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觀自在心之子,松贊幹布爲名號,
法王臺前恭敬禮。”
如是頌已,王心大悅。念此乃佛教大寶,遂極爲虔敬而供奉之。尤以此臣才能出衆,深受大王敬重。因之諸余大臣,心生嫉妒,乃廣爲揚言主對于臣下如是敬奉,理有未合。吞彌爲除彼等妒慢,故又作如是言:
“最大功臣我吞彌,跋涉險阻赴天竺,
身受寒熱諸艱苦,投彼婆羅智李敬,
虔誠恭敬竭忱侍,呈獻黃金財寶禮,
乃示難獲文字義。爲除疑難親指授,
善巧學習字韻母,梵文字母凡五十,
扶創藏文叁十字。心既獲得真通曉,
立能了解諸功德,現世歡喜後世樂,
邊鄙吐蕃邦境內,人中善巧茲初至,
我乃除暗大明燈。我主住世如日月,
同僚臣輩誰如我,雪邦吐蕃衆庶民,
感我吞彌恩豈小。”(原注:此吞彌之傲慢。)
如是言已,諸大臣等,彼此相視,妒念全消。
斯時,大臣號稱爲叁百人。(原注;內外中叁大臣名號均載于《大遺教史》中。(原注:所謂)最極有名大臣十六人,不可或無之大臣四人,被等乃服侍于王之身口意等及管理內外中一切事宜之人也。以此菩薩苗裔之人爲首共有大臣叁百人也雲。此中又分爲外臣六贊,內臣六桑和四謀臣等。內臣六桑者:楚季納欽·仁桑(298)(原注:昌諸人)(299)。向布·傑季昌桑(300)(原注:霍爾人)。覺若·日比格桑(301)(原注:覺若氏)。拉斯·肖布登桑(302)(原注:康人)。嘎伊聶敦·丕桑。(原注:甲瑪亞堆人)(303)。貝江·白季勒桑,(原注:亦稱爲貝季吉塔仁摩。如是等百位大臣,侍王左右,執掌內務者也。外臣六贊者:穹波布拉桑贊,(原注:北方繞地穹波人)。朗赤得拉赤贊,(原注:亞堆人)。木赤多吉朗贊,(原注:彭城(304)傑瓦人)。亭格绛曲巧贊,(原注:吉巴)(305)。塔巴魯伊白贊,(原注:瓊結人)(306)。絨波·楚季德贊,(原注:亞隆孫巴人)。如是等百位大臣,作諸外相也。
東自漢地及木雅獲致工藝及曆算等學,南自天竺翻譯佛教妙法,西自索布(307)及尼婆羅開啓食物財寶受用之寶庫,北自霍爾及玉格熱(308)等地取效法律及各種政務之施設。總之,征服四方,受用其財富,幾爲南贍半部之轉輪大王也。
又吞彌桑布劄(原注:吞隆(309)熱噶瓦人),噶爾·東贊域宋(310)(原注:堆隆讓巴人),止塞汝恭頓(311)(原注:止貢巴),聶·赤桑,(原注:娘舍瓦人)。和羊敦
(312)等地位相等之一百大臣,秉承王命,又製定十善法律如下:
使行善者得賞,作惡者受懲,在上者受法律之製約,在下者得因法律而受保障。設四部兵馬以爲禁衛。谷水蓄爲池沼,灘水導入溝渠。立度量衡器,開田疇阡陌。教民習書,馬飾文彩,創興禮儀。爭鬥者罰金,殺人者依其傷輕重抵罪,盜竊財物者罰贓物之八倍,並追還原物爲九。通奸者斷其四肢,流放外境。诳語者割舌。使民皈依叁寶,恭敬誠信不疑。孝順父母,報答慈仁。於有恩者及父叔長輩勿拂其意。以德報德,承順上流者和貴種族人之意志,勿加違拗。凡諸行事,宜以正人爲楷範。讀經書,學文字,明其義理。深信業報因果。對純不善品,應有所忌憚。助汝親友及鄰裏,不爲損惱。品性端正,心存忠直。酒食有節,知恥存禮。依期償還債務。勿用僞度量衡器。非受命或委托之事,不應幹預。有所籌謀,應有主見,勿聽婦之言。若值是非難決之事,宜憑地神護法爲證而爲發誓。諸如是等,均仿照〔佛教之〕十善法,在機雪雄熱(313)製定藏律二十條,王臣等均加蓋印信,則行頒布,使全藏區如日光普照焉。
