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史大宝藏论▪P4

  ..续本文上一页名十二部经)[11],此乃是能通达法性的同类因;或说由通达法界等流所生出,即最胜等流义。这就是《辨中边论》、及《显明义释》中所说:“成为法界之等流。”班智达苏纳亚西说:“一切法通达空性为根本,如小、中、大三鸟虛空飞翔,由通达补特迦罗(即人)无我及无取,并二无我,以获得三种菩提(小、中、大)。”彼名为涅槃法,因此名为出世间的现论,比如四大江河流归于海,如是一切法也终归于涅槃。

  

  甲四 详细辨析

  

  分三乙目:乙初 证及教,或名为果法;乙二 修法;乙三 讲说法。

  今说乙初 果法。即涅槃,寂灭一切有苦之因,是其性能。此又分为七种寂灭:即寂灭生苦、老苦、死苦、会遇苦、分离苦、求不得苦、蕴苦等。又有积终尽,身终归坏灭,会合终离,生命终归灭亡等四种无常中消除此四种常执。

  乙二 修法。即道,能获得果法的圆满功德,或具足四种圆满:一、能往涅槃城,而非往生死城,此乃非实有圆满;二、与涅槃相互关连,不中断亦无变化,因此,是相续不断圆满;三、贪欲等盗贼不能劫夺,此乃无损害圆满;四、具足法喜之食,此乃宣说圆满。

  乙三 讲说法。即能显扬道法圆满。具足四事:一、如说此乃是道,即听闻事,二、如说此乃是道而非其它,即决定事;三、如说此乃念住等,是道之因,即显扬彼聚合事;四、如说此乃烦恼障、业障、寿障,是道之障难,即宣说盖障事。这都是《缘起释论》中所说。再分析其所说的法,又可分为二丙目:即“经”与“论”。

  丙初 “经”。如经所说:“诸法“经论”二种摄,善说及其密意释,依此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长久住。”首先对于“经”来说有三丁目:丁初 性能;丁二 字义;丁三 区別。

  丁初 性能。是说随喜顺合缘起经所说之法,即是句义圆满。这是部分人士的说法。关连具所诠义之法。而其作用则是断离三界烦恼,获寂果之功德,是从我们教主佛世尊所作宣说能诠事业中而生出。如《一乘宝性论》中说:“诸凡具义与法属,能离三界烦恼语,凡示寂灭(即涅槃)之功德,彼即佛语非其他。”

  丁二 字义。梵文为“苏坝肯达”。“苏”字虽可通五义,此作“善”义解;“坝肯达”义为“语”。“善语”即指“佛经”。何说为“善语”?因由十相而作“善语”之故。如《论议正理释论》中说:何为“善语”?它具有十种行相,即:正引发行相;接受行相;行入行相;最具足行相;最分辨行相;所依行相;令知晓行相;假立行相;时间行相,持圆满功德行相等十种。其中之意,按其次第为:由圆觉佛所说;为摄受一切众生而说;非暂时,而是常时再再宣说;非作少许吝惜师诀(即师的口诀教授),而是正说;对有情的思想,如所有见而正说;具足五音支而说;以一音令无边世界皆能知晓而说;令所有曼荼罗轮皆能知晓而正说;为离二边道而说;圆满成熟诸有情而说;具足六十种语音功德而说。

  那末,何谓六十种语音支?

   宣说有情界的善根者,名为柔和音;

   于所证见法性乐触者,名为妙音;

   义妙者,名为悦意音;文妙者,

   名为得意音;获得出世间无上功绩者,名为清净音;

   出离一切烦恼习气,随眠习气者,名为无垢音;

   句、文盛称者,名为明显音;

   具足能摧一切外道劣慧邪见之力的功德者,名为悦耳妙音;

   具由修而出离者,名为堪听音;

   一切敌对所不能迫害者,名为不害音;

   能令一切有情欢喜者,名为雅悦音;

   为贪欲等的对治法者,名为调伏音;

   成为制定学处的善方便者,名为不恶劣音;

   正示由过此而得出离的方便者,名为不粗暴音;

   宣说三乘戒律者,名为极调柔音;

   说对治散乱者,名为悦耳音;

   能生起三摩地者,名为适身音;

   能生胜欢极喜者,名为满意音;

   能断疑虑者,名为心喜音;

   能除邪倒与不定者,名为悦乐音;

   于所修无厌悔者,名为无热恼音;

   由闻而生圆满的所依者,名为周知音;

   由思而生圆满的所依者,名为善了知音;

   不吝惜师诀说法者,名为阐明音;

   能喜自利诸后得者,名为善爱音;

   喜诸未得自利事者,名为现前喜音;

   宣说不可思议清净正法者,名为遍知音;

   正说不可思议诸法者,名为普觉音;

   与量不相违者,名为如理音;

   如理开示应化诸有情者,名为相连音;

   不说无义语者,名为言无过音;

   能使一切外道怖忧者,名为狮子吼音;

   语广大者,名为如象音;

   语甚深者,名为如雷音;

   堪受持者,名为如龙王音;

   声音极悦耳者,名为乾闼婆之歌音;

