是如頌句所說:“本說一語教,亦可別若幹。”又如頌所說:“…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