如是頒行,王臣民樂。佛教光顯,邦政大張。
依教立法,庶民鹹遵。神爲人主,普天同泰。
民強馬速,福報齊天。心向佛教,未現兩安。
息免爭诤,鹹識父母。普學文字,宏揚佛教。
除祛惡友,護十善寶,尊爲頂寶,照耀福日。
皆爲化身,無徭賦役。上天空界,現八福辋,
下界大地,開八瓣蓮,中央山谷,具八吉祥。
花草樹木,遍歡喜園,一切羽禽,歌聲啼亮。
山河大地,六種震動,諸天神衆,雨妙曼花。
劄拉花園,吉祥歡喜(314),胡桃樹下,濃蔭之中,
最大法王,升登寶座,智勇機變,諸臣圍繞,
吐蕃庶民,環拱外周。虹霓爲幕,具諸色彩,
空張如蓋,旋罩王座。葡萄蔗糖,諸精美食,
具足百味,並諸珍肴,蒙王賜食,諸眷皆足。
最大法王,解悶娛樂,令戴面具,歌舞跳躍,
或飾犛牛,或獅或虎,鼓舞慢舞,依次獻技。
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铙钹,管弦諸樂。
焚阿伽陀,旃檀妙香,芬芳馥郁,香風缭繞。
張懸幡蓋,琉璃瓔珞,諸色绫幔,挂滿天空。
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
酣歌曼舞,盡情歡娛。歡慶安樂,法律頒行,
藏族人民,馳馬競賽,每株樹梢,各懸绫旗,
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契合十善,建立法律,
契合五欲,增益受用。此有雪邦,方域之內,
十善律法,光如日月,遍照雪嶺,吐蕃境上。”
大臣吞彌自天竺改製文字,贊普因之建立十善法律品第十章竟。
第十一章
自天竺及尼婆羅迎請法王本尊佛像(315)
複次,化身大王心自思維,我爲于此有雪邊地利益衆生,應當修造一本尊佛像。其質若用金銀等寶爲之,則未來際,衆生福薄,恐至劫末有毀壞之虞。用土石爲之,質又下劣。用木料爲之,易于碎裂。我茲修造本尊聖像,究以何質爲佳。思索不獲,啓請于聖者(316)之前。天方黎明。如來菩薩,聲聞聖衆,並天神天女等,如雲會集,來于對面空中。聖文殊菩薩及聖普賢菩薩二者,手執寶瓶,充滿甘露,爲王准項,並賜沐浴。請佛爲賜加持話菩薩等爲頌吉祥頌贊,諸天神天女,由雲隙中,顯露半身奏諸天伎樂,並雨妙花。頃刻之間,自王身中,放諸光明,使邊地雪域,悉爲光明所覆照,隨類示現變化之身。以各各身,利益有情,令此邊土,頓成寶洲。爾時天衆同聲對王而作是言:
“具菩提心化身王,普利黎庶汝人主,
若以誠敬迎本尊,作爲培積福德處。
在彼天竺之南邦,名僧伽羅海岸邊,
自成喀薩巴像後,大象所臥沙地下。
由彼蛇心旃檀木,自然生成觀世有,
甚爲希有寶在此,其像則爲王本尊。”
如是說已,諸相即隱。爾時王心思維,若迎本尊身像,似非凡人所能勝任。將遣一化身往迎之。于刹那頃,由王眉間白毫光,變化成一比丘,名阿羯熱摩地屍羅。頭上現有無量光如來像。變化既成,遂遣其往迎本尊佛像。
