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代佛教史》
敦珠上師賜序
古代密咒之大金剛乘 法規如何來源之所說
此天自在勝利大鼓音 無邊殊勝名稱人樂聞
如理密法與具福衆生 希有廣大需要之悲愍
從西藏語譯成大漢文 如此文字決定清淨願
無上密道種子能成熟 作善福好德果亦成熟
對叁界利益給欲樂者 末劫亦不衰落願增長
叁門尊敬精進具福者 如此善緣能戰勝違緣
願意趣任運所成吉祥 一切智法五位願證得
如上勝語亦是智者移喜多傑非常隨喜而作
願 善 妙 增 長
敦珠上師之英文簡介(譯文)
西藏各寺院,奉行不變之流傳,分爲兩大派:其一爲經派,(包括小乘大乘),其一則爲密乘。余以藏文編著此佛教史,是以藏人之觀點,簡敘佛教在印度之産生源流,及由蓮花生大士與卑嗎那密渣尊者最初傳入西藏,得藏王赤松德真之虔誠維護。早期彼等在藏建立之寺,名甯瑪寺,迄今仍本其固有之傳統,傳播佛教。此書之主要論題,系敘述密乘曆史,密乘分爲瑪哈約噶阿努約噶及阿的約噶叁系。
甯瑪寺之傳授方式有二:其一爲教傳,是連鎖性地由高僧傳給弟子。其一爲岩傳,是一種神奇之傳授方式,據傳是由蓮花生大士,將密乘多種經典法要,分藏于山谷溪水之中,俾後世有緣者,搜尋獲得,加以學習修證,如是發掘並以之傳播。此書關于教傳與岩傳之傳記,及其特點,均有詳盡之紀載。
目前西藏環境特殊,關于宗教各種重要工作,均無從舉辦。而甯瑪之傳承,更缺乏完整之文字記載,實爲後世瑜伽者之不幸。且多世以來,對于甯瑪寺密乘之誤解,及毀損之種種迷霧,如是諸故,均爲加速余編著此書之原因。
此書附載佛教大事年表。及參考各書之提要。
余深信此書對于甯瑪派之信徒,當有極大之铙益。並對協助此書出版者,致萬分感激之意。
明珠活佛序
藏族持明珠活佛者我 因世法無常流落海濱
具福李世華君作檀施 爲譯西藏古代佛教史
極具虔心誠懇以邀請 我亦稍能說得漢地語
可作利益佛法衆生事 善哉乃想叨少許福德
尤其不知大密來源者 言語各別所化耳根裏①
中心歡喜不間斷解說 因此無懈精進而能成
惜以我之智慧並不高 但是依經無謬度漢語
漢導舒囊卓之贊青者② 依樣精進以寫成漢文
且以漢導智慧經驗高 所以不須極大之努力
如今佛教史已幸譯成 知是宿世希有大願故
如此善事封傳承勝士 願彼壽命常住金剛界
無盡大密甘露得流傳 末法無余衆生得解脫
藏曆乙已年八月初七日,外年一九六五年九月叁十日,在香港金剛乘學會內開始翻譯,至藏曆丙午年四月叁十日,外年一九六六年六月十八日完成。我于佛教史內重要之義理,與部份名字,有不了了者,除請教 敦珠活佛而外,從無隨意妄說,此則可以自信,且可爲讀者告也。
吉祥圓滿
明珠昂旺丹增
①指漢人不識藏文。②舒囊卓之贊青爲劉銳之居士法名。
西藏古代佛教史
西藏古代佛教史封面
敦珠上師法相(本書著者)
領袖上師甯波車(蓮師)法相
敦珠上師墨寶
敦珠上師賜序
敦珠上師之英文簡介(譯文)
明珠活佛序
目錄
凡例
簡要綱目
詳明科判
師佛法相一覽表
聖地圖片一覽表
系統諸表一覽表
師佛大德別名表
西藏古代佛教史
甲一:文前敘敬分
乙一:敘編史之由
乙二:皈敬福田 分四
丙一:聖者贊頌
丙二:曆代上師贊頌
丙叁:叁寶贊頌
丙四:緣起贊頌
甲二:依教廣成分 分八
乙一:般若乘緣起 分四
丙一:我佛來源
丙二:遺教結集 分二
丁一:共乘所說分四
戊一:第一次結集
戊二:第二次結集
戊叁:第叁次結集
戊四:其他結集
丁二:不共乘所說
丙叁:佛教傳播
丙四:大乘護持與弘揚
乙二:金剛乘緣起 分二
丙一:勝者意趣
丁一:表示傳承
丁二:經續結集
丙二:傳播世間
丁一:持明語文傳承
戊一:非人持明
戊二:人持明
丁二:補特迦羅口耳傳承
戊一:嗎哈約噶(生起次第)
己一:續部所說
己二:修部所說
庚一:教傳
庚二:岩傳
戊二:阿努約噶(圓滿次第)
戊叁:阿的約噶(大圓滿)
乙叁:西藏黑洲佛燈之傳播
丙一:叁代法王建立佛教
丙二:佛教寖衰經過
丙叁:佛教重興
乙四:金剛乘不共之叁續法
丙一:“續”生起次第
丁一:續部
丁二:修部
丙二:“記”圓滿次第
丙叁:“口訣部”大圓滿
丁一:心部
丁二:自然果部
丁叁:心要部
戊一:教主蓮花生大士之教規
戊二:教主卑嗎那密渣之教規
丙四:“特別口訣部”心中之傳記
乙五:長傳教誨如大河不斷之經、幻、心、來源
丙一:生起次第共同經續幻化之來源
丙二:不共經續修部各別次序
丙叁;圓滿次第根本與支分共同經續之思想集合
丙四:大圓滿心中心口訣部圓滿系統傳承概要
乙六:甚深切近岩傳之曆史
丙一:岩庫性相與分類
