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格旺波尊者自传▪P7

  ..续本文上一页王,这就是立自宗。

  其中以一因的哲理来反驳轮回的根本无明实执。“啊伙!轮回我执所生祸……唉玛伙!如来藏之中,业力幻念生,”这是指什么呢?是指你们念诵《闻解脱》的时候,有一句“清净分别心障碍”,就是指一点也捉不住的分别念称之为我执,要想反驳这个,在空性中所有的因只有一个树立自宗。但是,用显宗中观应成或自续二派的哲理来认识无我,就好理解,要不然,光说一句都是同一个因,除了上等根器的人以外谁都听不懂,不起作用。”我问:“应成派和自续派二者谁为重要呢?”上师说:“你说什么?证得空性方面没有一点区别!虽然在俗谛安住方面有不同的辩论,但是,密乘最根本的是实际光明和幻化身双运。

  要依气和明点的圆满次第来修气、心进入中脉的境相,而得到标记和实际的智慧光明。从这里出定后,就会生起诸相如幻的境界,到那时俗谛的安住,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有实体的执,著,这样就平等了。麦哲巴法王也是唯识派,金刚铃杵阿矇黎是自续派,寂天菩萨是应成派,然而他们获得的殊胜成就和见地的证觉却没有丝毫区别!”“这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八十种分别心全部需要熄灭的话,俗谛的区分太微小了。”“如果是这样,应成和自续二派,为何因俗谛的不同而有无好坏高低之分呢?”“你说什么?在俗谛的实意上还是有点增益,但它对道起不到违缘的作用。”“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很多人相互争论又是为什么?”“那些人不懂得道的实际意义,而只是在见地上分你我高低的争论。”“那难道佛护和清辨论师他们也不懂得道的实义吗?”“不,这两位是争论圣者的宗旨要怎么消除俗谛的增益,真谛方面有差别和无差别、真谛注重得多与少的区分。

  但是初学者如首先对差别真谛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以资粮道的认识和实际的止修,加上长时间去实修道的话,就能够进入大资粮道,这样才能对观修有一点经验而进入加行道,现量空性时无差别真谛到一地才能有。但不是说除了第一地所证得的空性以外,每一地都有不同的空性,而是以所证得的心的力量而分十个层次!近来,人们高呼什么应成派的初学者也有无差别真谛,远离一切相的真谛,实修者与三圣入定一样。虽然这么说了,但还是承认与三圣所证得的见有很大的区别,哪里讲得通和三圣入定时没有区别呢?!没有别念的禅定,禅天和五色界里面都有,与这种定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定对破我执和实执起不了任何作用。

  正如:“慈等不相违迷惑,故此不降伏对治”开始就说“我没有执着,我是远离一切相的人”等等大话,对二执起不到一点对治作用。譬如说:“二执也没有,是无相的,”光是会说这一点不起任何作用,不要说大话!我们算是寂护法师的后学者,中观以自续派为主,这样缘起会很好。显宗的最高见地是应成派,但要丝毫无误地领会并证得是很难的!这是因为说自己是应成派的人们,为了自圆其说,用了很多应成派的经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些论证是说不准的,因为论证和獐皮哪边都可以随意拉。今后要通过好好的思维分析来获得正确的了义识,这个是很有福报的人才能证得的。中观的因和哲理不要向外去争论,要向内来对治自己的执著,这样的话,在对境中就能看到无我,就不会不破坏我执。

  如黄昏时,看到花绳就认为是一条蛇,但只要拿一盏明灯来照,就会知道它只不过是一根绳子,同时也消除了蛇执。因为蛇执的时间不长,只需要消除一次就行了。而实执的时间很长,在自心中不反复地思维和长期修证的话,就不能消除。因此,要依止不偏袒任何宗派的善知识,这样就像没有眼病的人看东西一样,有智慧的人长期思维分析的话就会领悟此理。”

  “初学人的见地有两种:用智慧来分析后,对显密经论各自的见地有不可改变的了义识时就叫作了义识见,当对密乘大清净、大平等见有了这了义识后,再修生起次第的话,就可以叫作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双运;光说那是某某上师的话,某某经典中讲,但自己没有一点了义识,这种叫作信心见。这种见很容易变,是靠不住的,所以说了义识见是很重要的,但是说“密乘以信心修道,”因此,也不能认为信心是没有用的,自己没有一点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的辨别智慧,别人说什么就跟他跑,不要向这种人学!阿吾说:“要想证得一个准确的证道,就要猛厉地祈请上师和本尊,多方面地积累资粮,经和论结合起来看,如果树立一个正信来分析就会明白。

  我是首先将佛经读通,过后再精通圣者们的论学,故像一只大鹏金翅鸟翱翔空中再降落在地面一样,你们要像在石头上刻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记。看到其它宗派的论后,自己不站在正信立场上而偏颇一边,只想如何去反驳,而不去想有哪些是我不懂的,要如何增长自己的知识等,这样就得不到法益。”这些话说得非常真实。他是大成就者,通读了经和论后所起的作用,从《大乘经的功德》一书中也看得出来,虽然这样做不容易,但是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要用智慧来分析。阿吾给我们传法时,只讲明智的一点点边,就叫我们去好好分析。就是这样,一因的哲理是抉择一切法的本性空。”

