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是最殊胜之利益;丙三 能获得陀罗尼(即真实密语)与明智;丙四 由增福而证得菩提。
今说丙初 对导师佛世尊能作无上供养。
如经所说:“我法随宜饶益故,如理宣说成供养,花、涂、灯明以供佛,亦非清净胜供养。”
丙二 较财施更为殊胜,而是最殊胜之利益。《弥勒狮子吼经》中说:“所有恒河沙佛刹,供满七宝于佛前,以欢喜心作供养,对一有情施一偈,较彼财施更广大,由悲所成一偈施,于彼亦非数能计,岂有思作为少数。”又说,“恒河沙砾世界中,黄金充满作布施,若于浊世说一偈,彼之功德无等量。”
丙三 能获得陀罗尼与明智。《狮子问经》中说:“由法施力忆受生。”又《海龙王问经》中说:“由法施能成漏尽通[4]。”又《宝鬘论》中说:“因说法之故,如是忆经义,法施无垢力,能获忆往生。”
丙四 由增福而证得菩提。《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弥勒!随所有不求名利恭敬,而作法施。其法施,有二十种无财物之功德。即:具足正念;具足意志,具足才智;具足胜解;具足智慧;能通达出世间智;贪欲微弱;瞋恨微弱;愚痴微弱,魔类无机可乘;诸佛世尊常忆念其人;非人等常守护其人;诸天神入彼身中而增光彩;诸怨敌无可乘机;彼与诸亲朋常不分离;能持句义;能得无畏;多安乐意;为智者所称赞;能随念彼所施法。弥勒!是此等二十种功德。”又《集学论》中说:“法施无财物,乃是增福因。”
乙三 闻、说正法总的功德。分三丙目:丙初 能增长三乘的境域;丙二 能成智者为众所敬仰;丙三 能住持教法而证得菩提。
今说丙初 能增长三乘的境域。《论议正理释论》中说:“由信闻法时,当得善趣福,并证得涅槃,能增智种子。”所谓“增长境域”,是说由闻所成慧能增长思索的境域。这是闻的功德,不宜作为讲说的功德,也不宜认为闻与说各异。如《集论》中说:“当观忆持、念诵、讲说,是由闻而生。”
丙二 能成智者为众所敬仰。《广戒经》中说:“多闻有五种功德,即:对于“蕴”[5]精通;对于“界”[6]精通;对于“处”[7]精通:对于依缘而起理精通;不依赖他能随彼教授而开示。”《圣勇所著释迦往生世纪》中说:“闻是除痴暗明灯,盗贼难夺之胜财,是摧愚敌之武器,是说方便之胜友。”又说:“亦是名德与宝藏,若遇上流成胜士,众中成为智者悦,摧敌异论如日光。”又说:“调伏显扬生英勇,大名鼎鼎速传扬,三寸妙舌胜说因,闻德通达所修义。若具闻慧于无违,三轮[8]道中能永住,闻后能作修心要,此生少障得解脱。”
丙三 能住持教法而证得菩提。由闻、说能住持教法,如《俱舍论》中说:“能住持教法,唯是作说修。”住持教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如《开示如来教语经》中说:“住持正法福,诸佛殷重说,虽经俱胝劫,亦难说究竟。”又《慧海问经》中说:“住持佛法者,诸佛咸摄受,天龙与八部[9],福慧全得受。住持佛法者,具念与智才,广智普具慧,善巧离烦恼。”又说:“住持佛法者,释梵[10]常护世,能成转轮王[11],安心证菩提。”如是说有许多功德。
甲二 分说闻、说大乘正法的功德
此中分三乙目:乙初 开基时能为小乘善法所摄受并达到培育种姓;乙二 修道时能尽离障染,较他福德益增上;乙三 证果时能获一切种智。
今说乙初 开基时能为小乘善法所摄受并达到培育种姓。《般若经》中说:“佛告阿难:设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有情都证得阿罗汉,诸阿罗汉行布施生福资;持戒生福资;修行生福资。是为何种?阿难,汝意想彼之福蕴多否?阿难答道:薄伽梵:彼之福多也!如来[12]多也!佛言:阿难,较此甚者,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对谁一有情,下至一日间,说般若波罗密多法,彼所生之福蕴,实为最多!阿难:此菩萨摩诃萨之法施,威慑一切声闻乘、一切缘觉乘所有诸人之一切善根。”
乙二 修道时能尽离障染,较他福德益增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谁为求菩提,以金宝庄严,量等尘数刹,日常供法王,若闻彼句法,既闻且胜解,较彼供施善,得福为最多。智者求菩提,经历多数劫,勤励身语意,护戒无垢染;若彼闻句法,既闻且胜解,较彼戒生善,得福为最多。谁于三有[13]中,超梵居边际,修无转圆觉,毁灭烦恼定;若彼闻句法,既闻且胜解,较定所生善,得福为最多。由施成受用,以戒修增上,远离烦恼中,为离诸烦恼,以及所知障,故当修智慧,此为最胜性,闻是彼之因。”
