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世界
《華嚴經》是佛教最優美的經典之一。"華嚴"的意思是"花飾、花環或花冠",或是"以鮮花裝飾佛"。難道佛不夠美麼?爲什麼我們要用花裝飾他呢?這部經中的佛不僅僅是人,他超勝于人。曆史上的佛--釋迦牟尼,誕生于2600年前的迦毗羅衛國。他結過婚,有一個孩子,爲了修行離開了家庭。他開悟後成爲一個著名的導師,幫助過很多人,八十歲的時候,逝于拘屍那(kushinagara)。一天,他的一個名叫阿那律(Aniruddha)的弟子正在舍衛城(shravasti)的街道上行走,這時他被一群外道攔住了,這些人問他:"佛死以後,是繼續存在還是不再存在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人做過這樣的努力,試圖理解真正的佛。阿那律告訴他們不知道。後來,當他回到 陀園,向佛陀彙報剛才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佛陀告訴他:"理解佛是困難的。當你以色、受、想來考察佛的時候,你能通過這些事物把握住佛嗎?"
阿那律回答說"不能,世尊。"接著佛陀問"你能離開色、想、識而找到佛嗎?""不能,世尊。"他回答道。佛陀說:"我就在你面前你尚且不能明白我,你又怎麼指望我去世以後能把握住我呢?"佛陀把他自己叫做"如來"(Tathagata),"來自真如"、"回歸真如",或曰"不來不去的人",因爲真如不能用"來"、"去"來限定。
當跋迦利(Vakkali)比丘在一個陶工家裏臨終之際,佛陀去看望他,他到的時候,跋迦利試圖坐起來,可是佛陀說:"不,跋迦利,請像原先那樣躺著。"接著,佛陀問他感覺怎麼樣,痛不痛,跋迦利說:"很痛,世尊。"佛陀問他是否有什麼事情覺得遺憾的,跋迦利說:"世尊,我只遺憾我沒能多去看看您。"佛陀說:"跋迦利,如果你修習佛法,你就是永遠同我在一起。這個身體不是我。"佛經裏有很多這類故事。佛陀並不只是這個色身。他是活著的法,當你修學成佛之道時,你會發生變化,並將永遠同佛在一起。
滅度前,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們說:"朋友們,這只是我的色身,只要你們繼續修行,我的法身將與你們同在。皈依法吧,以自己爲州嶼。佛就在那裏。"他的話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去體會活生生的法身(Dharmakaya),你將不會再抱怨你生在佛陀之後兩千五百多年、沒有機會親近他、跟他學習了。佛的法身永遠存在,永遠是活著的。哪裏有慈悲和智慧,佛就在哪裏,我們就可以看見和體會他。作爲活著的法,佛有時被稱爲毗盧遮那(Vairochana)。他是由光明、鮮花、快樂和甯靜構成的,我們可以同他散步、與他坐在一起,並且握他的手。當我們進入華藏世界的時候,我們所遇到的佛就是毗盧遮那。
華藏世界光明熾盛,佛菩薩們都是光身,讓你自己沈浸于佛菩薩的這種覺悟之光裏吧。在那裏,每一個覺悟了的生命的毛孔都流瀉出光明,閃耀在四面八方。在華藏世界時,你變成了光,而且你自己也開始發光。允許你自己被光所改變吧,覺照是光。當你獨自一個人練習行禅的時候,深深地享受著每一步,此時你就會散發出覺照、快樂和安甯之光。每次我看到你們這樣行走時,我就會被你們所散發出的某種光所攝服,突然間回到當下。然後我也開始慢慢地走起來,深深地享受著每一步。以同樣的方式,你可以聽任自己沈浸在遍布華藏世界一切處的光明之中,這樣做時,你也將成爲一個發著光的菩薩。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華藏世界並沈浸于其中吧,以後,我們也將爲後來人開啓這道門。
進入華藏世界,我們會面對無盡的空間,華藏世界廣闊無邊,有足夠的內在空間和外在空間給每個人,因爲那裏的生命由修行而積累起來的功德非常廣大,而且他們的時空永無窮盡,所以他們擁有很多自由。華藏世界裏的佛菩薩們歡迎我們,爲我們提供無限的空間,在那裏我們感到非常自由、非常舒適。
