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薩迦世系史續編▪P65

  ..續本文上一頁紀中,應吐蕃王赤松德贊之請入藏,倡建桑耶寺,教藏族弟子學習翻譯之學。從印度邀無垢無等通人證士至藏,翻譯重要顯密經論爲藏文。爲赤松德贊和王妃也協措傑等有緣者傳授無上密乘八法、金剛橛及訣竅正見等教法;創建顯乘經院及密乘道場,發展出家在家兩種僧團等,奠定西藏舊派密乘之基。其後離開西藏,往之遮末羅等印度西方古國教化有緣,號稱羅刹王者、羅刹王者、羅刹顱鬘大師雲。

  [7]受用身——報身、受用身,圓滿受用身。佛身之一,亦爲智度七十義之一 。住法身中不動不起,但于化機菩薩聖衆之前示現身形,成爲化身之所依處,爲諸相好所莊嚴者。

  [8]蓮花部——密教叁部之一。密教叁部:佛部、金剛部和蓮花部。

  [9]忿怒馬頭明王——馬頭金剛,密乘一本尊名。現示忿怒形相的神、佛總名。

  [10]希瓦措——譯言靜命、寂護。古印度一佛學家名。生于孟加拉,爲薩霍爾王之子。後于那爛陀寺依止智藏論師出家、受具足戒。爲中觀自續派論師及東方叁中觀師之一。著有《中觀莊嚴論》。八世紀中,應藏王赤德贊邀請至西藏,設計修建桑耶寺,度初試本人出家。並開始建立僧伽製度。宣說律學、中觀、對赤松德贊抑苯教、崇佛教有一定影響。卒于吐蕃。

  [11]室利僧哈——譯言祥獅子。古印度一佛學家名。赤松德贊時曾來西藏傳授大圓滿法。

  [12]目犍連——釋迦牟尼佛十大聲聞弟子之一;在二勝中神通第一。

  [13]囊日松贊——譯囊日論贊。《新唐書·吐蕃傳》作論贊索。吐蕃贊普世系中第叁十一代傳人。爲松贊幹布之父。六世紀末葉,繼其父達布聶賽爲贊普。原居瓊瓦達孜(今西藏窮結),後向拉薩河流域擴展勢力,將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封賜作戰有功人員做奴隸,是爲藏文史籍記載奴隸之始。受封功臣共同給他上“贊普”尊號。在位期間,中原地區的醫藥、曆算等書籍傳入吐蕃,後爲屬下貴族毒死。

  [14]赤松德贊——唐書作裟悉籠臘贊。美髯公。赤德祖丹和金城公主所生子,吐蕃王朝第叁十八王。公元755年,沖齡嗣位,權臣那南等立法禁佛;反長,頒诏崇佛,迎請菩提薩埵和白瑪桑菩瓦來藏,建桑耶寺,並從印度、尼泊爾各地迎來佛教學者,培育翻譯人材,大量翻譯佛經,使以預試七人爲首的藏族叁百人出家,初建僧團,由是佛教大盛。曾與大食、孟加拉及唐室構兵,晚年頗致力于唐蕃和好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唐蕃會盟于清水縣。公元797年卒。史家以之與松贊幹布和赤祖德贊並稱爲“祖孫叁王”,亦與菩提薩埵和白瑪桑菩瓦並稱爲“師君叁尊”。

