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般若》——显教,波罗蜜多乘。佛书所说的显示教法。是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
[9]《因明》——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
[10]毗奈耶——律、律经。梵音译作毗奈耶。义译为灭。阐述八事,谓五篇堕罪、犯堕原因、出堕、离堕、依何制戒补特伽罗、所制学处本体、学处名目、抉择犯和未犯等八,以灭三业罪过,故名为律。《毗奈耶经》主要宣说别解脱学处的佛经。
[11]《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五世纪中,印度佛学家世亲所著。益西德藏译,玄奘汉译。全书分为分别界品、分别根品、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分别随眠品、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分别智品和分别定品,共八卷。
[12]《中观论》——龙树着。五部大论中,论述甚深空性的经典。
[13]灌顶——梵音译作阿毗讫加,有驱散、注入之义。谓能驱散二障,洗净身心,于此净器注放智力。凭依真实仪轨,种植四身种子于蕴界处中,完全成熟身心相续之道。今于密乘坛中授予灌顶,即使有权听闻、讲说、修习密宗,罪垢永净,身心留植修道缘分。
[14]亲教师——梵音译作邬波驮那。传授出家受戒(即沙弥戒)或近圆的和尚。
[15]羯磨师——又称业轨范师。《毗奈耶经》所说五轨范师之一。五轨范师:即沙弥师、屏教师、羯磨师、依止师和诵读师。业轨范师系于僧伽中为受戒者告知白四羯磨之比丘。
[16]近圆戒——又称比丘戒、足具戒。有二百五十三条。
[17]藏——论藏、律藏、经藏是为三藏,总摄一切义理,故名藏。
[18]仁波切——意为宝,是对高僧活佛的敬称。
[19]桑耶寺——今山南札囊县境一古代寺庙。八世纪中,藏王赤松德赞和印度佛学家白玛穹乃、希瓦措等三人仿照印度古寺阿登达波日寺形式揉合汉地、西藏以及印度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共同倡建。主殿代表须弥山、周围有代表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和日、月的小殿。虽曾几度遭受火灾,均经修复。十一世纪中,原来流亡康青各地的僧徒,重返西藏,聚居桑耶寺,逐渐形成宁玛派的主庙。
[20]维那——僧众总管,梵音译作维那。一般称为铁棒喇嘛。
[21]莲花生大师——吐蕃王朝“师君三尊”中之轨范师。生于印度西方古国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得其国王因陇罗菩提抚养为太子,命名莲花生或池生金刚。长赴孟加拉地方,从巴尔巴哈蒂论师出家,号释迦狮子。从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从佛密论师受幻化讲述密乘,从室利僧哈听受以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经教。云游孟加拉及乌仗那等地教化有缘皈依佛门。八世纪中,应吐蕃王赤松德赞成之请入藏,传播佛教,倡导中观兼密宗佛学观点,力助赞普抑苯教,兴佛教。倡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并与莲花戒一起为吐蕃试度了第一批僧人“七觉士”。所传佛教旧密咒,对吐蕃佛教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西藏佛教宁玛派的形成即源其学说,被宁玛派尊为祖师,在藏区佛寺中多有塑像,以示敬仰。
[22]三所依——三佛田。佛像为身所依、佛经为语所依、佛塔为意所依。
[23]随许——给予加持。允许有修习、念诵、讲说和听闻某一本尊法门之权力。
[24]诵持基数——念诵本尊根本咒等的最少遍数。
[25]酬补仪轨——一种酬谢恩泽以娱神佛,弥补祭祀亏缺以消罪过的宗教仪式。
[26]会供法会——俗名传小召。原指为西藏上层喇嘛活佛举行的逝世周年祭。以后此特指十七世纪末第巴桑杰为五世DL喇嘛举行的逝世周年祭。从此以后,每一代DL逝世,即延长周年祭法会一日,每年均在藏历二月下半月于拉萨大昭寺中仿大愿法会举行,但规模稍小。
[27]什一护摩——护摩即火供烧施,梵音译作护摩。燃烧有浆树枝等进行的火祭。什一护摩即所烧护摩之数、为所诵咒语遍数十分之一。
[28]骨质六饰——佛教密宗修行者佩带的用人骨制造的项链、钗环、耳环、冠冕、络腋带和涂于身上的骨灰等六种饰件。
[29]回向礼——请求为死者诵经回向发愿时所致送的财物。回向,常悔七支之一。指把自己所修功德施往某处而言。《往生论注》卷下说,回向有两种:一指把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共生西方安乐净土,谓之“往相”;一指在西方净土修行止观圆满,再回到世间教化众生,共向佛道,谓之“还相”
[30]翁则——旧译悦众、维那。佛教仪式中主持法事带头出声诵经者。
[31]仲科尔——随从、属员。