  我问:“除了认识空性的心以外,就不要密乘的智吗?”上师回答说:“你说什么?智慧也要用一和异的哲理来分析,在明智本性中没有什么不是空的。首先从色到遍知间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这是一切有为法的本来面目,也是主要对境的本来面目。此后,自心的本来面目好好地分析时,任运成就七财本性,即法界与智慧双运,这需要续部的哲理来细细分析并抉择,除此之外,很难证得,这也是用资粮道来认识空性。

  第二,文字式的哲理为“阿、乌、嘛”三字和合而成的“嗡”字来表示,按显宗来说,空即是不灭的缘起一样,这里也要让智的各种妙用不灭地显现出来,这不净的相也是智的妙用。要有这样一个妙用和本尊相无二无别的了义识,不然不懂这些道理,还说相即是佛。如一位敦巴喇嘛说的“嘴巴即是鼻子”般没有什么用。

  第三,加持的哲理是智与妙用相互印证,就像显宗所说空与缘起无二无别一样,这妙用也不离智,就像波浪不离大海般,又像冰块显出冰块的同时也是水,显不净相的同时是智本性的妙用,相没有请到空中去,空也没有请到相中来,本来就是智的妙用,本尊与自性无二无别。事实就是这样,在领悟证得后只要修炼就会现量,虽然所有证得的东西不一定要现量,但是证得殊胜二谛无二无别的见,并按此实修就能现量成就。这是一切法的规律,也是二谛无二无别的缘由。

  第四,现量的哲理像用圣者的现量来证得一样,这里也需要明智智慧的现量来证得。初学者没有如实的明智智慧现量,但要懂得这个道理。明智智慧有不同层次的分类,待以后讲正行的时候再说。现在首先要明白二谛无二后才持咒。因此,对治一般凡夫的执著,要靠以上所讲的四哲理中的第一个哲理来了知法界与智慧无二无别,这是最殊胜的真谛。所以要靠分析真谛的智慧来证悟;第二个哲理是相、声、明智,是智慧的化现,不灭的缘起,本尊与心识无二无别,就叫作殊胜的俗谛。

  其中第一个哲理不但对治相续的执著,而且能证得法界与智慧无二,它能熄灭情器诸法不净的执著和我执;第二哲理主要熄灭一般凡夫的不清净相和俗谛的幻相,这二种哲理主要是讲真谛了义识见;第三个哲理是讲这种见地通过修炼后能否现量?若能证悟后,是否会退失?要断除这种疑惑的坏念头;第四哲理是证得殊胜二谛无二无别的大法身,要依圣者的智慧,有明智智慧现量的同时也会明了俗谛本尊与心识无二无别的证量。虽然对境相没有执著,但对不净的境相还是用不净来看待的话,就是违背了殊胜俗谛的宗旨。因此,认识这本尊与心识无二无别,在金刚乘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精通这些道理后,按此修行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密乘的瑜伽士。”

  上师说:“这内修《持明总集》是依续部阿鲁瑜伽经典的仪轨,但是,以伏藏经典的分类来看,还是属于三根本修“加持根本上师”仪轨。因此,如“智慧明空无改变”是说阿鲁瑜伽,法界与智慧无二无别的修持方法。但是,这次要按照摩诃瑜伽的三禅定来禅修为好。因此,本性即空性,妙音是大悲,显相皆“吽”字,观想从中生起坛城的能依所依,这是一因的哲理。

  这里还需要记住文字和加持的哲理等来修持,不要将希望寄托在近修的天数上,而近修是与本尊融合,从观想“吽”字直到圆满的坛城,需要观得清清楚楚、实实在在,这是莲花生说的,这也需要修得像金刚宝石一样具有不破不坏、坚、真、利等七个特点,这是对境显本尊相,自心在空性中清净地修持,再坚固也不需要实有!“境相佛慢不散漫,观想清楚来修持。”这明相在没有达到三对境合为一体之前需要修持。“空慢有相而无心,”对境显现出来的同时要认识没有丝毫的实义。但是,近来不懂得这两者分类的人,说有相无心、如幻、如水中月、如彩虹等,需要做一个隐隐约约的本尊,这是错误的!观想一尊隐隐约约的本尊,不是真实的生起次第,修上一层圆满次第的成熟灌顶都不是。

  不懂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重要性的人,讲生起次第只是个虚假的道,是大圆满的障碍。又说:“修得只是赞美彩虹和幻化的生起次第的话,是宁玛巴末法时代的表现。”所以说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少以及时间的长短,重要的是观修,这次是你首次的近修,因此要严格地闭关,誓言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没有修满,就是犯了誓言缺的罪,以后生生世世都会遇到誓言缺的过患;因此你先闭关四十九天就够了。”

  就这样,我近修了《上师持明总集》,每天四座,第一座的前半部分主要用三禅定清清楚楚地观修;后半部分诵咒或同时轮流交替地观修坛城的能依所依。在此期间,在对治不净地境相时,所观修的对…

《阿格旺波尊者自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