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你親證之時──巴利經文的真實性

  "當你親證之時......"

  ──巴利經文的真實性

  [作者] 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ali Sutt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在斯裏蘭卡、緬甸與泰國盛行的上座部佛教視巴利經文爲出自佛陀之口的真實而權威性記載。西方學者對真實性與權威性問題向有興趣,十九世紀時初聞這番指稱,始以史家手法加以檢驗。舉凡可查的文獻與考古殘片似已遍查,史學上無懈可擊的證實證僞未曾水落石出。發掘出來的,卻是大量的次要證據及可能性──表明巴利經典可能是我們擁有的最接近佛陀教說的詳細記載──確鑿定論則付之阙如。考古學證據表明,巴利語可能非佛陀母語,這能夠證明他與巴利母語者交談時不曾用巴利語麼

   巴利聖典在語法上有不規則性,這說明該語言尚處未標准化的早期階段,還是退化中的後期階段

   佛陀的生平時代處于這門語言發展過程的哪個階段

   所發現的其它早期佛教經典片段與巴利經典字句上略有出入,但基本教義無異。這種教義上的一致性,說明它們皆來自佛陀本人,還是有後人共謀,隨信仰與習俗的變遷對教義作過一番重整與標准化

   學者們在這些問題上曆來急于加入某個陣營,不過他們的論證不可避免地使用了推論、猜想與可能性,因此整個過程便帶有不確定性。

  不少人把這種不確定性看成是上座部對經文真實性的指稱證據不足的表現。然而,僅以此爲理由排斥經文的教導,將令我們失去機會,驗證其中最不同凡響的斷言──人的努力,方向正確時,可以滅盡憂苦。或許我們應當質疑史學方法論,將其結論的不確定性,視爲史學作爲佛法認證工具的不足性。經文本身對于怎樣確認佛法的真實性與權威性,自有一番指南。在一段著名的經文中,曾引佛陀如是之言:

  “卡拉瑪人,不要只聽從報道、傳聞、傳統、經典、猜測、推論、類比、同感、可能性、或者“這位行者是我們的老師”的想法。 當你親自了解了,“這些法(dhammas)非善巧;這些法是該受責備的;這些法受智者的批評;這些法采納施行起來,趨向傷害與苦痛”──那時你應當遣除它們...... 當你親自了解了,“這些法是善巧的;這些法是無可責備的;這些法受智者的贊揚;這些法采納奉行起來,趨向安甯與幸福”──那時你應當進入、安住其中。”

  —增支部AN III.65

  由于這段文字出自一部宗教經典,最引人矚目的向來是其中排斥宗教導師、傳聞、傳統、經典的權威性以及堅持個人親證的句子。這些突出的反教條主義之言──曾有人稱之爲佛陀特許自由探索的執照──往往使人們的注意力偏離該段文字中加諸于“親自了解”的嚴格限定。在質疑報道的權威性時,它是對史學所依據的基本材料不以爲然。在質疑推論與可能的權威性時,它是對這類手法的某些基本技巧不以爲然。在質疑邏輯推理、類比與思考認同的權威性時,它是對自由思考的理性主義方法論不以爲然。

  因此,確證佛法只剩兩種方式,上述經文及經典中其它教導的核心皆與之相關: 何謂善巧

   何謂不善巧

   培養任何技能時,你都必須(1)注意你個人行爲的後果;(2)聽聞已掌握該技能者之言。同樣在佛法修證中,你必須(1)檢驗某個教導付諸實踐的結果;(2)把該結果與智者的意見相對照。

  佛法有兩個方面使它具有一門技能的特點。首先,法(Dhamma)這個詞的含義不僅指教導,而且指心理素質。因此上述段落亦可譯爲:

  “當你親自了解了,“這些素質非善巧;這些素質是該受責備的;這些素質受智者的批評;這些素質采納施行起來,趨向傷害與苦痛”──那時你應當遣除它們......當你親自了解了,“這些素質是善巧的;這些素質是無可責備的;這些素質受智者的贊揚;這些素質采納奉行起來,趨向安甯與幸福”──那時你應當進入、安住其中。”

  實際上,這更有可能爲正確的譯法,因爲緊接著本段之後的討論,與不同心理素質影響之下的行動後果有關: 一類是貪、嗔、癡的不善巧心態; 一類是離棄了貪、嗔、癡的善巧心態。這表明佛法修證根本上是一門調心的技能。

  佛法作爲一門技能,特點之二在于它的目標: 非是別的,正是苦的徹底止息。

  盡管佛法的第二個特點令這門技能富有吸引力,它的第一個特點卻令人難以斷定有誰已掌握該技能,具備了解說的資格與權威。我們究竟不能夠看穿他人的內心,了解其中有何等素質,修證的內在成果如何。我們至多在其行事爲人方面探得某些線索,僅此而已。因此,如果我們仰賴他人爲佛法作定論,將永久置身于不確定之地。爲了排除不確定,唯有親證佛法,看它是否給自己的內心帶來苦的終結。

