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亲证之时......"
──巴利经文的真实性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ali Sutt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在斯里兰卡、缅甸与泰国盛行的上座部佛教视巴利经文为出自佛陀之口的真实而权威性记载。西方学者对真实性与权威性问题向有兴趣,十九世纪时初闻这番指称,始以史家手法加以检验。举凡可查的文献与考古残片似已遍查,史学上无懈可击的证实证伪未曾水落石出。发掘出来的,却是大量的次要证据及可能性──表明巴利经典可能是我们拥有的最接近佛陀教说的详细记载──确凿定论则付之阙如。考古学证据表明,巴利语可能非佛陀母语,这能够证明他与巴利母语者交谈时不曾用巴利语么
巴利圣典在语法上有不规则性,这说明该语言尚处未标准化的早期阶段,还是退化中的后期阶段
佛陀的生平时代处于这门语言发展过程的哪个阶段
所发现的其它早期佛教经典片段与巴利经典字句上略有出入,但基本教义无异。这种教义上的一致性,说明它们皆来自佛陀本人,还是有后人共谋,随信仰与习俗的变迁对教义作过一番重整与标准化
学者们在这些问题上历来急于加入某个阵营,不过他们的论证不可避免地使用了推论、猜想与可能性,因此整个过程便带有不确定性。
不少人把这种不确定性看成是上座部对经文真实性的指称证据不足的表现。然而,仅以此为理由排斥经文的教导,将令我们失去机会,验证其中最不同凡响的断言──人的努力,方向正确时,可以灭尽忧苦。或许我们应当质疑史学方法论,将其结论的不确定性,视为史学作为佛法认证工具的不足性。经文本身对于怎样确认佛法的真实性与权威性,自有一番指南。在一段著名的经文中,曾引佛陀如是之言:
“卡拉玛人,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 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法(dhammas)非善巧;这些法是该受责备的;这些法受智者的批评;这些法采纳施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遣除它们...... 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法是善巧的;这些法是无可责备的;这些法受智者的赞扬;这些法采纳奉行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增支部AN III.65
由于这段文字出自一部宗教经典,最引人瞩目的向来是其中排斥宗教导师、传闻、传统、经典的权威性以及坚持个人亲证的句子。这些突出的反教条主义之言──曾有人称之为佛陀特许自由探索的执照──往往使人们的注意力偏离该段文字中加诸于“亲自了解”的严格限定。在质疑报道的权威性时,它是对史学所依据的基本材料不以为然。在质疑推论与可能的权威性时,它是对这类手法的某些基本技巧不以为然。在质疑逻辑推理、类比与思考认同的权威性时,它是对自由思考的理性主义方法论不以为然。
因此,确证佛法只剩两种方式,上述经文及经典中其它教导的核心皆与之相关: 何谓善巧
何谓不善巧
培养任何技能时,你都必须(1)注意你个人行为的后果;(2)听闻已掌握该技能者之言。同样在佛法修证中,你必须(1)检验某个教导付诸实践的结果;(2)把该结果与智者的意见相对照。
佛法有两个方面使它具有一门技能的特点。首先,法(Dhamma)这个词的含义不仅指教导,而且指心理素质。因此上述段落亦可译为:
“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非善巧;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遣除它们......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实际上,这更有可能为正确的译法,因为紧接着本段之后的讨论,与不同心理素质影响之下的行动后果有关: 一类是贪、嗔、痴的不善巧心态; 一类是离弃了贪、嗔、痴的善巧心态。这表明佛法修证根本上是一门调心的技能。
佛法作为一门技能,特点之二在于它的目标: 非是别的,正是苦的彻底止息。
尽管佛法的第二个特点令这门技能富有吸引力,它的第一个特点却令人难以断定有谁已掌握该技能,具备了解说的资格与权威。我们究竟不能够看穿他人的内心,了解其中有何等素质,修证的内在成果如何。我们至多在其行事为人方面探得某些线索,仅此而已。因此,如果我们仰赖他人为佛法作定论,将永久置身于不确定之地。为了排除不确定,唯有亲证佛法,看它是否给自己的内心带来苦的终结。
