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4

  ..續本文上一頁名十二部經)[11],此乃是能通達法性的同類因;或說由通達法界等流所生出,即最勝等流義。這就是《辨中邊論》、及《顯明義釋》中所說:“成爲法界之等流。”班智達蘇納亞西說:“一切法通達空性爲根本,如小、中、大叁鳥虛空飛翔,由通達補特迦羅(即人)無我及無取,並二無我,以獲得叁種菩提(小、中、大)。”彼名爲涅槃法,因此名爲出世間的現論,比如四大江河流歸于海,如是一切法也終歸于涅槃。

  

  甲四 詳細辨析

  

  分叁乙目:乙初 證及教,或名爲果法;乙二 修法;乙叁 講說法。

  今說乙初 果法。即涅槃,寂滅一切有苦之因,是其性能。此又分爲七種寂滅:即寂滅生苦、老苦、死苦、會遇苦、分離苦、求不得苦、蘊苦等。又有積終盡,身終歸壞滅,會合終離,生命終歸滅亡等四種無常中消除此四種常執。

  乙二 修法。即道,能獲得果法的圓滿功德,或具足四種圓滿:一、能往涅槃城,而非往生死城,此乃非實有圓滿;二、與涅槃相互關連,不中斷亦無變化,因此,是相續不斷圓滿;叁、貪欲等盜賊不能劫奪,此乃無損害圓滿;四、具足法喜之食,此乃宣說圓滿。

  乙叁 講說法。即能顯揚道法圓滿。具足四事:一、如說此乃是道,即聽聞事,二、如說此乃是道而非其它,即決定事;叁、如說此乃念住等,是道之因,即顯揚彼聚合事;四、如說此乃煩惱障、業障、壽障,是道之障難,即宣說蓋障事。這都是《緣起釋論》中所說。再分析其所說的法,又可分爲二丙目:即“經”與“論”。

  丙初 “經”。如經所說:“諸法“經論”二種攝,善說及其密意釋,依此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長久住。”首先對于“經”來說有叁丁目:丁初 性能;丁二 字義;丁叁 區別。

  丁初 性能。是說隨喜順合緣起經所說之法,即是句義圓滿。這是部分人士的說法。關連具所诠義之法。而其作用則是斷離叁界煩惱,獲寂果之功德,是從我們教主佛世尊所作宣說能诠事業中而生出。如《一乘寶性論》中說:“諸凡具義與法屬,能離叁界煩惱語,凡示寂滅(即涅槃)之功德,彼即佛語非其他。”

  丁二 字義。梵文爲“蘇壩肯達”。“蘇”字雖可通五義,此作“善”義解;“壩肯達”義爲“語”。“善語”即指“佛經”。何說爲“善語”?因由十相而作“善語”之故。如《論議正理釋論》中說:何爲“善語”?它具有十種行相,即:正引發行相;接受行相;行入行相;最具足行相;最分辨行相;所依行相;令知曉行相;假立行相;時間行相,持圓滿功德行相等十種。其中之意,按其次第爲:由圓覺佛所說;爲攝受一切衆生而說;非暫時,而是常時再再宣說;非作少許吝惜師訣(即師的口訣教授),而是正說;對有情的思想,如所有見而正說;具足五音支而說;以一音令無邊世界皆能知曉而說;令所有曼荼羅輪皆能知曉而正說;爲離二邊道而說;圓滿成熟諸有情而說;具足六十種語音功德而說。

  那末,何謂六十種語音支?

   宣說有情界的善根者,名爲柔和音;

   于所證見法性樂觸者,名爲妙音;

   義妙者,名爲悅意音;文妙者,

   名爲得意音;獲得出世間無上功績者,名爲清淨音;

   出離一切煩惱習氣,隨眠習氣者,名爲無垢音;

   句、文盛稱者,名爲明顯音;

   具足能摧一切外道劣慧邪見之力的功德者,名爲悅耳妙音;

   具由修而出離者,名爲堪聽音;

   一切敵對所不能迫害者,名爲不害音;

   能令一切有情歡喜者,名爲雅悅音;

   爲貪欲等的對治法者,名爲調伏音;

   成爲製定學處的善方便者,名爲不惡劣音;

   正示由過此而得出離的方便者,名爲不粗暴音;

   宣說叁乘戒律者,名爲極調柔音;

   說對治散亂者,名爲悅耳音;

   能生起叁摩地者,名爲適身音;

   能生勝歡極喜者,名爲滿意音;

   能斷疑慮者,名爲心喜音;

   能除邪倒與不定者,名爲悅樂音;

   于所修無厭悔者,名爲無熱惱音;

   由聞而生圓滿的所依者,名爲周知音;

   由思而生圓滿的所依者,名爲善了知音;

   不吝惜師訣說法者,名爲闡明音;

   能喜自利諸後得者,名爲善愛音;

   喜諸未得自利事者,名爲現前喜音;

   宣說不可思議清淨正法者,名爲遍知音;

   正說不可思議諸法者,名爲普覺音;

   與量不相違者,名爲如理音;

   如理開示應化諸有情者,名爲相連音;

   不說無義語者,名爲言無過音;

   能使一切外道怖憂者,名爲獅子吼音;

   語廣大者,名爲如象音;

   語甚深者,名爲如雷音;

   堪受持者,名爲如龍王音;

   聲音極悅耳者,名爲乾闼婆之歌音;