丙二:岩傳之重要
丁一:祈願灌頂
丁二:受命授記
丁叁:空行付讬
丙叁:岩傳法器寶瓶及傳授者之曆史
乙七:反對舊教者忏悔之經曆
乙八 佛教傳播時期之經過簡史
丙一:將來佛教住世時期展望
丙二:簡史全部
甲叁:釋結施願分
乙一:本書之根據
乙二: 著書之緣起
乙叁:願文
譯事筆記
跋
《西藏古代佛教史》提要
西藏密宗編年
前言
西藏密宗編年
密乘行人參考典籍
凡例
凡例
一、本書所述顯教釋尊等史迹,與吾漢人所述者,或有不同:如世界緣起,與華嚴經所說不同,及世尊之母命終,由叁十二後妃撫養,與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亦不同。如是甚多,但不敢強其不同,而使之同,存其真也。
一、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經名、法名等,務求統一。顯教方面,以依玄奘法師爲主,密乘則依拙譯大幻化網導引法,並參考各家譯本。但本書此類名詞,將達五千則,故前後互異,在所不免,不勝抱憾。
一、專名音譯,密乘方面,依奘師順于古例之規定,常有遷就前人所澤:如赤松德真、拉薩、父續母續,大圓滿之類,即本人前譯,亦後如是,以求統一故也。間亦有不盡然,此蓋無可如何者矣。
一、人名盡量加以漢化,使讀之有親切感。
一、經名或與前人所譯者不同,可能爲漢地所無者。
一、專有名詞中,有如黑教、甯瑪巴、大圓滿等,本爲某一教派,或某一法類之共同名司,但仍加以符號,以示區別。
一、文中于轉世者,或譯作化身,或作轉世,蓋因藏文有所不同,如化身爲直譯名作殊勝,或幻化。轉世爲直譯應作後有、生死、或輪回,故分別作上述二種之稱謂。不稱“呼圖克圖”,以其爲蒙古語之尊封號,已失時效矣。極少作活佛之稱者,尊重之也。
一、在乙二章稱嗎哈約噶,阿努約噶等,在乙四章稱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而在乙五章稱生圓,本來涵義相同,如此稱之,蓋示無分別中,有所分別也。
一、本書所述,側重于本派——甯瑪巴。
一、偈頌之字數多少,悉依藏文字數譯成,未敢妄事增損也。
一、本書大德 異人同名者頗多,經設法避免混淆,其法有二:(一)爲將所譯名之文字,給予以差別:如笛打零巴,亦作德達甯巴,又如釋迦光、亦作釋迦和、及釋迦窩等。(二)爲將之或顯或晦,以爲差別,如蘇釋迦忠蘭者,一爲麻窩車之小名晦之,一爲蘇香波巴之子顯之,如是之例頗多也。
一、爲對原文保持忠實,于綱目中,除甲一及甲二之乙二兩章,稍加潤色,余均依照原本譯出。但爲一清眼目,故如以科判,另表列之,並將頁次標明,庶易翻閱。而于文內,不敢妄加標題,免狗尾之續貂也。至在分段,亦不敢妄加介紹文字,以資銜接者,亦此意焉。
一、人名簡稱,爲求劃一,與原本略有出入。如山達親尼倫朱,原本簡稱親呢,本書則別改稱山達。但尚屬通稱,如羅青卓渣丹增,則不稱羅青。(其義爲大譯師,故雲通稱)則依原本。簡謂之爲卓渣。
一、乙二章所述大德之史迹,多爲未到西藏以前之事。
一、乙五章所述巴支移喜降伏事迹,似較殘忍,仍照譯出,不敢莽加刪削,讀者幸勿因微瑕而評白壁,有厚望焉。
一、每章之末,均用圓滿一語,雖原本各章或具或不具,爲劃一處理,故一律用之。
一、各傳承中,有同一人,而分別承受各派傳承者。
一、有同是一人,而有略傳兩章以上者,以其地區不同,(如印度與西藏等)及傳承各異也。
一、岩傳派以能取得岩藏,便直接得蓮師傳承,不如教傅派之有傳承系統,故不列表。
一、文中所附法相與地圖,均盡量以初見者爲主。
一、藏文原本所附法相與地圖,其能與本文相配者已盡量予以配入。而無法編配者,法相部份,只余事業勝佛紀那雅等護法像十一尊,因文內並未述及其曆史,或示現勝迹,故無從與文內相配合。謹按西藏佛教史成例,需將本宗護法,全部刊列文後,以表護持,今既漢譯,一仍其例,于乙八章文內或章後分別刊出焉。若聖地中,則只有渣客浦之顯密法洲,及堪布丁波車之密乘法洲兩幀,遍查原文,似未提及。本擬請示 敦珠上師,又以書信往還,必須重譯,既恐詞不達意,更不願多所奉讀。不得已乃置于乙八章之後,明知此非善法,然不敢妄自臆測,致有張冠李戴之嫌。惟有俟 明珠大德,加以糾正,無任企盼。
一、西藏佛教,雖于藏王松真剛布迎請印度教主姑沙那等,以開其端。但至蓮花生大士入藏而始盛。古代佛教甯瑪巴實以蓮師爲始祖,故有全佛總集及第二佛之尊號,而藏人…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