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5

  ..續本文上一頁

  (十二)議論:即凡說無顛倒諸法的性能經典等的教義。

  戊四 對治。即指叁藏,此中分四己目:己初 十二分教攝于叁藏;己二 “藏”的詞義;己叁 安立叁藏之理;己四 各“藏”的詞義。

  己初 十二分教攝于叁藏。“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等五分,即聲聞的經藏。“因緣”,是說本事等學處,以“律藏”爲主。譬喻、本事、本生叁者,是彼“律藏”的系屬,此四者,即“律藏”。“方廣”與“希法”,是菩薩的經藏,具是不可思議的諸菩薩及佛的殊勝之力,而且特別廣大,“希法”也被攝入于菩薩的經藏中。“議論”,則是大乘與聲聞二者的“對法藏”。這樣的攝法是《集論》之規。別的經論中還有其它說法。

  己二 “藏”的詞義。梵文“毗紮嘎”一詞及“班枳達”意譯爲“聚體”或“括攝”。即攝多義于所诠中,或攝一切所知義于所诠中,以此名爲“藏”。又“毗紮嘎”是中印度語“大鬥”之名,比如大鬥之中,能收攝多數小升,在此中攝集許多所诠所學,故名“藏”。

  己叁 安立“叁藏”之理。以九因安立爲叁藏,即觀待所斷叁因,觀待學處叁因,以及觀待所知叁因而安立。

  第一,觀待所斷叁因。是于疑慮煩惱的對治法中,安立經藏。即爲斷諸應化有情對谛實及希有(叁寶)之懷疑,而說“契經”等;于具足二邊煩惱的對治法中,安立“律藏”。即由貪執貪欲福衰之邊,而作積蓄行爲的對治法中,雖少積蓄也當阻止,令戒律清淨,而獲得無貪增上時,雖百層宮室,百味美食,值百千錢的珍衣等也可許受,以斷離疲勞痛苦之邊;是于執自見爲最勝的隨煩惱的對治中,安立“對法藏”。于其中須廣泛開示法的性能.

  第二,觀待學處叁因。爲了宣說叁學的“契經”,須廣泛宣說叁學,令諸應化有情熟習叁學。爲使戒律與心的學處修習之故,而作調伏(即指戒學);依于別解脫戒學,完全實行戒律,獲得清淨,因此漸次由無悔等令心等住(住于定)。爲了修慧學,以“現對法”開示廣大擇法的方便。

  第叁,觀待所知叁因。爲說法與義,以其能熟習的句義演“契經”;爲顯現法與義,而演調伏法(即律藏)。以善擇修學戒學,令戒律清淨,由此而生叁摩地(定),更由此而調伏煩惱,所以能顯現法與義;依于顯現由彼此宏論抉擇而出之法,乃因圓滿受用,而成爲觸樂處,能熟習諸法自與共相的法性之故。對于如是的叁藏,由聞而積習,由思而達義,由修而以寂止[13]令煩惱寂靜;複由勝觀[14]而善通達法性。因此能從種子得到解脫。思及這些密意,正如《莊嚴經論》所說:“藏說爲叁或者二,略攝之故許九因,積習達義與寂靜,善達法性能解脫。”

  己四 各“藏”的詞義。《莊嚴經論》中說:“經與現法調伏律,總其義當分爲四,具智諸人知彼此,即得一切種智相。”此謂之“義”,即字義或詞義。說成是性能則是錯誤。說具智菩薩因如曉叁藏,而能證得一切種智。聲聞因了解一頌偈而得果,如“舍利子”[15]或“周利槃陀伽”。其中經的梵文“蘇紮”,(舊譯爲素怛纜)意譯爲“首說”。如說王宮,是指處所。如說地的本性堅硬,是指體性。說法句,說法義,即爲“經”;其聚合即爲“藏”。如“說處與體性,及法義是經。”

  關于“論”,梵文名“阿毗”。所謂“阿毗摩伽”即現成(即“證”意),乃是現證真實性,故名爲“論”,是“論”的體性。梵語說“阿毗伽喀那”意爲再叁,即是由蘊、界、處、實有、假有等多門再叁宣說而顯現,故名爲“論”。梵語“阿毗布”意爲威懾。是說從其中了解諸法所有自與共相,而以宏論抉擇,以作威懾,或威懾諸邪說。梵語“阿毗桑瑪亞”意爲通達,即由通達盡所有實有、假有等所知,因此名爲“論”。如頌說:“顯現故及再叁故,達威懾故是論法。”

  關于“律”,梵語名“毗奈耶”中之所謂“毗波底”,即墮罪。因啓示墮罪並作決定,因此名爲“律”;或說“毗尼俠紮亞”意爲決定,以此名“律”等兩種四項(即八種)。如頌說:“墮及生起與還出,決生以及數取趣(即衆生),以及製定善分別,決定之故即是律。”

  戊五 應化有情。《莊嚴經論》中說:“也可名爲二藏”。這是指勝解于下劣,爲聲聞藏;勝解于廣大,爲大乘藏。

  大小乘的區別是,有具足七大的緣因,如《攝大乘論》中所說:“是所知處、入彼體性、善擇彼之因果、叁學、斷離彼果、成最勝智慧乘最爲超越。”聲聞宗規所承認的“最廣藏”,即指品章爲數極多與最廣的經典;大乘宗規承認的“最廣藏”,是由名詞釋文廣宏乘義,謂之最廣。如具足十萬頌的般若等,乃是“大法”;爲利一切有情,發心成就圓滿菩提,乃是“大發心”;勝解甚深及廣大諸法,乃是“大勝解”;由獲得自他平等的思想(舊譯思維),乃是“廣大思想”;刹那刹那進修中積集無量的福慧資糧,乃是“大資糧”;于叁大阿僧祇劫中不斷精進,乃是“大時”;能成與一切有情無等的佛身,爲之“大成”,即是具足七大的大乘。《莊嚴經論》中所說的“七大”與此略有不同。又鈍根對因勝解,以因爲道,名因性相(顯教)乘;利根對因果任運成就勝解,以果爲道,是爲果密乘。