  [15]宿住隨念——如實能知自己和他人生前、生地、姓名、父母、業、命,資財等諸實況。

  [16]大圓滿——大圓勝會。舊密說心性自體性空爲法身、自性光明爲報身、大悲普照爲化身,叁身一切功德任運圓滿、即是諸法真實理趨,故名大圓滿。

  [17]噶東贊域松——(?-667)即薛祿東贊、□祿東贊。唐代吐蕃王朝大倫。不識文記、性明毅,善用兵,參與吐蕃軍政大計,“吐蕃久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唐貞觀十四年(640),奉贊普命赴唐獻金銀珍寶,爲贊普請婚,受唐太宗召見和禮待。次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許松贊幹布。他以迎婚大使迎護公主至吐蕃,甚得贊普尊寵。永徽元年(650)松贊幹布去世,王孫年幼繼贊普位,受委治理國事,施展□國雄才。爲發展經濟、進行一些重大改革。四年(653)于“祜”地定牛腿稅,征收農田貢賦。次年于蒙古賽拉集會,決定清查戶口。六年,製定吐蕃法律條文。後于吐蕃占領的吐谷渾地方,仿效漢地劃定田界、按每戶人口多寡分配土地,征收農田貢賦,不拘于吐蕃本土實行的努力占有製統治辦法來治理經濟較發達的占領區,因地而異地推行有別于本土的統治方式。晚年,一直活動與吐蕃與吐谷渾,並出兵滅吐谷渾,鞏固了吐蕃在今青海、甘南的統治。幹封元年(666)返回吐蕃本土,次年,卒于日布。其家族執掌吐蕃軍政大權五十年。

  [18]焦若.魯堅贊——八世紀中,藏王赤松德贊時青年叁譯師之一。譯有《解深密經大疏》四十卷、《了義中觀》、《般若要義》、和《抉擇諸法關樞》等經籍。

  [19]君臣二十五人——吐蕃王赤松德贊時,蓮花生應請入藏,爲王及其臣僚講授密法。從而得道證果的二十五人;赤松德贊、囊喀甯波、桑傑也協、傑瓦卻陽、喀欽薩、拜吉也協、拜吉僧格、白若雜納、涅.雜納古麻惹、宇劄甯波、多吉堆均、也協陽、索波.拉拜、祥.也協德、拜吉旺丘、丹瑪則芒、噶瓦拜則、休布.拜吉僧格、傑瓦洛追、且瓊洛、臥真.拜吉旺丘、馬.仁欽卻、拉薩.拜吉多吉、朗卓.衮卻窮乃和拉松.吉瓦绛曲。

  [20]光音天——二禅天之上層。生于此中諸天,所發光明,照耀其他天處,故名光音,亦稱極光淨。

  [21]依靠經教——上師只傳授經文,不予解釋的傳授方法。

  [22]佐給——古印度一教派名,此出是指該教派的信徒。

  [23]出離——脫離如獄叁界輪回,安然往趨涅槃盤樂處。

  [24]性相——實有叁法全具備者,爲諸法性相。如能托屋梁是柱之性相。

  [25]親製品——某個人親手製造的東西。一般作爲紀念物品。

  [26]阿底峽——意爲“燃燈吉祥吉智”,藏族佛教徒尊稱爲“覺臥傑”。意爲佛尊。古印度僧人學者,薩護羅(今孟加拉)人,曾任印度那爛陀寺、超岩寺主持。北宋慶曆二年(1042),應古格王室之請到今西藏阿裏傳播佛教。住托林寺叁年,著《菩提道燈論》等書,翻譯顯密經論多種。五年受仲敦巴.傑窪迥乃之請,到衛藏傳授九年,從學弟子甚衆。卒于拉薩以南的聶當。其弟子仲敦巴等弘傳其學說,發展成噶當派。宗喀巴創立格魯派時,亦廣泛采納其學說。

  [27]師君叁尊——即親教師靜命、軌範師白瑪桑普瓦和法王赤松德贊。

  [28]圓戒居士——五戒近事男、圓戒居士。受持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及酒戒等五條戒律的在家男子。

  [29]輪王七寶——金輪寶、神珠寶、王女寶、主藏臣寶、白象寶、绀馬寶和將軍寶。

  [30]星貢——義爲樹木的保護神。

  [31]拘留拘裏——作明佛母。薩迦金法的傳懷柔佛母。

  [32]明妃——密乘活佛之妻。

  [33]法種王——香拔拉的妙吉祥稱法王,傳時輪金剛灌頂時,把日車仙人等許多不同法種的梵淨仙人,合爲一個金剛法種兄弟時傳授,因而得到這個稱號,其後世亦襲此稱號,共有二十五代。

