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這就是立自宗。
其中以一因的哲理來反駁輪回的根本無明實執。“啊夥!輪回我執所生禍……唉瑪夥!如來藏之中,業力幻念生,”這是指什麼呢?是指你們念誦《聞解脫》的時候,有一句“清淨分別心障礙”,就是指一點也捉不住的分別念稱之爲我執,要想反駁這個,在空性中所有的因只有一個樹立自宗。但是,用顯宗中觀應成或自續二派的哲理來認識無我,就好理解,要不然,光說一句都是同一個因,除了上等根器的人以外誰都聽不懂,不起作用。”我問:“應成派和自續派二者誰爲重要呢?”上師說:“你說什麼?證得空性方面沒有一點區別!雖然在俗谛安住方面有不同的辯論,但是,密乘最根本的是實際光明和幻化身雙運。
要依氣和明點的圓滿次第來修氣、心進入中脈的境相,而得到標記和實際的智慧光明。從這裏出定後,就會生起諸相如幻的境界,到那時俗谛的安住,不管怎麼做都不會有實體的執,著,這樣就平等了。麥哲巴法王也是唯識派,金剛鈴杵阿矇黎是自續派,寂天菩薩是應成派,然而他們獲得的殊勝成就和見地的證覺卻沒有絲毫區別!”“這是爲什麼?”“在那個時候,八十種分別心全部需要熄滅的話,俗谛的區分太微小了。”“如果是這樣,應成和自續二派,爲何因俗谛的不同而有無好壞高低之分呢?”“你說什麼?在俗谛的實意上還是有點增益,但它對道起不到違緣的作用。”“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很多人相互爭論又是爲什麼?”“那些人不懂得道的實際意義,而只是在見地上分你我高低的爭論。”“那難道佛護和清辨論師他們也不懂得道的實義嗎?”“不,這兩位是爭論聖者的宗旨要怎麼消除俗谛的增益,真谛方面有差別和無差別、真谛注重得多與少的區分。
但是初學者如首先對差別真谛有了正確的認識後,再以資糧道的認識和實際的止修,加上長時間去實修道的話,就能夠進入大資糧道,這樣才能對觀修有一點經驗而進入加行道,現量空性時無差別真谛到一地才能有。但不是說除了第一地所證得的空性以外,每一地都有不同的空性,而是以所證得的心的力量而分十個層次!近來,人們高呼什麼應成派的初學者也有無差別真谛,遠離一切相的真谛,實修者與叁聖入定一樣。雖然這麼說了,但還是承認與叁聖所證得的見有很大的區別,哪裏講得通和叁聖入定時沒有區別呢?!沒有別念的禅定,禅天和五色界裏面都有,與這種定沒有什麼區別,這種定對破我執和實執起不了任何作用。
正如:“慈等不相違迷惑,故此不降伏對治”開始就說“我沒有執著,我是遠離一切相的人”等等大話,對二執起不到一點對治作用。譬如說:“二執也沒有,是無相的,”光是會說這一點不起任何作用,不要說大話!我們算是寂護法師的後學者,中觀以自續派爲主,這樣緣起會很好。顯宗的最高見地是應成派,但要絲毫無誤地領會並證得是很難的!這是因爲說自己是應成派的人們,爲了自圓其說,用了很多應成派的經論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然而這些論證是說不准的,因爲論證和獐皮哪邊都可以隨意拉。今後要通過好好的思維分析來獲得正確的了義識,這個是很有福報的人才能證得的。中觀的因和哲理不要向外去爭論,要向內來對治自己的執著,這樣的話,在對境中就能看到無我,就不會不破壞我執。
如黃昏時,看到花繩就認爲是一條蛇,但只要拿一盞明燈來照,就會知道它只不過是一根繩子,同時也消除了蛇執。因爲蛇執的時間不長,只需要消除一次就行了。而實執的時間很長,在自心中不反複地思維和長期修證的話,就不能消除。因此,要依止不偏袒任何宗派的善知識,這樣就像沒有眼病的人看東西一樣,有智慧的人長期思維分析的話就會領悟此理。”
“初學人的見地有兩種:用智慧來分析後,對顯密經論各自的見地有不可改變的了義識時就叫作了義識見,當對密乘大清淨、大平等見有了這了義識後,再修生起次第的話,就可以叫作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雙運;光說那是某某上師的話,某某經典中講,但自己沒有一點了義識,這種叫作信心見。這種見很容易變,是靠不住的,所以說了義識見是很重要的,但是說“密乘以信心修道,”因此,也不能認爲信心是沒有用的,自己沒有一點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的辨別智慧,別人說什麼就跟他跑,不要向這種人學!阿吾說:“要想證得一個准確的證道,就要猛厲地祈請上師和本尊,多方面地積累資糧,經和論結合起來看,如果樹立一個正信來分析就會明白。