   令坚强人畏惧者,名为迦陵频伽音;

   遥远传称者,名为如梵王音;

   一切成就的吉祥加行者,名为如共命鸟音。

   其中“声胜解”是知晓其语言之义,“音胜解”是阐明教义性能之声和应了解之义;“名称胜解”是能传播其语声之义。

   非所逾越者,名为帝释美妙音;

   战胜一切魔军的先行者,名为鼓音;

   普赞而不具烦恼者,名为不骄满音;

   受斥责而不畏缩者,名为不低音;

   于一切“声明”论典中,因一切性能随入者,名为随入一切音;

   无遗忘语者,名为无缺减音;

   于一切时中,都住于作利益众生事者,名为无不圎满音;

   不依于名利恭敬者,名为不畏缩音;

   离畏惧者,名为不下劣音;

   无忧伤者,名为报喜音;

   善巧一切明处者,名为遍满音;

   能圆满一切有情利益者,名为无忿怒音;

   相续不断者,名为常爱音;

   住各种相者,名为威严音;

   一语有多声者,名为圆满一切音;

   由一语明了多义者,名为诸根适悦音;

   如所立誓而作者,名为无诋毁音;

   获得时极善应用者,名为无轻转(不变)音;

   不慌忙而说者,名为无慌乱音;

   亲疏眷属一视同仁者,名为眷属普称音;

   于喻法中表演世间一切事义者,名为具足一切最胜音。

   这些都是圣人无著菩萨所说。也是《般若二万五千颂释光明论》中所说。其它译本中,将“无忿怒音”,译作“通达音”;“所说”有的译作“浅说”。上述六十音支,在《瑜伽师地论》及《十万般若疏》、《庄严经论释》、《论议正理释论》等经中的说法是相同的。《秘密不可思议经》中则有六十四音支的说法,即在“眷属普称音”之后,加上“息灭贪欲音”、“调伏瞋恨音”、“能除愚痴音”、“灭魔音”四种。弥勒菩萨于《庄严经论》中说:“六十音支不可思议”。而在无著、解脱军、世亲等大师的论著中均认为经中所说的是六十音支。其中是否搀杂进去某些条目,尚待考证。

  丁三 区别。此中分六戊目:戊初 时间;戊二 所诠;戊三 能诠;戊四对治;戊五 应化有情;戊六 增上缘等门类。分说如下:

  戊初 时间。第一时教为四谛*轮;第二时教为无相*轮;第三时教为胜义定相*轮(他典为“广分别三相*轮”)。此三种是《解深密经解》中所说。

  戊二 所诠。如经说:“诸佛所说法,正依于二谛。”这是说以世俗理宣说无住为不了义;以胜义理宣说应理解为了义。《圣无尽慧所示经》中说:“宣说世俗不了义,说修胜义为了义。”有许(如喀惹巴)一切经,观待于佛是不了义,观待于应化有情才是了义。这是徘徊无定相的论调。

  戊三 能诠。即是十二分数。《般若八千颂释最胜心要论》中说:“契经、应颂及记别(预言)、讽诵、自说与因缘,以及譬喻与本事,并本生事与方广,及彼希法和议论,此即十二分教经。”

  (一)契经:即是凡所许义,由胜解之理专一叙说之。何以不分说呢?《集论》中说:“观有十种功德,如来以胜解之理而说法。即易安立;易解说;易受持;由对法敬仰能迅速圆满资粮(即培福);能迅速通达法性;对佛了解而得信仰;对法及僧伽了解而得信仰;接触到所见法,即最胜安乐处;由宏论能令诸正士之心生喜,能趣入于善巧者行数中。

  (二)应颂:即契经首尾之颂词,以声音叙述。或由通达不了义契经而以声音叙述。

  (三)记别:即声闻逝世时及未来之记别,如《妙法莲华经》;又从了义契经分出来为记别密意,即记別分教。

  (四)讽诵:即配合颂偈而述诵。第二根本,如说:“此是教比丘,寂息且尽漏”。第三根本,如说:“此无我有情,生命亦非有,此法由因生”。第四根本,如说:“诸法从因生”。第五及第六根本,如说:“此诸幻变相,犹如经梦境,无明睡醒后,轮回无所得。以此部分中,无生即是佛。”

  (五)自说:《论议正理释论》中说:“非为补特伽罗(即人)而说,是为部分教法住世而说。”何为随意愿而说?如说:“能仁净治情器世间时,诸佛世尊说,调柔(指戒)善哉!寂静(指涅槃)善哉!”

  (六)因缘:即为部分补特伽罗和往事等学处而说,说时以“律藏”为主。如对于财物“不与取”(偷窃)的学处等。

  (七)譬喻:说譬喻等,旨在能显法义。

  (八)本事:即配合往事,讲述“乔答摩”的故事[12]。

  (九)本生:即讲述菩萨行,一切解脱的史实。

  (十)方广:具菩萨藏,是一切有情的利乐处,宣说广大甚深诸法。因消灭一切障染,故名“消灭”。因与其他不相等,故名“无等”。因具七大,名“大乘”。

  (十一)希法:即宣说声闻、菩萨、诸佛的希有法。

  …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