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錢,金叁十七兩,松兒石色彩斑斓,銀塔造型十分考究。
那時正逢戰亂,加之衛藏交通十分困難,但是,派往衛地的治喪者索朗仁增主仆准時出發,爲釋迦二尊(大昭寺和小昭寺內的兩尊釋迦牟尼像)金顔,向一切智洛桑江措[58](即五世DL喇嘛)和薩迦的各大喇嘛倉送回向禮,對色拉寺、哲蚌寺、那爛陀寺等不分教派的各寺院大量放布施。向後藏也派遣了治喪者。在薩迦吹響法螺以發放布施,向文殊怙主阿麥修送回向禮。在額旺寺結多吉強的定期大法會,當年稍微遇到了困難,按照超度法令,由鄂派供修五日,放酥油和齋僧茶二次,布施糌粑一克,爲堪欽夏欽送大批回向禮。在紮什倫布除發放齋僧茶和吃食外,爲尊者洛桑卻給堅贊(即四世班禅)獻大供養。在圖登朗傑寺、色奪金寺、哲孟雄之戒差寺等許多寺廟布施齋僧茶,又爲結瓦Gmb卻英多吉、攝政王轉世閣下、達隆叔侄、竹巴世系等各賢哲送了大量的回向禮。又按照日、月定期進行祭祀。在許多寺廟布施齋僧茶。四種精華舍利、銀塔、安放在孜東勝叁界的後殿中央。觜宿月(十一月)初四日抛撒了開光之花朵,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法會,獻敬神哈達,供養成月做瑜珈母之供修和師供,限期祭祀供修喜金剛七日。這些均由一切智溫仁波切昆季和總管貢嘎勒巴恭恭敬敬地來完成。
如是,達尼欽波彼之一生,專注聞聽說法,其及門弟子多如大地上日光之塵不可數計,若簡單地說,除第第仁波切吉旦旺曲及夏仲嘎欽和文殊怙主阿麥等家族的叁人外,還有土登堪欽強巴繞丹,卻溫色、一切智阿旺曲紮、夏欽貢嘎紮西、協繞炯乃、克珠貝旦通珠、昌迪朗嘎桑結,圖登巴傑索朗群培、色奪金之堪欽釋迦丹增、京俄貢嘎通珠、香江措喇嘛貢卻江措、傑甯結桑波、阿旺群勒多吉溫等。竹巴世系米旁丹馬尼瑪、日星夏仲、才隆噶瑪貢嘎朗傑,達隆夏仲阿旺紮西貝珠等大賢哲,衆多傳承弟子,以及第司噶瑪彭措朗結、噶瑪丹炯旺波依法而行的衆多首領。總之,爲了利益佛法衆生,造就了無可數計的及門弟子。
其弟才旺霍爾鎖索朗堅贊或是阿旺貢嘎倫珠紮西紮巴堅贊貝桑波,生于陽水雞年。做聞聽長淨和修持,于十八歲鐵虎年馬月(正月)十二日去世。
此人之弟,吉旦加霍爾,虎年降生時,在孜東的樹林中,聚集了許許多多飛鳥,不斷傳來悅耳的鳥啼聲。青年時代拜班欽朗嘎貝桑、強巴繞丹、, 卻溫, 色以, 及諸位兄長爲師聞聽《寶訓》,《勝樂灌頂》及《薩迦全集》之傳承等衆多教法,對各位尊師具有真正的覺者的感情,唯師言是聽,唯師命是從,每日都頂禮或站立恭候聽法,爲一般修行者所不能做到的侍奉。而且,爲了進行單獨修持住在幽靜寢宮,獲得了徹底了憚定和修證。精通所有五明,而且富有慈悲菩提心之天性,具有溫良恭謙賢者之功德,號稱阿旺吉旦旺曲紮西紮巴堅贊貝桑波。
在少年時代弟兄叁人同拜班欽朗嘎貝桑爲師,聞聽教法時,該聖者曾說:“哥哥只能在世叁個月”。此話被班欽和仲欽索協聽到後記在心裏。叁個月過後,二哥果然去世,有如此這般之預見雲。如是直至四十八歲,做出一番大丈夫之事業,于木牛年氏宿(四月)二十九日去世。遺體火化時出現了衆多的舍利子。
注釋:
[1]董貝——薩迦的一種職務名稱,近似于輔弼、大臣。
[2]《密集》——彙集密乘道果全部秘密要義之法。亦爲佛教無上密乘一本尊。
[3]文殊菩薩——妙音。梵音譯作曼珠瞿沙。體相集諸佛智慧之色,表相現十地菩薩之形,言辭無粗惡之過,語音有美妙之德。具此自性,故稱妙音。
