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也將稀少;四顯色(青、黃、赤、白)將成爲四色互混而不清;香、味等也將減淡;瘟疫流行,災荒大起,人畜遭損。最後二百年間,諸比丘將不如法而行事,于世間爭名奪利;悲心減退;戒律廢弛;誹謗如法正行;劫奪財物;依仗世間國王以執掌國政;爲國王作信使並尋求差事;離間國王和人民;尋求從商圖利之方;正法行者也僅作想修而不能實行;大都口頭空談,詭詐萬端。那時,一切歡喜正法的天龍神衆皆舍離此間,如是行非法的比丘所在處所,彼諸魔類,毀法諸障,將降臨此間,而生起魔害災禍;國王和臣僚信心減退;不分善惡;對法尋過;盜劫叁寶及僧伽財物;不畏罪過;搗毀一切佛象及佛塔;諸供養資具也將減少。那時,只依少數如法正行的比丘,及在家善信大衆的福力,使疆域中普降及時雨雪,禾稼豐收,人疾畜瘟也漸減少,疆土安甯。但善信未住處所,産生一切痛苦和不安。那時,印度及印度以外的地域,將出現名叫“耶婆那”、“缽羅壩”、“西姑那”等叁王,此叁王不依正法行事,領兵作戰,西北兩方疆域,多遭毀滅,所有塔廟,亦遭毀滅,所供養資具和叁寶財物,互相掠奪。叁王彼此殘殺,以此叁國的國政不得安甯。曾有一時期,彼叁王媾和,政治統一,集中衆多兵力,強占印度恒河北岸的梗達羅及瑪哈德俠等地區。那時,恒河南岸“果烏香毗”地區,有王名“摩因陀羅西那”,生子名“都遮娑哈”,眉間有黑痣,手腕以下色如塗血。同時,五百大臣亦生有子,手腕以下色亦如塗血。與此同時,彼王的馬廄中,生有一能言小駒,當天晚上降下血雨,國王以此種象徵問于仙人相師(具有五種神通的),相師說:“王今生子,將于此閻浮提多殺生靈,流血遍野。此後即作閻浮提王(即統一此世界)”記別之後,王子年事漸長,至十二歲時,耶婆那等叁王集中兵力約叁十萬衆前來進攻“摩因羅陀西那王”的國土,兵臨國境,國王大生憂苦!王子都遮娑哈問父道:“父王因何如此不樂?”父王說:“叁王領兵來戰,以此不樂。”王子聽後,勸其父道:“父王勿憂,我能勝敵。”王聽後甚喜!于是王子統率諸臣之子,集兵二十萬衆出征。王子作戰時,眉間黑痔增大,漸遍全身,頓成烏黑,忽生怒威,即時破敵,凱旋而歸。國王對其子說:“你與叁王作戰,得勝而歸,甚妙!今後你掌國政,我即退位出家爲僧。”下命後,即由其子繼承王位。此後,新王領兵繼與叁王交戰,達十二年之久,衆多敵軍,漸次歸順,叁王被擒,亦遭誅戮。從此以後,新王即統領閻浮提。于是國王問諸大臣道:“我如今作閻浮提王,心裏雖得安慰!但多殺有情,罪惡極大!委實不安,應作何法,以淨此罪?”諸大臣答道:“此去“巴紮利弗紮羅”(古印度巴連弗國)國,有一精通叁藏教法的阿阇黎,是婆羅門“阿迦羅達多”(亦譯“阿耆尼達多”)之子名“有徒”,他住寺中,迎請來此,能淨此罪。”王聽後甚喜!當即迎請比丘“有徒”前來。國王向他恭敬頂禮,而問淨罪之法。此師答道:“十二年中,一心供養叁寶,虔誠皈依,即可淨罪。”于是國王召遣閻浮提所有比丘,齊聚“果烏香毗”(舊譯“僑嘗彌羅國”)國中。因此,所有其他疆土,行法諸僧,一時盡空。而諸比丘在前來途中,大多數作了殺害野獸和野人,浪費泉水等惡事。來到王前的比丘,約有十萬,國王對諸比丘大舍供施。