乙三 证果时能获一切种智。《庄严经论》中说:“谁知句义已,记持二颂行。由彼具智者,能得十功德,尽界得增长,死时获极喜。如愿能生起,能忆往生事。值遇一切佛,彼前闻胜乘。胜解具才思,能速证菩提。”其他经论中所说,还有很多,恐繁未录。如《论议正理释论》中也有同样的说法:“由闻经要义,闻而作记持,闻者起敬信,初当说意义。”
注释
[1]菩萨藏:指菩萨乘中的论典,或说“三藏”中的《论藏》。
[2]涅槃:系梵音,旧译“寂灭”,即脱离忧苦,解脱之义。
[3]诸根:即眼、耳、鼻、舌、身、心等。
[4]漏尽通:谓漏尽智证通。六种神通之一。
[5]“蕴”:意为“成堆”或“成聚”。佛典译为“蕴”。有“五蕴”、“三蕴”等名。
[6]“界”:包括元素、本质、种类、境域等。佛典译为“界”。如说“十八界”。
[7]“处”:即诸识生长处。佛典译为“处”、“入”。如十二处、六入等。
[8]三轮:指能作的人、所作的事、事件的对境三方面。
[9]八部:即天、龙、药叉、寻香、非天、金翅鸟、非人、大腹行。
[10]释梵:帝释与梵天的简称。详见3页[7][9]两注。
[11]转轮王:佛典中古代诸王,名目甚多。
[12]如来:佛十大名号之一。
[13]三有:即死有、中有和本有;也称三界为欲有、色有和无色有。
第二总纲 明所闻、说之法
甲初 法字声行境的区别
应知“法”字声行于十义中。如《论议正理释论》中说:“法者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未来决教派。”有的将此“法”说为“有为法”[1],即“所知”境界;说正见是法,即是“道”;说皈依法,即涅槃;说法之生处,即“意境”;说王妃眷属与诸童子一起作法行,即是“福”;说凡夫喜记持所见之法,即是“寿”。应知“法”即是如此。说“契经”即指经典;说此身是“老”之法,即是“未来”;说比丘四法,即是“决定”;说乡俗族规,即是“法规”。此即行于十义中。这都是就主要者而吉,并非能尽数包括。如说非以法而求法为非法;合理为法;所修之法;知所破之法等,也是可行的。
甲二 法之字义
梵语说“达摩”,意为“法”。其境界梵语说“舍达惹勒”,意为“能持”,以此名为“法”。其中所知境界,是以能持性相名“法”。而且能持以色堪为色之性相;以一切种智现证于一切法性相之间,能持各自的性相。当知能持的共相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谓“意境”,是说持自相,或说“意持”,故名为“法”。所谓“寿”,是说能持身,或说能持同种,故名为“法”。所谓经典,如《论议正理释论》中说:“法”者,“契经”等也,即记持定解义与不颠倒义合理地宣说。能记持未来及决定应作事业;持境与族法行,此名为“乡俗”法等。道、涅槃、福三者,能记持堕业,因此是“法”。其中分记持堕恶趣业及堕轮回业。一、如《因缘品》中说:“此世及后世,法行得安卧。”是说深信业果;或依世间正见行十善[2];或修世间禅定——无色界三摩地(即定)。因此等能记持堕恶趣业,所以名“法”。部分外道(是指修梵行的和苦行、禁戒行的外道。)也有此说法的。二、记持堕轮回业:内道(佛教)皈依处,离诸贪欲的最胜尊,名为“法”,即是涅槃与能证彼法的道谛[3]等。所谓大乘道、涅槃、经典三者,是记持堕小乘业,而通达无自性的智慧,与大慈悲双运,因此是由记持堕“有寂”[4]业而生出。
再说“正法”的字义。“正”是指圆觉佛陀;“法”是指佛所说的法,因此名为“正法”。或说“正”是最胜,也是“法”,因此名为“正法”。二者基本是相同的。或正士夫之行,名为“正法”,如比丘四法[5]。
甲三 法之性能
此中应当抉择的是,福、道、涅槃作为所诠的要点;经典作为能诠,即是正法。所谓法的性能,是缘于彼时,能成为除尽障染的方便。如经所说:“能除诸苦障,彼即是正法。”如作分析,其中有证法与教法两种。如《俱舍论》说:“佛之二正法,即是教与证。”所谓证法的性能,如《一乘宝性论》中说:“凡是离贪欲,凡是离贪者,二谛体性法。离贪即灭谛[6],道谛中所摄。”这是说凡是离贪欲的,为灭谛;凡能作离贪欲的,为道谛。二者中灭谛的性能,是由缘于真如[7],而能灭有漏诸法。如《集论》中说:“由缘于真如,能灭有漏诸法,即是灭谛的性能。”此又是离有学、无学[8]。无余涅槃[9],即是大乘宗规佛的“法身”[10]。所谓道谛的性能,是能实现证得灭谛无漏智等的方便。《俱舍论》中说:“无漏是道谛”。又《一乘宝性论》中说:“即能净治的方法。”此乃是见道、修道、无学道三种无漏道。所谓大乘的道谛,在《一乘宝性论》中将见道、修道名为道谛,资粮与加行二道是其所属。
“教法”的性能,是理解“证法”的能诠者。可分为戏论所作出的习气(即后果),及法界等流(即同类因素)所作出的现论。第一种,如马、象等(意为马鸣、方象等师的论著)的各种论说,即是说随顺轮回世间的现论。这二种,即十二分教(又…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