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經頌》、《草藥龍須根炮治法》、《珍寶藥物次第》、《水銀煉治法·寶鬘論》、《療毒四瘟療法》等著述。及門弟子聖天等多如日光之塵。遍建塔寺于五印度,爲聖地金剛座起網狀圍牆,爲南印米積寺設計結構等。世稱其享年六百歲,舊譯密乘有說其壽逾千歲者。
[46]甦省——贍部洲六嚴之一。佛教廣行派開宗大師。四世紀生于北印度一婆羅門家族。相傳其往雞足山修行,親見彌勒。向人間傳播解說大乘經中隱義現觀次第之《慈氏五論》,著有注釋其密意之《瑜伽師地論》、《阿毗達磨集論》和《攝大乘論》等多種論著,有宏揚對法學之弟子世親等。
[47]紮巴堅贊——(1147——1216)宋代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之第叁祖。相傳爲吐蕃貴族後裔,衮噶甯波第叁子。十一歲時便能講說“喜金剛怛特羅”,且深得其要領,使聽衆爲之驚訝。自十二歲起,從父親學法。十叁歲接替二哥索南孜摩主持薩迦寺。曾從绛森達瓦堅贊大師受梵行勤策戒,不沾酒肉,以嚴守戒律著稱。在主持薩迦寺的五十七年間,廣收僧徒,講經傳法,著述甚豐,曾用黃金水繕寫大寶積經及續部等甘珠爾經。
[48]薩迦班達智——(1182——1251)全名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簡稱薩班。薩欽之孫,是薩迦五祖之第四祖。幼從其伯父紮巴堅贊廣學顯密教法。二十叁歲起從迦濕彌羅班禅等遍學大小五明,成爲西藏獲得班智達稱號的第一人。有《叁律儀論》、《正理藏論》、《智者入門》、《格言寶藏》等多種著作。在1244年應窩闊臺次子闊端之請,攜侄八思巴和恰那相見于涼州,于124年商定在西藏設官征收貢賦等條件,先後兩次致書衛藏僧俗首領,說服衛藏歸順蒙古,爲西藏歸入元朝及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傑出的貢獻。並結束了藏族地區自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同時,使薩迦派取得了在衛藏地區的政治、宗教領袖地位。
[49]宗喀巴——(1357——1419)宗喀巴·洛桑紮巴。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生于青海湟中縣、今塔爾寺所在地。其父倫本格元末達魯花赤。元至正十九年(1359),從噶瑪噶舉黑帽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受近士戒,得名貢噶甯波。六歲時由父母送至甲瓊寺出家,從噶當派高僧頓珠仁欽學經,受沙彌戒,取名羅桑紮巴貝。精研藏文、密法、顯教經論等。十六歲入藏,繼續深造,到各教派寺院訪師求道。十九歲時開始攻讀顯教重要論著,向薩迦派仁達瓦學《俱舍論》、《集論》、《入中論》、《量釋論》,1381年返回前藏,先後到止貢、桑仆、孜唐等寺進行立宗答辯。學問精進、博通顯密、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對當時西藏顯宗密乘大加改革。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教派的一些內容,創建格魯派,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又稱黃帽派、俗稱黃教。1409年,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權的支持下,在拉薩大昭寺舉辦大祈願法會,俗稱傳昭大法會。同年,在拉薩東南倡建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廟——噶丹寺。1419年,遣弟子釋迦也失赴北京朝明永樂帝。宗喀巴旋又倡建德慶桑昴喀寺、命弟子倡建哲蚌寺和色拉寺,成立上下密宗院。著有《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等文集行世。弟子有第一代噶丹赤巴傑擦傑、被尊爲第一世DL的根敦珠和第一世班禅的克珠格勒白桑等。
[50]根頓珠——(1391——1474)明代藏傳佛教格魯派名僧。宗喀巴四虛空弟子之一。藏族,後藏薩迦附近霞堆人。永樂叁年(1405)入納塘寺出家,拜團柱凱珠爲師、從楚巴喜繞受沙彌戒。1410年受比丘戒。後雲遊衛藏各名寺聖地,以昌珠寺高 僧貢桑巴爲師,學“因明”與“中論”,參加辨場。後永樂十叁年(1415)赴紮喜多喀地方所宗喀巴講經說法,拜宗喀巴爲師。正統十二年(1447)在日喀則倡建紮什倫布寺,任該寺池巴(住持)達二十八年,廣泛研習哲學和佛教經典。精通顯密教法,是當時西藏著名的佛教學者,稱之爲“大班智達根敦珠”,著有《戒經疏》、《正理莊嚴論》等,成化十年(1474)圓寂于此寺。後被格魯派僧人追認爲DL喇嘛一世。
[51]松贊幹布——(617
——650)譯言正直嚴明智慧深遠之君主。《唐書》作棄宗弄贊或棄蘇農。系囊日松贊之子,在吐蕃王朝世系中爲第叁十叁代。其父爲屬下叛離的族人毒死後,嗣拉,平定內亂,盡殺投毒者。經數據年征伐,兼並諸部、統一西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吐蕃奴隸製政權。後創立文字,開始譯經。製定六大法規、以及出世十善法,世間道德規範十六條。先與尼爾尺尊公主聯姻,後(641年)又與唐文成公主聯姻,修建大昭寺、小昭寺。遺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又從漢地引進醫藥,數術、工藝等知識。對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及兄弟民族之間的聯系,均有重大貢獻。