   令堅強人畏懼者,名爲迦陵頻伽音;

   遙遠傳稱者,名爲如梵王音;

   一切成就的吉祥加行者,名爲如共命鳥音。

   其中“聲勝解”是知曉其語言之義,“音勝解”是闡明教義性能之聲和應了解之義;“名稱勝解”是能傳播其語聲之義。

   非所逾越者,名爲帝釋美妙音;

   戰勝一切魔軍的先行者,名爲鼓音;

   普贊而不具煩惱者,名爲不驕滿音;

   受斥責而不畏縮者,名爲不低音;

   于一切“聲明”論典中,因一切性能隨入者,名爲隨入一切音;

   無遺忘語者,名爲無缺減音;

   于一切時中,都住于作利益衆生事者,名爲無不圎滿音;

   不依于名利恭敬者,名爲不畏縮音;

   離畏懼者,名爲不下劣音;

   無憂傷者,名爲報喜音;

   善巧一切明處者,名爲遍滿音;

   能圓滿一切有情利益者,名爲無忿怒音;

   相續不斷者,名爲常愛音;

   住各種相者,名爲威嚴音;

   一語有多聲者,名爲圓滿一切音;

   由一語明了多義者,名爲諸根適悅音;

   如所立誓而作者,名爲無诋毀音;

   獲得時極善應用者,名爲無輕轉(不變)音;

   不慌忙而說者,名爲無慌亂音;

   親疏眷屬一視同仁者,名爲眷屬普稱音;

   于喻法中表演世間一切事義者,名爲具足一切最勝音。

   這些都是聖人無著菩薩所說。也是《般若二萬五千頌釋光明論》中所說。其它譯本中,將“無忿怒音”,譯作“通達音”;“所說”有的譯作“淺說”。上述六十音支,在《瑜伽師地論》及《十萬般若疏》、《莊嚴經論釋》、《論議正理釋論》等經中的說法是相同的。《秘密不可思議經》中則有六十四音支的說法,即在“眷屬普稱音”之後,加上“息滅貪欲音”、“調伏瞋恨音”、“能除愚癡音”、“滅魔音”四種。彌勒菩薩于《莊嚴經論》中說:“六十音支不可思議”。而在無著、解脫軍、世親等大師的論著中均認爲經中所說的是六十音支。其中是否攙雜進去某些條目,尚待考證。

  丁叁 區別。此中分六戊目:戊初 時間;戊二 所诠;戊叁 能诠;戊四對治;戊五 應化有情;戊六 增上緣等門類。分說如下:

  戊初 時間。第一時教爲四谛*輪;第二時教爲無相*輪;第叁時教爲勝義定相*輪(他典爲“廣分別叁相*輪”)。此叁種是《解深密經解》中所說。

  戊二 所诠。如經說:“諸佛所說法,正依于二谛。”這是說以世俗理宣說無住爲不了義;以勝義理宣說應理解爲了義。《聖無盡慧所示經》中說:“宣說世俗不了義,說修勝義爲了義。”有許(如喀惹巴)一切經,觀待于佛是不了義,觀待于應化有情才是了義。這是徘徊無定相的論調。

  戊叁 能诠。即是十二分數。《般若八千頌釋最勝心要論》中說:“契經、應頌及記別(預言)、諷誦、自說與因緣,以及譬喻與本事,並本生事與方廣,及彼希法和議論,此即十二分教經。”

  (一)契經:即是凡所許義,由勝解之理專一敘說之。何以不分說呢?《集論》中說:“觀有十種功德,如來以勝解之理而說法。即易安立;易解說;易受持;由對法敬仰能迅速圓滿資糧(即培福);能迅速通達法性;對佛了解而得信仰;對法及僧伽了解而得信仰;接觸到所見法,即最勝安樂處;由宏論能令諸正士之心生喜,能趣入于善巧者行數中。

  (二)應頌:即契經首尾之頌詞,以聲音敘述。或由通達不了義契經而以聲音敘述。

  (叁)記別:即聲聞逝世時及未來之記別,如《妙法蓮華經》;又從了義契經分出來爲記別密意,即記別分教。

  (四)諷誦:即配合頌偈而述誦。第二根本,如說:“此是教比丘,寂息且盡漏”。第叁根本,如說:“此無我有情,生命亦非有,此法由因生”。第四根本,如說:“諸法從因生”。第五及第六根本,如說:“此諸幻變相,猶如經夢境,無明睡醒後,輪回無所得。以此部分中,無生即是佛。”

  (五)自說:《論議正理釋論》中說:“非爲補特伽羅(即人)而說,是爲部分教法住世而說。”何爲隨意願而說?如說:“能仁淨治情器世間時,諸佛世尊說,調柔(指戒)善哉!寂靜(指涅槃)善哉!”

  (六)因緣:即爲部分補特伽羅和往事等學處而說,說時以“律藏”爲主。如對于財物“不與取”(偷竊)的學處等。

  (七)譬喻:說譬喻等,旨在能顯法義。

  (八)本事:即配合往事,講述“喬答摩”的故事[12]。

  (九)本生:即講述菩薩行,一切解脫的史實。

  (十)方廣:具菩薩藏,是一切有情的利樂處,宣說廣大甚深諸法。因消滅一切障染,故名“消滅”。因與其他不相等,故名“無等”。因具七大,名“大乘”。

  (十一)希法:即宣說聲聞、菩薩、諸佛的希有法。

  …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