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怪哉!大迦葉在此能仁超聖的處曆,說出真實而有利的話,嚴厲地呵責阿難。”大迦葉斥阿難道:“你啓請佛世尊接受女人出家,而世尊對你說:“阿難!不要說請允許婦女出家”,並給她們授具足戒,而使她們成爲正比丘尼。這是何故?應知這對教法《毗奈耶》(即戒律)來說,如果讓女人出家,要影響《毗奈耶》正法不能長住。這好比豐收在望的稻田,一場雹災把它打光一樣。度女人出家,影響正法“毗荼耶”不能長住。那時,世尊沒有對你說過麼?!這是你不知羞恥之事。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是哺乳世尊的乳母,可以說這是爲了報恩和具足四衆弟子[115]而作。但是你所作的報恩,是對法本身的損害。是對圓滿正覺田中降下冰雹,以致減短正法住世千余年的時間。應知往昔衆生煩惱輕的緣故,具足四衆是合理的,而現在世尊不願接受的情況下,強作啓請,這是第一種罪過。你放下籌木吧!(意思是因有罪過不能參加與會數)。其次是你未作佛世尊不入涅槃的請求,這是爲諸魔所喜歡的事情,也是罪過。你放下籌木吧!另外你對佛世尊所問,作了所答非所問(據《俱舍論釋》中說:“在佛與僧伽大衆面前,舍利子言道,比丘證得“滅盡定”時,身離飲食,生起“意生身”,彼仍入于“滅盡定”。優陀夷尊者說:“此爲無住、無間、無機緣”。佛問其原因,答道:“由于從貪中舍離貪欲,彼“意生身”生于“無色”界中,彼無入“滅盡定”之可能。佛世尊以阿難爲多聞者,希望他作出分析。直至再叁催問,他未如佛意而作分解。佛問阿難:“阿難!如牛一般的癡人,對妙高山般的阿羅漢如此譏諷,汝能忍受麼?”阿難回答:“世尊!這是不能的。”他答非所問地說了:“此具善比丘,以他者所說,能作他者加行……”等語,將佛所問語隨風飄散。對此佛世尊所作正直的分析是:“意生身”爲“色界”有情,能入“滅盡定””(《俱舍論釋》中引有此段經教,有些經教中缺少此節;有些經教複不可解)。你放下籌木吧!再者你抖佛衣時,足踐佛衣,當時雖沒有幫助牽持佛衣的人,但佛衣下墜時,是被天神捧持著的。你放下籌木吧!你又取來濁水(給佛濯足),這是罪過。因那水是“迦拘達啰河”中,有五百乘車過道時攪渾了的濁水,幸而向空中捧持時,天神速以八功德水注入。你放下籌木吧!還有依照所論戒律“細分”與“雜事”對于僧伽外活動,應當考慮觸樂環境的,但你未告知他們《雜事》中是怎樣說的。其中對于五墮、波羅提提舍尼(即個別忏悔)、波逸提(即犯墮)、作棄墮、不定等以下的事,在“雜事”中是有說明的。因此,有部分人除四波羅夷外,其余都不守護,有一部分人除不定以上,其余都不守護。因此外道乘機毀謗,當時爲離開佛世尊的悲戚心情所壓製,而未顧及此事,但這也是罪過。你放下籌木吧!又你展示世尊的“馬陰藏相”(叁十二相之一)給在家人和婦女看,你雖然想展示婦女已離此男相,但這事也是罪過。因此你放下籌木吧!又你展示佛身給婦女看時,以致淚水墮下玷汙佛身,你雖然想使人們看見佛身,將發大心!豈知這是罪過,其中具有一些貪愛。因此,已斷離貪欲的殊勝衆在此聚會,你不能參加,你走開吧!”
阿難環視四方,以悲戚的心情緩慢地歎息道:“唉!我真不幸啊!我離開了如來,誰來作我怙主?作我明師?”那時,天神齊聲贊歎道:“佛勝了!”諸非天(即諸神)也贊道:“如佛一樣的聲聞尊者呵責了如佛一樣的聲聞弟子。”阿難說道:“大迦葉請你寬恕吧!這是依法的作爲,今後我決不再犯。世尊是將我托付給了你的啊!世尊曾經說:“阿難,你勿憂傷!我已經把你托付給大迦葉”。你不要因爲我這些小罪過而不寬恕我,你應如命奉行。”大迦葉說道:“阿難,你不要流淚!你的善法不會衰退,將會增長。我是爲了使你精行教法,才對你作了呵責。”阿泥律陀對大迦葉說道:“如果沒有阿難參加,如何結集佛經呢?”大迦葉說道:“阿難雖有功德,但不應和聖衆住在一起。因爲他還有貪欲等汙垢,尚須再加學習,而不應和聖衆在一起念誦。”于是對阿難說:“你走開吧!你精勤地去成就阿羅漢後,方能同聖衆在一起正淨地念誦。”于是阿難眼淚盈眶,心生悲苦,如與佛世尊分離那樣便走開了。他去到“枳支城”中,枳支氏子給他服役。在他說法時,枳支氏子觀察了阿阇黎的心而作偈道:“釋迦未作放逸行,林中斜倚示圓寂,注念心中勤禅定,不久將除正解脫。”如《能斷子教授》中所說:“阿難在晝夜的初時分,忏悔罪過,以此淨治了心中的障染。到半夜在經堂外面洗足後,入內剛側右脅,頭未落枕也就證得阿羅漢。他複往“諾瞿陀”樹林深處去了。
于是大迦葉爲了在未來時中,所有比丘不至忘懷的緣故,上午商談有關偈頌,下午商談有關散文。首先商議結集經藏事宜。由大迦葉啓問阿難,以兩次啓請的作法,而結集經藏。由五百阿羅漢在獅子座上。鋪陳祖衣。阿難入坐其間正想將記持的經藏說出。諸天神知道後,生起恭敬前來谛聽。于是由大迦葉作啓請偈語道:“我佛利世間,所說諸正法,皆具最勝相,請尊說經藏。”