[4]《續部》——密宗經典。共有四部:即事續、行續、瑜珈續、無上瑜珈續。
[5]喜金剛——又稱呼金剛。佛教密宗無上部一本尊名。
[6]金剛橛——密宗本尊手中寶幟名。亦爲無上續一本尊名。
[7]護法帳面明王——上樂金剛一護法神名。密宗本尊之一。
[8]《般若》——顯教,波羅蜜多乘。佛書所說的顯示教法。是從煩惱的此岸到覺悟的彼岸。
[9]《因明》——五大明處之量學或邏輯學。
[10]毗奈耶——律、律經。梵音譯作毗奈耶。義譯爲滅。闡述八事,謂五篇墮罪、犯墮原因、出墮、離墮、依何製戒補特伽羅、所製學處本體、學處名目、抉擇犯和未犯等八,以滅叁業罪過,故名爲律。《毗奈耶經》主要宣說別解脫學處的佛經。
[11]《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五世紀中,印度佛學家世親所著。益西德藏譯,玄奘漢譯。全書分爲分別界品、分別根品、分別世間品、分別業品、分別隨眠品、分別道及補特伽羅品、分別智品和分別定品,共八卷。
[12]《中觀論》——龍樹著。五部大論中,論述甚深空性的經典。
[13]灌頂——梵音譯作阿毗訖加,有驅散、注入之義。謂能驅散二障,洗淨身心,于此淨器注放智力。憑依真實儀軌,種植四身種子于蘊界處中,完全成熟身心相續之道。今于密乘壇中授予灌頂,即使有權聽聞、講說、修習密宗,罪垢永淨,身心留植修道緣分。
[14]親教師——梵音譯作邬波馱那。傳授出家受戒(即沙彌戒)或近圓的和尚。
[15]羯磨師——又稱業軌範師。《毗奈耶經》所說五軌範師之一。五軌範師:即沙彌師、屏教師、羯磨師、依止師和誦讀師。業軌範師系于僧伽中爲受戒者告知白四羯磨之比丘。
[16]近圓戒——又稱比丘戒、足具戒。有二百五十叁條。
[17]藏——論藏、律藏、經藏是爲叁藏,總攝一切義理,故名藏。
[18]仁波切——意爲寶,是對高僧活佛的敬稱。
[19]桑耶寺——今山南劄囊縣境一古代寺廟。八世紀中,藏王赤松德贊和印度佛學家白瑪穹乃、希瓦措等叁人仿照印度古寺阿登達波日寺形式揉合漢地、西藏以及印度的建築風格于一體,共同倡建。主殿代表須彌山、周圍有代表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和日、月的小殿。雖曾幾度遭受火災,均經修複。十一世紀中,原來流亡康青各地的僧徒,重返西藏,聚居桑耶寺,逐漸形成甯瑪派的主廟。
[20]維那——僧衆總管,梵音譯作維那。一般稱爲鐵棒喇嘛。
[21]蓮花生大師——吐蕃王朝“師君叁尊”中之軌範師。生于印度西方古國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得其國王因隴羅菩提撫養爲太子,命名蓮花生或池生金剛。長赴孟加拉地方,從巴爾巴哈蒂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從八大持明受八部修行密乘,從佛密論師受幻化講述密乘,從室利僧哈聽受以大圓滿爲主的衆多顯密經教。雲遊孟加拉及烏仗那等地教化有緣皈依佛門。八世紀中,應吐蕃王赤松德贊成之請入藏,傳播佛教,倡導中觀兼密宗佛學觀點,力助贊普抑苯教,興佛教。倡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並與蓮花戒一起爲吐蕃試度了第一批僧人“七覺士”。所傳佛教舊密咒,對吐蕃佛教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西藏佛教甯瑪派的形成即源其學說,被甯瑪派尊爲祖師,在藏區佛寺中多有塑像,以示敬仰。