  [34]生圓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之略。密乘中修習本尊叁身爲生起次第、修習風、脈等爲圓滿次第。

  [35]叁種承事——又叫叁種侍奉。對于自己根本上師進行的上、中、下叁種供養。修行佛法爲上等、身語侍修候爲中等,財物供獻爲下等。

  [36]四際——生際必死,合際必分,聚際必散,高際必墜。或者譯爲四邊:即有邊、無邊、亦有無邊、非有非無邊。

  [37]四種耳傳——法有經傳、經傳有訣要,訣要有師承、師承有加被。

  [38]清淨現分——現見一切情器世間均是淨土,均是佛身佛智之所示現。

  [39]大乘菩薩之地道——即大乘菩薩十地五道之簡稱。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第六章 加貝央阿旺索朗旺曲劄巴堅贊貝波桑的生平事迹

   一切佛教之主宰文殊怙主本身種姓和佛法的唯一心傳弟子加貝央阿旺索朗旺曲劄巴堅贊貝桑波名震叁界,十分明顯其本身當初變化之所依或者真性,乃是一切佛的金剛語主宰無量光佛。除本無窮盡的智慧神變及遊戲外,爲了宣揚未來果的妙乘近道,離開叁密光音信度河[1]及大海,其光輝形象永不消失。修行持明時手持飛行顱骨念珠,住在邬仗那之吉祥山,身爲雪域化機之怙主。掌握著神種款氏家族生死流轉的加貝央索朗旺波,在本人的傳記中有所流露,彼再次轉生爲本族的侄子或外甥。當依怙尊前往衛地時,桑普寺善于透視的犀甲大護法對尊者講:“班支達本人乃昔日的格西加貝央索朗旺波之化身”。接著護法言道:“今世之功業又將如此這般。授記一清二楚並獻了一個大曼紮。爲了夏魯寺頂上莊嚴,金剛善住母又親臨授記:“先前爲了等覺釋迦佛法,告知金剛手大勢至之變化及其班支達等的第四誓詞時,我極力差使實屬無明。金剛手大勢至之變化身、語、意如同水上之漣漪,爲了衆生之利益而安身立命。”又言道:“先前金剛手大勢至變化本身所賜教誡,在班支達所建造的佛塔路的右側,宮殿的西邊。彼爲總持母般投放失誤安置于此。”大師彼之前世,名爲文殊怙主索朗旺波,金剛手大勢至之變化班支達即夏魯寺大堪布,彼再次轉世爲一名阿尼僧人。除上述各種變化外,大師在格頂聆聽夏魯大堪布講解《寶訓》時曾說:“我一人單獨住在薩迦的細脫拉讓,在此獨居心情舒暢,經忏明顯有所增長,似乎昔日曾在此住過許久。”又一天說:以前我修行六加行[2]時所居住過的深宮就在這裏,打開這扇小門,我們去看一看說。如是前往,只見寢室門朝西方,東南角放著臥具,如此這般。但是,對于往日的其他事情並不了解,先前並未來過此處,但卻對往日的情況做了精彩的回憶。簡單地說,此一生之經曆大致如下。

  父親金剛持娶第巴隆孜瓦氏族查學統敏家族之後裔劄西貝給普傑爲妻。長子夭折,次子名爲阿強吉哲,完成禁戒,娶色莫瑪吉烏金角瑪爲妻。當父親大人四十一歲時,母親又有了身孕。自從大師住胎之後,母親常常感到時刻離不開護法,恐懼和愉快交織在一起。父親也做一夢:旗幟飄揚,鼓樂齊鳴,呈現出若幹吉祥之兆。衆生怙主咒師本人也得一夢:有一位身著素衣,手持惹嘎夏念珠者從此地經過,問…

《薩迦世系史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西藏古代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