传统经文指出,对法的不确定感仅在证得入流果──即四个觉悟层次中的初级层次──之后方能终止。尽管达到这个觉醒层次的人尚未完全沉浸于苦灭之境,他/她已亲见的苦的止息程度,足令他对佛法修证之归宿不再有疑。因此,经文指出的趋向入流的四个要素,无怪乎同时也是经文中推荐的四个法门,检验其本身是否真具权威性,是否是灭苦的真实指南。
相应部SNV.5中列出这四 个要素为:
·结交正直者[善知识,有德者]
·听闻真法
·正确的专注[正思维]
·依法修证
经文中有关上述各要素的段落,有助于说明如何将长养技能的两个来源──请教智者与观察自身行动的果报──适当地平衡与综合,用于确证真法。并且由于听闻真法在当前包括了阅读真法,理解了四要素及相互关系,便有了阅读经文的指南。特别是,这四要素表明,经文本身对于如何读经及最有效地读经所另需的善巧背景,已有阐述。
随着你探索四要素的铨解,会发现区区四条陈述,表面上简单,其实不然,因为每一个要素同时也包含着其它几个要素。比如,与正直之士结交对佛法修证极有助益,不过一个人能识得正直者,需要他/她事先对佛法修证 已有一些经验。因此,这一组要素形式上似为简单的线性推进,每个要素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关联。这意味着佛法修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备对四要素作适当的平衡与综合的敏感与明辨。
亲近正直者
由于佛法主要由心理素质构成,任何对法的书面表述只是真法的一个苍白影像。因此,为了懂得佛法的全面维度,你必须寻找意、语、行之中体现法的人士,并以能 够尽量吸收法的方式亲近他们。因此解说本要素的段落在两方面给出了忠告: 怎样识别正直者,一旦找到他们,最好怎样与他们亲近。
正直者的首要标志是知恩。
“正直者知恩、感激他人的相助。这种知恩、这种知谢,是正直者的第二天性。完全在正直者的层次。”
— 增支部AN II.31
知恩是正直的必要标志,原因在于不承认他人的善德与正直的人,不会花气力培养自身的正直。不过知恩本身不构成正直。正直的精髓在于三种素质: 真实、无伤害、明辨。
“有这样的情形,跋罗陀瓦伽,有一位比丘依靠某个村镇生活。后来有个家主或家主之子去看他,针对三类心理素质──源于贪、嗔、痴的素质──作观察: “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于贪的素质,当他的心为之左右时,尽管他无知,会说“我知”,尽管他无见,会说“我见”;或者他劝人行事,结果对那人造成长远的伤害与苦痛?”他藉着观察,了解了:“这位尊者并无这类源于贪的素质……他的身业、语业并无贪意。他传的法,深刻、不易见、不易实现、宁静、精细、不依赖猜测、微妙、由智者亲证。”
— 中部MN 95
如本段经文所述,了解某人的真伪要求你对他的行为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到达有自信推断此人心理素质的地步。这个层次的自信,反过来要求你不仅有观察力,而且有明辨力,愿意付出时间,因为正如另一段经文里指出,灵性正直的外表是可以伪装的。
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去见世尊,到达后顶礼,坐于一边。接着有七位卷发沙门、七位大雄沙门、七位裸身沙门、七位单布沙门、七位蓄着长指甲、长体毛的游方者从离世尊不远处走过......看见他们后,波斯匿王袒露一肩,右膝下跪,合掌于心前向沙门致敬,对他们三次自报姓名:“尊者们,我是国王波斯匿·拘萨罗。尊者们,我是国王波斯匿·拘萨罗。尊者们,我是国王波斯匿·拘萨罗。”那些沙门离开后不久,他回到世尊身边,到达时顶礼,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世尊说:“世上的阿罗汉或趋阿罗汉道者当中,有这些人么
”
“陛下身为在家人,享受感官之乐、生活于成群的妻儿之间、享用喀西布料与檀香、以花环香粉油膏为饰、受用金银: 了解这些人是否是阿罗汉或趋阿罗汉道者,对您来说是很难的。
[1]“藉着共同生活,一个人的戒德才为人所知,并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了解。
[2]“藉着交往,一个人的纯净才为人所知......
[3]“藉着逆境,一个人的忍耐才为人所知......
[3]“藉着讨论,一个人的明辨才为人所知,并且只有经长期而非短期、为专注而不疏忽者、为有明辨而不糊涂者所了解。”
“多么惊人,世尊! 多么惊奇! 善哉世尊之言!......世尊,这些人是我的暗探,是我的巡探,出视乡间归来。他们先行,我随后。当他们擦去尘泥、沐浴敷香、重整须发、穿上白衣后,便会拥有、备有五条感官之欲了。”
—Ud VI.2
增支部ANIV.192扩充了这些观点,说明识别正直者的能力需要你本人拥有强烈的正直感。实际上,中部MN110坚持说,如果你想识得他人的正直…
《当你亲证之时──巴利经文的真实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