[32]噶玛·却给旺曲——(1584——1635)明末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六世活佛。藏族。与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增结缘,留居丽江传法,协助木土司刻印藏文大藏经。木土司根据蔡巴甘珠尔底本主持刻印,特邀其编纂和校订,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着手勘刻。四十二年(1614)撰刻了藏文序言。天启元年(1621)九月竞功,广行印刷。是为著名的丽江版藏文大藏经,是继永乐、万历版之后第三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三年(1623)木增又亲书汉文序言。今日所存丽江版藏文甘珠尔大藏经即两序并录。丽江版大藏经的完成,对藏族文化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康熙三十七年(1698)和硕特蒙古达尔杰博硕图兵临云南,于丽江见此经版,将其移至里塘寺,故又称里塘版。六十年(1721)甘南卓尼尔寺参校此经版及其它经版刻印了卓尼版甘珠尔经。光绪三十四年(1908)此丽江——里塘版甘珠尔经版毁于兵祸。
[33]Gmb·丹迥旺波——(1606——1624)明末卫藏地方政权藏巴汗。藏族、系彭措朗结之子。天启元年(1621)父卒,嗣为第巴藏巴(即藏巴汗)。曾将原“十五法”改为“十六法”,以法治政,并联合青海蒙古却图汗及康区白利土司顿同多吉共同反对格鲁派(黄教)。而五世DL及四世班禅则求助于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崇祯九年(1636)固始汗击败却图汗。十二年(1639)又败白利土司,十国年(1641)固始汗进兵西藏,次年至日喀则。其全家被俘,囚于拉萨附近的柳吾地方,给一小庄园为生。后以其拥护者Gmb雅甫赛等起兵反对甘丹颇章(即黄教政权),固始汗派兵镇压,从俘虏中发现Gmb反叛计划、遂将其缝在湿牛皮内,投河溺死。藏巴汗地方政权到此结束。
[34]噶玛·彭措朗结——(1586——1621)明末卫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建立者。藏族,辛夏巴后人。其父尺丹多吉在噶玛派及青海却图汗的支持下,控制日喀则及其附近地区,遂有第巴藏巴(即藏巴汗)之称。父卒、嗣位。在噶玛派支持下势盛。万历三十八年(1610)击败山南地方势力雅加巴。四十年(1612),攻占阿里拉堆南北等地,遂控制整个后藏。四十一年征服彭波及柳吾宗,统治了前藏大部。排斥打击格鲁派(黄教)势力,禁止四世DL转世,(藏史称“鼠年之乱”)。四十六年(1618)攻打色拉及哲蚌二寺,勒令二寺交纳罚金。同年,在堆龙战胜格鲁派的支持者蒙古喀尔部的进藏军队,受Gmb却英多吉印信,天启元年(1621)患天花卒。子丹迥旺波嗣位。
[35]五祖——萨迦白衣三祖和萨迦红衣二祖,总称五祖。即:萨钦·贡噶宁波、索南则摩、扎巴坚参、萨班贡噶坚参、八思巴。前三人均娶妻生子、后二人出家持戒。
[36]随后立名——命名方式之一。事物已经存在之后,依据相似、相关之随一理由给予的名称。
[37]食子——朵玛、由糌粑捏成以供神施鬼的食品。
[38]护轮——佛教密宗所说以药物、咒语、观想等构成能防止灾难的保护圈。
[39]却英多吉——(1604——1674)明末清初藏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世活佛。生于青海果洛堪布塘。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被迎入寺院学经。次年举行坐床典礼,随巴卧祖拉江措在拉钦受戒,从此之后,得阅甘珠尔及丹殊尔经,十二年间均住在粗普寺学经,在此期间曾多次遣使向明朝进贡,并到蒙古地区传教。四十六年(1618)藏巴汗彭措朗结确立了对卫藏的统治后,曾给彭措朗结一方印信,承认其统治,并应邀前往拉萨。藏巴汗死后,应藏巴汗妻子之请求,前往桑主则(即日喀则)主持丧礼,又访问拉萨大昭寺,建立了迪洛巴、那若巴、玛尔巴及弥拉日巴等噶举巴派大师的塑像,并先后朝拜桑耶寺、萨迦寺、腾格里湖等名寺圣地。对藏巴汗丹迥旺波和格鲁派的斗争表示厌烦,不介入,反对藏巴汗用兵。崇祯十五年(1642)藏巴汗被支持格鲁派之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俘杀,藏巴汗地方政权覆灭。格鲁派得势后,被五世DL指责参预反对格鲁派,驻地被固始汗军攻击,许多人被杀,其宗教地位受到打击,遂避居不丹东北部的库堆地方,后转道云南丽江达耶冈地。在该寺停留三年,受到木土司的欢迎。后又去果洛、康区、再返丽江。康熙十二年(1673)返回拉萨,在布达拉与五世DL相会,旋归粗普寺。次年,于粗普寺圆寂。
[40]净相一清净现分。现见一切情器世间均是净土,均是佛身佛智这所示现。
[41]有寂无别——轮回涅槃,谛实非有,法性平等、无二无别。
[42]禁戒——有关服装、姿态、言行举止的定规章法。
[43]自他相换菩提心——自身安乐界于他人,人之痛苦归诸于已的一种菩提心修法。
[44]缘体——直缘自体。内心照了外境的方式之一。无有分别,不作寻思之心,不区别其外境的各个部分,一体照了作为自己对境者。
[45]龙树——大乘佛教开派祖师名。瞻部洲六严之一,佛灭后四百年顷,生于南印芳一波罗门家。幼通密宗四续,显宗三藏等一切经典及道术之学,在那烂陀寺依喜乐和大士出家,法名具德比丘,著有《中观理聚六论》及《本续集论》其阐明如来教义之书甚多。在医学方面有:《寿…
《萨迦世系史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