此後,諸比丘互相交談,問汝師爲何名?門徒去何處?有何同戒伴友等等。其他諸比丘聽彼等所說,頓生憂傷,揮淚嗚咽,悲痛捶胸!于是國王面谕諸比丘,勿作悲傷!諸比丘不聽王谕,國王甚感不樂,垂頭喪氣就寢,入寢時,發願道:“現今世間的憎伽,難作依怙,我願一睹羅漢真額。”繼入夢中,世間神祗爲他授記說:“此去犍陀摩羅山,有“惹達那俠”之子,名“柔和”證得阿羅漢果,住彼山中,迎此師來,可淨罪障,除諸懷疑。”國王醒後,當即如夢遣使迎來聖僧,頂禮供養。繼此于十四日夜,集會僧伽,諸比丘啓請阿阇黎“有徒”宣說戒律。阿阇黎“有徒”說:“茲人如盲,複無鼻耳,縱有明鏡,亦複何用。我雖說戒,汝不依戒而行,不如法守護,說戒何益?”阿羅漢“柔和”如獅子吼聲一般說道:“我受得佛戒以來,象“拘屍那”(一根茅草)那樣大的戒也未觸犯過,請不要這樣說,應爲大衆說戒。”阿阇黎“有徒”知“柔和”已成爲阿羅漢,心生慚愧,默坐無言,然而“有徒”的弟子比丘名“臂嚴”從座而起,對阿羅漢說:“你無律儀也不知戒,我阿阇黎精通叁藏。爲何輕侮!”說後心生極大忿怒,欲殺阿羅漢。此時有一愛護正法的夜叉名“斑面”,手持金剛杵,現身而來責斥惡比丘“臂嚴”道:“汝因何殺害阿羅漢?”說罷,即以杵擊殺“臂嚴”。羅漢的弟子比丘名“格熱”也來殺阿阇黎“有徒”。結果諸比丘彼此互相殺害,無一幸存。那時,虛空界所有天龍護法諸神,大都不悅,心生悲痛,哭泣墮淚,頓成血雨降彼王土,虛空變成黃、黑、紅等顔色,電閃雷鳴如巨大吼聲,“計都星”[129]發出黑煙,日月星光,亦不複見。那時,叁十叁天諸天神及“大幻化母”等來臨彼土,大生悲戚!收回諸僧伽的所有衣具,並攜返叁十叁天。以後,國王問道:“從何而來如是喧嘩之聲?”侍臣回禀道:“僧衆大亂,互相殘殺!”國王聞後,不樂而起,黎明外出,赴寺觀察,見諸僧伽,斷首截肢,或被挖目,各種死相,目不忍睹,心生憂苦!立即尋覓羅漢與叁藏有徒屍體,挾于左右腋下,悲痛地作頌說:“羅漢爲我母,叁藏是法庫,二者俱逝世,我命有何惜。誰欲撫國政,我即付與彼。”說後閉上雙目不想再看諸人。諸大臣爲了消除王的憂苦,當即找來五百出家衆,剃去須發不用利刃,而用火燎,然後蒙以黑紅畜皮,來到王前,衆臣禀告王:“五百僧伽,前來朝王。”王聞心喜,睜目細觀,皆蒙畜革,頭面發須被火燎盡。當即吩咐,取諸供物,敬奉叁寶,供此諸僧。于是國王啓問諸僧教法,然而,此等僧伽連一法句亦不會說。國王複生憂苦,悲泣墮淚。只好收殓諸比丘屍身,荼毗作供。那時,贍部洲所有正法,全部盡滅。此後,黃金變劣銀,或變礫石;白銀變劣銅,或變頑石;黃銅變劣銅,珍珠變骨角等。六味僅剩苦、酸二味。“僧增”授記的典籍中說:“神象由龍宮迎去供養;一切文字自然變爲鼠雀;諸衣將變爲粗劣;諸味僅剩苦澀二味;諸寶將盡沒滅;諸王亦將爲教法盡滅而悲傷致死。”這些說法是指教法僅住世二千年而言。“法友”所著的《現觀莊嚴論注釋》中說:“顯然如上所說,早已過去了。總之,教法盡滅之因,實爲佛發願力已盡,實爲教法應化的衆生已完。”此諸因緣,如諸經中所說:“一切沙門廢弛見、行;諸檀越(施主)等對教法減信;魔王及諸魔神眷和諸餓鬼等擾亂。此是産生災障之叁因,它將使教法終歸盡滅。”