複次,此化身比丘,以神變力,來天竺南方至衛足城(317)。此處有王名優婆羅格撒,其先世信奉內道佛法,後世改信外道宗教。每日殺五山羊,祭祀大自在天神。王宮左方,有大梵塔,曾爲過去拘留孫佛(318)所開光,塔名蓮花輪。於是化身比丘即于此塔之塔瓶側旁空中,結跏跌坐,旋繞于塔。適王在樓中望見,驚爲希有,遂請比丘來于宮中,比丘不應。王再叁敦促,比丘遂言:“如我所言,君能聽納,即赴王宮,否則不往。”王雲:“凡比丘所示,定當如命。”遂迎入王宮,供養承侍。比丘謂王日:“王先世乃信奉佛教者,後始變爲外道,若依內道佛教之行,應當皈依叁寶。”王即允諾,如是遵行。比丘又雲“大王當修建造一百零八座佛宇,各佛宇中造蛇心旃檀及葛西夏(319)旃檀之佛身一百零八座。”王對日:“蛇心旃檀,在色究竟天上(320),我無力往取。葛西夏旃檀,在馬拉耶(321)之北方,爲有毒惡蛇所纏繞,我亦弗能往取。至若修造百零八座佛宇,力尚能及也。”比丘複言:“蛇心旃檀,我所論知,當往采取,君可派遣從人,執持器械,同往取之。”于是王臣施主客僧,上下人等,同往僧伽羅海岸,在石喀薩巴哩佛像後面,有衆多大象,臥于地上。時比丘言“此諸大象中有一面向東方,鼻紅,後頸心窩有黃膽珠者,蛇心旃檀即在其下”。王問:“大象之下,雲何能有旃檀?”比丘答雲:“當炎夏煩熱時,凡旃檀所在之處,便多涼爽,即旃檀樹葉,亦可解除熱苦。彼諸大象能識旃檀在于何處,當煩熱時,恒往就臥其上故也。”于是驅散群象,開掘其下沙土,果有一蛇心旃檀之莖幹。王又問曰:“人間本無蛇心旃檀,何此處獨有?”比丘答言:“昔拘留孫佛來此世間,有一聲聞羅漢,以神變力,往色究竟天處取得蛇心旃檀之果莢,莢中有果實四粒,以叁粒供養拘留孫佛,以一粒供養覺阿喀薩巴哩,置于佛像頂鬘之中,經風吹搖,落于佛像身後。此物落地,爲土掩蓋,當十五夜,諸空行母(322)以甘露傾灌,藉此滋潤,遂茁苗芽。當拘那含牟尼佛(323)來世間時,此樹開花。迦葉佛(324)來世間時,此樹結果,釋迦佛來世間時,即成巨樹。釋迦佛滅度時,此樹仆地,漸爲沙土所掩也。”乃由沙土下掘出此樹,截斷樹枝。此樹幹有四裂縫,由彼中放射無量光明,照顯一切世間。隨後複融合入于樹幹,乃出聲曰:“緩徐斷之。”遂將樹幹截爲四分,其中現一聖觀自在菩薩如意寶像,具有十面,叁文面七武面,能成息、增、懷、誅四種悉檀(325)。其上複有阿彌陀佛,根本十手具足印契手相,光明白毫,照射十方。將此旃檀斷爲百零八分,造百零八尊佛像,迎住于百零八座佛廟中。其後又往取葛西夏海檀時,隨合時機,示以席香等物,遂將葛西夏旃檀取得,其作法亦如上說。
複次,比丘又于蓮花寶塔瓶中,取得七世如來之舍利一升,重複封固。旋至海洲邊,見每茅草上坐有一佛,遂取茅草一束。複至泥蓮禅河岸,見每粒沙上,坐有一佛,遂取此沙一折。于是比丘乃將由蛇心前擅自然生成之觀世音菩薩,葛西夏斌檀木,菩提樹枝,泥蓮禅河之沙,吉祥茅草一束,八大阿蘭若(326)之土,諸如是等天…
《西藏王統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