   《教授勝利王經》中說:“妙吉祥問說,引導是叁乘,是佛真實說,因果任運成,他佛前難覓,未演何勝乘。”又說:“對因勝解者,善轉因*輪,金剛乘捷徑,未來時將生。”密乘較顯乘爲殊勝之點是,加阿阇黎枳毗紮嘎瑪拉所著《叁理明燈論》中說:“一義亦不昧,無難方便多,就彼利根者,密乘爲殊勝。”這是貶低外方便(顯宗方法),而通過內叁摩地修行六度[16],此爲對于方便“不愚昧”;由修最微細心與心所,及微細語——種子字,和粗分能依,所依曼荼羅,以及心、語、身的叁摩地,開示法之正義等,因此名爲“方便多”;隨化機所希求,爲成其希求,易得方便,如啓示四種手印等,名爲“無難”;由利根所修,以及其他雖是生惡趣業,也能令其罪業清淨。此四項名爲超越。又聖谛婆說:“持明藏(即密教)是第四藏”。阿阇黎辛底巴說:“攝受深義而開示,因此名爲“契經””。阿阇黎“阿壩亞嘎惹古壩尼”則認爲,宣說叁學,名曰“叁藏”。

  戊六 增上緣。由增上緣之門而分爲叁己目:己初 親口所說教;己二 加被所說教;己叁 開許所說教。

  己初 親口所說教。如“聖者結集”(指聖大迦葉等所結集小乘經、律、論叁藏等)。

  己二 加被[17]所說教。此分叁類:身所加被、語所加被、意所加被。這是《八千頌釋》中所說。身加被所說教,如《十地經》等;語加被所說教,如《未生怨王悔罪經》等,意加被所說教,如《普賢行經》等。有部分學者說,意加被所說教分叁類:即由叁摩地所加被、由意之大悲所加被、由意之真實力所加被叁類。第一類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二類如佛加被藥叉等所說的密咒;第叁類如由佛加被虛空、光明、音樂等所發出的法音。

  己叁 開許所說教。即因緣、連系、助益、隨喜等。如《法集經》中說:“諸比丘,如是我聞……以集所說法”。啓示的關連與次第,即開許。

  丙二 “論”。此中分叁丁目:丁初 體性;丁二 詞義;丁叁 區別。

  今說丁初 體性。著作者以意無散亂的精神狀態解說經義,而且隨順獲得解脫之道。如《一乘寶性論》中說:“唯依佛教法,意無散亂釋,順得解脫道,如經應頂敬。”

  丁二 詞義。梵語“俠薩達那”中的“俠薩那”,意爲“改造”。即是說于具足叁學中改造叁毒(貪瞋癡)煩惱因;梵語“達伊”或說“達惹那”,意爲“防護”,即防惡趣果與輪回苦。這種詞義經中也是有的。《論議正理釋論》中說:“佛語在論典的體性個,甚是合理,能改正許多詞義,及能作防護,所以名爲“論”。凡是改正所有煩惱敵過,以及防護輪回惡趣苦,即具改防二種功德,故名爲“論”。除此二種功德不再有其他理論。由此看來,具改防二種功德者,只有佛語的真實意義方是論典,且具足勤于法之正義。

  丁叁 區別。此中分五戊目:戊初 由勝劣之門而分;戊二 由作用之門而分;戊叁 由所诠之門而分;戊四 由所說論典之門而分;戊五 攝述論典種類。

  今說戊初 由勝劣之門而分。《瑜伽師地論》中說有九種:即無義論、邪義論、具義論叁種;狡詐論、無精要論、離苦論叁種;勵聞論、勵辯論、勵修論叁種。此九種中,每叁種的後一種都屬于勝論;每叁種中的前兩種都屬于劣論。有人把聞、辯二論連同後叁種共五種,認爲是勝論,這是不合理的。因攝集抉擇中,聞、辯二論外道論典中亦宣說,所以只有每叁種中的後一種是勝勝。

  戊二 由作用之門而分。有集廣大的經論;深密分辯的論典;梵文字母序列的論典等叁類。第一類如《律經》論述,第二類如《現觀莊嚴論》,第叁類如《莊嚴經論》與《集學論》。

  戊叁 由所诠之門而分。此中分爲叁己目:己初 說盡所有法;己二 說如所有法;己叁 說解脫及一切種智之道。

  己初 說盡所有法。又分二庚目:庚初 一般論;庚二 特殊論。

  今說庚初 一般論。如《世法論》、《十八種觀察論》等,《百智論》、活人醫滴論》、《頌偈寶庫》等。此諸論典,雖是勝生[18]之因,然可作爲趣解脫之所依。如《百智論》中說:“人道若善行,達天界不遠,若登天人梯,則易得解脫。”順彼論典:如相人(即觀察人)、相馬、相象等論著。

  庚二 特殊論。主要指明處論典。《莊嚴經論》中說:“若未勤習五明處,聖人亦難得遍智,以此破他及攝受,爲自全知勤習彼。”“破他”是指“因明”及“聲明”兩種學處,“攝受”是指“醫方明”及“工巧明”兩種學處;“自全知”是指“內明”學處。

  關于“因明”的論典。指現量、自事、比量…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