我是首先將佛經讀通,過後再精通聖者們的論學,故像一只大鵬金翅鳥翺翔空中再降落在地面一樣,你們要像在石頭上刻字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地去記。看到其它宗派的論後,自己不站在正信立場上而偏頗一邊,只想如何去反駁,而不去想有哪些是我不懂的,要如何增長自己的知識等,這樣就得不到法益。”這些話說得非常真實。他是大成就者,通讀了經和論後所起的作用,從《大乘經的功德》一書中也看得出來,雖然這樣做不容易,但是不要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要用智慧來分析。阿吾給我們傳法時,只講明智的一點點邊,就叫我們去好好分析。就是這樣,一因的哲理是抉擇一切法的本性空。”
我問:“除了認識空性的心以外,就不要密乘的智嗎?”上師回答說:“你說什麼?智慧也要用一和異的哲理來分析,在明智本性中沒有什麼不是空的。首先從色到遍知間一切有爲法都是空性,這是一切有爲法的本來面目,也是主要對境的本來面目。此後,自心的本來面目好好地分析時,任運成就七財本性,即法界與智慧雙運,這需要續部的哲理來細細分析並抉擇,除此之外,很難證得,這也是用資糧道來認識空性。
第二,文字式的哲理爲“阿、烏、嘛”叁字和合而成的“嗡”字來表示,按顯宗來說,空即是不滅的緣起一樣,這裏也要讓智的各種妙用不滅地顯現出來,這不淨的相也是智的妙用。要有這樣一個妙用和本尊相無二無別的了義識,不然不懂這些道理,還說相即是佛。如一位敦巴喇嘛說的“嘴巴即是鼻子”般沒有什麼用。
第叁,加持的哲理是智與妙用相互印證,就像顯宗所說空與緣起無二無別一樣,這妙用也不離智,就像波浪不離大海般,又像冰塊顯出冰塊的同時也是水,顯不淨相的同時是智本性的妙用,相沒有請到空中去,空也沒有請到相中來,本來就是智的妙用,本尊與自性無二無別。事實就是這樣,在領悟證得後只要修煉就會現量,雖然所有證得的東西不一定要現量,但是證得殊勝二谛無二無別的見,並按此實修就能現量成就。這是一切法的規律,也是二谛無二無別的緣由。
第四,現量的哲理像用聖者的現量來證得一樣,這裏也需要明智智慧的現量來證得。初學者沒有如實的明智智慧現量,但要懂得這個道理。明智智慧有不同層次的分類,待以後講正行的時候再說。現在首先要明白二谛無二後才持咒。因此,對治一般凡夫的執著,要靠以上所講的四哲理中的第一個哲理來了知法界與智慧無二無別,這是最殊勝的真谛。所以要靠分析真谛的智慧來證悟;第二個哲理是相、聲、明智,是智慧的化現,不滅的緣起,本尊與心識無二無別,就叫作殊勝的俗谛。
其中第一個哲理不但對治相續的執著,而且能證得法界與智慧無二,它能熄滅情器諸法不淨的執著和我執;第二哲理主要熄滅一般凡夫的不清淨相和俗谛的幻相,這二種哲理主要是講真谛了義識見;第叁個哲理是講這種見地通過修煉後能否現量?若能證悟後,是否會退失?要斷除這種疑惑的壞念頭;第四哲理是證得殊勝二谛無二無別的大法身,要依聖者的智慧,有明智智慧現量的同時也會明了俗谛本尊與心識無二無別的證量。雖然對境相沒有執著,但對不淨的境相還是用不淨來看待的話,就是違背了殊勝俗谛的宗旨。因此,認識這本尊與心識無二無別,在金剛乘裏面是非常重要的。精通這些道理後,按此修行的人就可以稱之爲密乘的瑜伽士。”
上師說:“這內修《持明總集》是依續部阿魯瑜伽經典的儀軌,但是,以伏藏經典的分類來看,還是屬于叁根本修“加持根本上師”儀軌。因此,如“智慧明空無改變”是說阿魯瑜伽,法界與智慧無二無別的修持方法。但是,這次要按照摩诃瑜伽的叁禅定來禅修爲好。因此,本性即空性,妙音是大悲,顯相皆“吽”字,觀想從中生起壇城的能依所依,這是一因的哲理。
這裏還需要記住文字和加持的哲理等來修持,不要將希望寄托在近修的天數上,而近修是與本尊融合,從觀想“吽”字直到圓滿的壇城,需要觀得清清楚楚、實實在在,這是蓮花生說的,這也需要修得像金剛寶石一樣具有不破不壞、堅、真、利等七個特點,這是對境顯本尊相,自心在空性中清淨地修持,再堅固也不需要實有!“境相佛慢不散漫,觀想清楚來修持。”這明相在沒有達到叁對境合爲一體之前需要修持。“空慢有相而無心,”對境顯現出來的同時要認識沒有絲毫的實義。但是,近來不懂得這兩者分類的人,說有相無心、如幻、如水中月、如彩虹等,需要做一個隱隱約約的本尊,這是錯誤的!觀想一尊隱隱約約的本尊,不是真實的生起次第,修上一層圓滿次第的成熟灌頂都不是。
不懂得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重要性的人,講生起次第只是個虛假的道,是大圓滿的障礙。又說:“修得只是贊美彩虹和幻化的生起次第的話,是甯瑪巴末法時代的表現。”所以說重要的不是數量的多少以及時間的長短,重要的是觀修,這次是你首次的近修,因此要嚴格地閉關,誓言的時間不要太長,否則沒有修滿,就是犯了誓言缺的罪,以後生生世世都會遇到誓言缺的過患;因此你先閉關四十九天就夠了。”
就這樣,我近修了《上師持明總集》,每天四座,第一座的前半部分主要用叁禅定清清楚楚地觀修;後半部分誦咒或同時輪流交替地觀修壇城的能依所依。在此期間,在對治不淨地境相時,所觀修的對…
《阿格旺波尊者自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