  傳統經文指出,對法的不確定感僅在證得入流果──即四個覺悟層次中的初級層次──之後方能終止。盡管達到這個覺醒層次的人尚未完全沈浸于苦滅之境,他/她已親見的苦的止息程度,足令他對佛法修證之歸宿不再有疑。因此,經文指出的趨向入流的四個要素,無怪乎同時也是經文中推薦的四個法門,檢驗其本身是否真具權威性,是否是滅苦的真實指南。

  相應部SNV.5中列出這四 個要素爲:

  ·結交正直者[善知識,有德者]

  ·聽聞真法

  ·正確的專注[正思維]

  ·依法修證

  經文中有關上述各要素的段落,有助于說明如何將長養技能的兩個來源──請教智者與觀察自身行動的果報──適當地平衡與綜合,用于確證真法。並且由于聽聞真法在當前包括了閱讀真法,理解了四要素及相互關系,便有了閱讀經文的指南。特別是,這四要素表明,經文本身對于如何讀經及最有效地讀經所另需的善巧背景,已有闡述。

  隨著你探索四要素的铨解,會發現區區四條陳述,表面上簡單,其實不然,因爲每一個要素同時也包含著其它幾個要素。比如,與正直之士結交對佛法修證極有助益,不過一個人能識得正直者,需要他/她事先對佛法修證 已有一些經驗。因此,這一組要素形式上似爲簡單的線性推進,每個要素卻以複雜的方式相互關聯。這意味著佛法修證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具備對四要素作適當的平衡與綜合的敏感與明辨。

  

  親近正直者

  由于佛法主要由心理素質構成,任何對法的書面表述只是真法的一個蒼白影像。因此,爲了懂得佛法的全面維度,你必須尋找意、語、行之中體現法的人士,並以能 夠盡量吸收法的方式親近他們。因此解說本要素的段落在兩方面給出了忠告: 怎樣識別正直者,一旦找到他們,最好怎樣與他們親近。

  正直者的首要標志是知恩。

  “正直者知恩、感激他人的相助。這種知恩、這種知謝,是正直者的第二天性。完全在正直者的層次。”

  — 增支部AN II.31

  知恩是正直的必要標志,原因在于不承認他人的善德與正直的人,不會花氣力培養自身的正直。不過知恩本身不構成正直。正直的精髓在于叁種素質: 真實、無傷害、明辨。

  “有這樣的情形,跋羅陀瓦伽,有一位比丘依靠某個村鎮生活。後來有個家主或家主之子去看他,針對叁類心理素質──源于貪、嗔、癡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于貪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盡管他無知,會說“我知”,盡管他無見,會說“我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他藉著觀察,了解了:“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于貪的素質……他的身業、語業並無貪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

  — 中部MN 95

  如本段經文所述,了解某人的真僞要求你對他的行爲作細致入微的觀察,到達有自信推斷此人心理素質的地步。這個層次的自信,反過來要求你不僅有觀察力,而且有明辨力,願意付出時間,因爲正如另一段經文裏指出,靈性正直的外表是可以僞裝的。

  拘薩羅國王波斯匿去見世尊,到達後頂禮,坐于一邊。接著有七位卷發沙門、七位大雄沙門、七位裸身沙門、七位單布沙門、七位蓄著長指甲、長體毛的遊方者從離世尊不遠處走過......看見他們後,波斯匿王袒露一肩,右膝下跪,合掌于心前向沙門致敬,對他們叁次自報姓名:“尊者們,我是國王波斯匿·拘薩羅。尊者們,我是國王波斯匿·拘薩羅。尊者們,我是國王波斯匿·拘薩羅。”那些沙門離開後不久,他回到世尊身邊,到達時頂禮,坐于一邊。坐下後,他對世尊說:“世上的阿羅漢或趨阿羅漢道者當中,有這些人麼

  ”

  “陛下身爲在家人,享受感官之樂、生活于成群的妻兒之間、享用喀西布料與檀香、以花環香粉油膏爲飾、受用金銀: 了解這些人是否是阿羅漢或趨阿羅漢道者,對您來說是很難的。

  [1]“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並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了解。

  [2]“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

  [3]“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

  [3]“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並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了解。”

  “多麼驚人,世尊! 多麼驚奇! 善哉世尊之言!......世尊,這些人是我的暗探,是我的巡探,出視鄉間歸來。他們先行,我隨後。當他們擦去塵泥、沐浴敷香、重整須發、穿上白衣後,便會擁有、備有五條感官之欲了。”

  —Ud VI.2

  增支部ANIV.192擴充了這些觀點,說明識別正直者的能力需要你本人擁有強烈的正直感。實際上,中部MN110堅持說,如果你想識得他人的正直…

《當你親證之時──巴利經文的真實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呼吸禅定步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