[52]蓮花生八號——甯瑪派對蓮花生常用的八種別號,即釋迦獅子、蓮花生、日光、獅子吼、忿怒金剛、蓮花金剛、蓮花王和愛慧等八各名號,其前均冠有梵音谷如,義譯上師。
[53]叁赤——分爲叁大赤和叁小赤。叁大赤即:作明佛母、毗那夜迦、欲帝明王。叁小赤即:金色虔誠作明佛母、財流佛母和底奴瑪天女。
[54]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執絞索及寶塔;北方多聞天王,身黃色,執寶幢及猶鼬。四大天王侄須彌山腰,是鎮守四方的神將,有摧邪輔正。護法安僧的作用。
[55]固始汗——(1582——1655)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衛拉特汗哈尼諾顔洪果爾第四子,以勇武著稱。據《青海史》載,明萬厲二十二年(1594)年僅十叁歲,率軍擊敗俄伽浩特(一說指頭纏白布信仰伊斯蘭教的部衆的城市)之四萬士兵,占據今巴裏坤、烏魯木齊一帶。叁十國年(1606)因調解平息衛拉特與喀爾喀戰事有功、備受推重。被東科爾呼圖克授以“大國師”稱號。自萬厲叁十四年至崇祯九年(1606——1636),率所部與杜爾拍特首領DL臺吉遊牧于恩巴河和喀拉庫木河一帶,後轉至額爾齊斯河支流托波河流域。崇祯七年(1634)冬,與巴圖爾珲臺吉發動對哈薩克遠征,獲勝。九年(1636)遣使至盛京貢馬匹、方物。同年爲避免內部沖突及另尋新牧地,應西藏班禅羅桑卻吉堅贊和第巴索南饒丹之請,與巴圖爾珲臺吉聯兵進軍青海,從塔爾巴哈臺經伊犁和塔裏木盆地、于翌年抵青海,擊敗卻圖汗,據其他。十一年(1638)至拉薩會見DL五世和班禅四世,獲“顧實·丹增曲結”(國師持教法王)或作“丹津卻吉甲波”意“佛教護法王”尊號。十叁年(1640)擊敗康區白利土司頓悅多吉。同年出度蒙古領主大會,參加製定《蒙古衛拉特法典》。翌年,興兵入後藏,十五年(1642)滅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權,命長子達延鄂齊爾駐守拉薩。扶持格魯派(黃教),以前後藏之稅收奉獻五世DL五世DL作爲寺院費用。除日常政務由其控製的第巴索南饒丹料裏外,西藏高級官員均由其任命,並製定“十叁法律”新添噶倫、達本等官職,健全西藏地方行政機構,直接控製西藏軍隊、嚴厲鎮壓藏巴汗擁護者的反抗,牢固掌握青、藏地方政權,以黃教護法王自居。屢遣使與清廷聯系。順治叁年(1646),與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胄弓矢,命其統轄諸部。十年(1653)受封爲“遵行文義敏慧固始汗”。後病故于拉薩。
[56]洛桑卻給堅贊——(1567——1662)即四世班禅、明末清初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藏族。後藏西部蘭周甲人。差巴本倉策忍之子,初名曲結巴丹桑布。五歲即能誦多種經卷,十叁歲到安貢寺出家爲僧,拜克珠桑結益西爲師,受沙彌戒、法名洛桑給堅贊、並受灌頂。十四歲任安貢寺赤巴。明萬曆十六年(1588)拜大堪布班青當秋亞白等爲師,受比丘戒。次年赴拉薩朝拜釋迦佛,並與諸大德辯論,得大慧名。從上師青饒汪修等受時輪、長壽佛大灌頂等。二十九年(1601)回紮什倫布寺坐床,就任第十六任大法臺,闡揚黃教,整饬僧紀,擴建紮什倫布寺等。到拉薩哲蚌寺爲四世DL傳授諸大灌頂及比丘戒。四十四年(1616)四世DL卒,複至拉薩,兼色拉、哲蚌兩大寺寺主,周遊各寺,訪諸大德。主持寫甘珠爾大藏叁部,剃度僧侶,塑像造寺。受藏巴汗之請,尋認五世DL靈童。迎至哲蚌寺爲其剃度,授法戒。倡議聯合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並與五世DL、固始汗共同遣使朝清。清順至二年(1645)固始汗授予“班禅博克多”尊號,是爲班禅名號之始。四年(1647)與DL遣使貢于清,清帝封之爲“金剛大師”。康熙元年(1662)圓寂于紮什倫布寺。
[57]克——西藏的容量和重量單位名稱。前者爲如克,即藏鬥、分二十藏升,重約28斤;後者爲德克,即藏斤、分二十藏兩(即涅嘎),重約7市斤。
[58]洛桑江措——(1617——1682)即五世DL。明末清初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領袖、藏族。生于西藏山南瓊結地方。系日喀則宗本都杜饒登之子。明天啓二年(1622),六歲由叁大寺迎請拉薩哲蚌寺,認定爲四世大賴喇嘛雲丹嘉措之轉世靈童。五年(1625),從四世班禅出家、受沙彌戒、僧名阿旺羅桑嘉措。崇祯九年(1636),與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共商消滅黃教之敵對勢力。十年,從班禅四世受比丘戒,就任哲蚌、色拉兩寺座主,盡學諸多佛典。爲對抗噶瑪派對黃教的壓迫,于十四年(1641),與四世班禅遣人赴青海密招固始汗率兵入藏。次年,固始汗擊敗噶瑪派登松旺波及白利土司,征服前後藏,擒殺藏巴汗,以所得賦稅獻五世DL。同年,與四世班禅遣伊拉古克叁等到盛京。清順治元年(1644),清帝遣使…
《薩迦世系史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