其實佛世尊教法毀壞之因,已在上述一二兩因中,明確地說了。又《世間實設論》中說:“教法盡滅的時間,是在人壽減至四十歲時。”冾譯師卻說:“是人壽減至叁十歲時而法滅。”但未見到如何得知是叁十歲的根據。《妙法蓮花經》中說:“釋迦牟尼如來的正法盡滅後,諸塔下沈至“金輪地基”[130]底下。到娑婆世界諸寶匮乏時,諸塔變爲吠琉璃髻慧妙寶,以消除諸貧乏。此後,諸塔複上升至“色究竟天”之間,而降下各種花雨,由諸花雨發出叁寶音,及各種法音。此種法音,欲色兩界諸天一聞之下,頓時憶念往昔善根,降臨閻浮提,安置諸人于十善行之中。之後,虛空中的諸花變成諸寶,下降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的相互鬥爭得以平息,無病少惱,人壽年豐。任何衆生一見諸寶,或一接觸,或受用諸寶,都能進入叁藏,得不退轉。最後,複入住金輪地基下,如是刀兵、饑馑,及瘟疫叁劫到來時,諸塔變爲“帝青寶”上升至“色究竟天”之間而住,亦複如前,降花雨,傳法音,降寶雨,以息滅一切違緣。複下降到金輪地基下而住。“善友”所著《語錄》中說:“當人壽增至七百歲時,十六尊者[131]將于此土,集會所有住在此世的一切釋迦牟尼佛教徒衆,造七寶塔,一切來會諸人,在那裏共同繞塔,跏趺而坐,齊誦“南無薄伽梵如來羅漢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而恭敬頂禮。十六尊者也就全體示現涅槃。七寶塔也下沈至金輪地基下而住。從此薄伽梵釋迦牟尼的教法,也就盡滅。此後,將有七俱胝獨覺出現于世。此後,一切衆生人壽增至八萬歲時,彌勒如來將出現于世。據《菩薩藏》中說:“人壽從十歲增至彌勒出世之間,在這一“上增劫”裏,將有八萬獨覺出現于世。”有一部分人說:“釋迦牟尼如來入滅後,經過五十七俱胝年時,彌勒佛方出于世。”
我佛教法大寶炬,已成福善功德藏。
時間緣會鹹遇合,猶如鮮花漸萎謝。
如今教法不常住,壽如風燭亦不固。
煩惱死神魔力增,以此于法應勤修。
思此我願諸釋子,正定力舍此世心。
如鹦布頓著此要,願由此善谒彌勒。
《佛教史大寶藏論》第二卷總說佛法出現于世的情況敘述完結。
注釋
[1]“劫”:言長期,長時。在佛典中有許多劫的名稱。
[2]婆羅門:古印度的貴族僧侶階級名。
[3]授記:即預言。舊譯“授記”、“記別”、“懸記”。
[4]無上菩提心:即利一切有情,希望成佛的心。
[5]吠陀仙人:“吠陀”意爲“明論”,印度古典宗教的仙人。
[6]娑婆世界:即此世界。“娑婆”,意爲“堪忍”。是說此世界衆生能忍受諸煩惱痛苦,故此世界又名忍土。
[7]十不善:即身的叁種:殺、盜、淫;口的四種:诳語、惡口、兩舌、绮語;意的叁種:貪、嗔、癡。
[8]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僧和合及惡心出佛身血。
[9]四正勤:即:一、對已生惡爲斷除而精進;二、對未生惡爲使不生而精進;叁、對未生善爲使生起而精進;四、對已生善爲使增長而…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