[22]叁所依——叁佛田。佛像爲身所依、佛經爲語所依、佛塔爲意所依。
[23]隨許——給予加持。允許有修習、念誦、講說和聽聞某一本尊法門之權力。
[24]誦持基數——念誦本尊根本咒等的最少遍數。
[25]酬補儀軌——一種酬謝恩澤以娛神佛,彌補祭祀虧缺以消罪過的宗教儀式。
[26]會供法會——俗名傳小召。原指爲西藏上層喇嘛活佛舉行的逝世周年祭。以後此特指十七世紀末第巴桑傑爲五世DL喇嘛舉行的逝世周年祭。從此以後,每一代DL逝世,即延長周年祭法會一日,每年均在藏曆二月下半月于拉薩大昭寺中仿大願法會舉行,但規模稍小。
[27]什一護摩——護摩即火供燒施,梵音譯作護摩。燃燒有漿樹枝等進行的火祭。什一護摩即所燒護摩之數、爲所誦咒語遍數十分之一。
[28]骨質六飾——佛教密宗修行者佩帶的用人骨製造的項鏈、钗環、耳環、冠冕、絡腋帶和塗于身上的骨灰等六種飾件。
[29]回向禮——請求爲死者誦經回向發願時所致送的財物。回向,常悔七支之一。指把自己所修功德施往某處而言。《往生論注》卷下說,回向有兩種:一指把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使共生西方安樂淨土,謂之“往相”;一指在西方淨土修行止觀圓滿,再回到世間教化衆生,共向佛道,謂之“還相”
[30]翁則——舊譯悅衆、維那。佛教儀式中主持法事帶頭出聲誦經者。
[31]仲科爾——隨從、屬員。
[32]噶瑪·卻給旺曲——(1584——1635)明末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紅帽系六世活佛。藏族。與雲南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結緣,留居麗江傳法,協助木土司刻印藏文大藏經。木土司根據蔡巴甘珠爾底本主持刻印,特邀其編纂和校訂,明萬曆叁十六年(1608)著手勘刻。四十二年(1614)撰刻了藏文序言。天啓元年(1621)九月競功,廣行印刷。是爲著名的麗江版藏文大藏經,是繼永樂、萬曆版之後第叁部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部)。叁年(1623)木增又親書漢文序言。今日所存麗江版藏文甘珠爾大藏經即兩序並錄。麗江版大藏經的完成,對藏族文化的傳播作出重大貢獻。康熙叁十七年(1698)和碩特蒙古達爾傑博碩圖兵臨雲南,于麗江見此經版,將其移至裏塘寺,故又稱裏塘版。六十年(1721)甘南卓尼爾寺參校此經版及其它經版刻印了卓尼版甘珠爾經。光緒叁十四年(1908)此麗江——裏塘版甘珠爾經版毀于兵禍。
[33]Gmb·丹迥旺波——(1606——1624)明末衛藏地方政權藏巴汗。藏族、系彭措朗結之子。天啓元年(1621)父卒,嗣爲第巴藏巴(即藏巴汗)。曾將原“十五法”改爲“十六法”,以法治政,並聯合青海蒙古卻圖汗及康區白利土司頓同多吉共同反對格魯派(黃教)。而五世DL及四世班禅則求助于青海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崇祯九年(1…
《薩迦世系史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