于是阿難念起佛世尊的功德,面對菩薩樹王,合掌高聲地說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婆羅尼斯”仙言鹿野苑中……。”剛一說起,人天大衆頓生悲感,作偈歎道:“噫嘻此諸世,無常無差別,誰說大寶藏,功德海亦竭。由誰說我聞,正法能解脫,合說如是聞,彼是今傳播。”又說了“薄伽梵對五比丘說:“諸比丘,未聞之法,即是苦聖谛……等””經藏。阿難誦說了經藏。于是阿難對迦葉說道:“我親聞此法類,曾流盡我的血淚海,越過白骨山,斷絕惡趣道,得啓增上解脫門。皆因說此法而使我和八萬天衆證得法眼。今在此聽說“如是我聞……”噫嘻!一切無常無差別。”如此說罷,也就從座墊下來呆著。其他人們也都下座,說道:“我們真實地見到所說法中,無常的力量使薄伽梵于聞道中逝去。”繼此,諸阿羅漢運用神通觀察後,問阿難道:“你誦說的教法,是這些麼?”阿難說:“我們的教法,是這些。”又問:“你們的教法,是這樣的麼?”阿難回答說:“這是唯一的”。于是迦葉說:“我初結集經藏,誰也沒有異議,應以此爲正法。”複問阿難道:“第二經藏,應如何說?”答:“如是我聞起……雲何爲苦聖谛?如前面一樣說生苦……等。”又問:“第叁經藏如何說?”答:“如是我聞……等句起,諸比丘,色非我……等”。由阿難念誦,由五百阿羅漢(其中不足一名)共同結集成教典。而且是具足“蘊”者,結集于“蘊”中;具“處”者,結集于“處”中;具緣起與聖谛智者,則結集于緣起分(即序品)中;多數爲聲聞所說者,則結集于聲聞所說中;屬于佛的,則結集于佛所說中;具菩提分者,則結集于道之支分中;多論說者,則結集于正論說部中;頌偈多者,則結集于正具名中;爲長《阿含》者,則結集于長《阿含》中;爲中《阿含》者,則結集于中《阿含》中;一言者,則結集于增一《阿含》中。于是迦葉問阿難道:“此《阿含》已是一部完善的經典麼?”答道:“已獲完善,沒有較此更勝的了。”說後,也就下座坐于地上。
于是款待優婆離尊者,並作了兩次請求後,才安排他結集《律藏》的事宜。優婆離尊者安住在獅子座上,阿羅漢們問他昔日佛婆伽梵在何處製定第一律事?答:“在婆羅尼斯(即鹿野苑)。”問:“爲何而製定?”答:“爲五比丘而製,應穿著圓相僧裙。”諸阿羅漢運用神通觀察後,念道:“此即是正法”。繼而又問:“在何處製定第二律事?”答:“在婆羅尼斯。爲五比丘說應穿著圓相法衣……等。”又問:“在何處製定第叁律事?”答:“在嘎倫達嘎城,對僧人“善施”非梵行犯“波羅夷”(他附罪),而製定波羅夷、僧殘、未定、作棄墮、流逸提、向彼悔、多學、息诤、附製、取舍、出家、長诤、解製(即開禁)、細事、根由、信樂。”闡述此等(指以上各種律事)而結集律藏後,優婆離尊者也就下座。
這時迦葉爲了利于未來的有情,而結集《本母藏》[116],他是通過兩次請求而進行結集。所謂“本母”是指唯我論。即如根本之母者,是說它能明顯一切所知相。這仍如前所說四念住……等。五百阿羅漢結集了叁藏之後,諸天神齊聲歡呼:“天神當興!非天當哀!”並命名爲“五百(羅漢)正結集”。
于是迦葉作偈道:“聖哉!佛語十力真無量,爲利有情集此教,世間惡慧成昏暗,除翳智慧正明燈。”迦葉盡力完成佛語的結集事宜後,還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想到誰也不能完成的一切事宜今已全部完成了,現在我當入涅槃了。于是作偈道:“能仁叁法藏,我今正結集,所有佛語教,一一長久住。懲罰無恥輩,攝受知恥人,我已作善益,入滅時已至。”並吩咐阿難道:“你應知道!世尊以教法托付于我而示寂。我今複將入滅,望你護持教法。你以後將法藏交付“麻衣”比丘吧!”[117]
于是迦葉供養“八大靈塔”後,又到龍宮供養佛牙,赴叁十叁天界,目不轉睛地朝谒佛齒,將牙置于頭頂之上,虔誠地供養,對天衆說道:“你們應勤行善法,切勿放逸!”他進行了這樣的說教後,去到王舍城中,遣使通知阿阇世王,此時王正入睡,只好留言待王醒時轉告。之後,他即登“雞足山”(即現在雲南雞足山),在叁座山頭的中間,鋪草座,身著佛世尊的“僧伽梨”(即祖衣),加持發願,直到彌勒成佛,佛法大興時,令身不壞。示現各種神變後入涅槃了。繼之由諸天神禮拜供養,將叁座山頭封閉起來,再叁地悲傷嗟歎,也就不見了。那時,阿闍世王在夢中,夢見王族母系的親屬斷嗣,醒來聽得迦葉示寂的消息悲痛暈倒。王蘇醒後,即登雞足山,遣藥叉開山,王在迦葉身前,禮拜供養,正打算開始作荼毗事宜,阿難阻止道:“迦葉骨身作了加持和發願,直到彌勒成佛興法時,他的骨身不…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