我們看見的第叁件東西是花,到處都是花。前、後、左、右、上、下,滿目都是花。實際上,在華藏世界裏,我們用來看東西的眼睛變成了花,用來聽東西的耳朵變成了花,用來講話的嘴唇變成了花,用來端茶的手也變成了花。那裏還有巨大的蓮花,大到足夠叁四個人坐在上面!這些蓮花中的每一朵都有一千多個瓣,當我們凝視其中的一片花瓣時,會看到這片花瓣中有另外一朵千瓣蓮花,而這朵蓮花並不比第一朵蓮花小。如此重重疊疊,層層無盡。這聽起來或者不可思議,但在華藏世界卻是真真切切的事情。在那裏,我們不能說一件東西比另一件東西大或小。大和小的概念不存在了,一和多的概念也不存在了。當我們看到第二朵蓮花的一千個花瓣,每一片花瓣同時也是一朵完整的千瓣蓮花時,我們即是看到了一中的多和多中的一,看到了互攝互入的奇迹。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別的什麼呢?我們看到了浩瀚之"海"。我們所得到的功德,我們所享受到的快樂以及我們所體驗到的安甯是如此廣大,以致于沒有別的辦法來形容它。在華藏世界裏,"海"這個字被多次使用--功德海、喜悅海、覺海、願海……。我們發誓要爲衆生帶來幸福--我們的誓願是如此宏大,以致于只有"海"才能容納得下;我們所體驗到的安甯和快樂是如此廣大而強烈,以致于我們只能使用"海"這樣的字眼兒來描述。華藏世界也充滿了珍寶---覺悟、智慧和幸福的珍寶。我們所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使我們快樂的珍寶。我們不必占有它們,因爲每一件珍寶都是爲了我們的快樂而存在的。這裏的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是珍寶,每一分鍾也是珍寶,而且每件珍寶裏都含有大量別種珍寶。我們不必囤積它們。一件珍寶就足夠了,因爲在那個世界裏,每一個"一"都包含著"一切"。《華嚴經》裏使用了"因陀羅寶網(Indra”sjeweled net)"這個比喻,來形容一切事物互相作用、互相交錯所導致的千變萬化。這張網是由無數種閃爍的珠寶織成的,每一件珠寶都有無數個面。每一件珠寶都能映出網上所有其它的珠寶,而它的影像也映在所有其它的珠寶上。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件珠寶都包含了所有其它的珠寶。在這裏我們不必貪心,一顆小珠寶就足以使我們心滿意足了。
華藏世界裏有很多美麗的彩雲。在佛經中,雲代表雨,而雨象征著喜悅,沒有雨,什麼東西都不能生長。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談及法雨、五彩缤紛的法雨的原因。彩雨和彩雲保護著我們,爲我們帶來很多快樂和幸福。菩薩要經曆的十地之一是"法雲地",在這一地裏,菩薩用他(她)的法雨,爲很多人帶來幸福。
在華藏世界裏我們還發現了很多優美的獅子座。想象一下衆多優美、舒適的座椅,是適宜給獅子坐的,那種帶著威嚴、力量和自信緩步行走的雄美的生命,當我們進入華藏世界、看到菩薩這樣走路時,感到深受鼓舞。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想坐下來,都會發現有一個製作精美的獅子座已經爲我們准備好了。我們只要坐在那裏就行了,不必做其它任何事情。在華藏世界,我們的快樂、安甯和喜悅是無窮無盡的。
華藏世界裏還有華美的幡蓋,象征著我們安住于其中的覺照的溫暖和喜悅。當我們在覺照中與自己和諧相處時,我們就安住于溫暖和喜悅之中。在覺照的保護下,我們擁有了深刻的覺悟和真正的安甯。進入華藏世界使我們遇到了所有這些美妙的事物。
到了華藏世界以後,我們或許想向佛陀表示一下自己的敬意。讓我們進入《華嚴經》的第二十卷、找找釋迦牟尼佛吧!我們詢問他的下落時,有人告訴我們他在夜摩天宮, 于是我們問怎麼能到那兒。但是我們剛朝那個方向走了一兩步,另外的人又指點我們說佛陀已經在這裏了。我們不必去夜摩天宮了。真的,我們看見釋迦牟尼佛就坐在我們面前的菩提樹下。我們也許會想,優樓頻螺村(Uruvela village)是在地球上,位于印度,可是在這裏,在華藏世界,我們卻看見了菩提樹下的佛陀,以及優樓頻螺村的孩子們。
隨後又有人從夜摩天宮來,告訴我們佛陀在夜摩天宮。這是令人困惑的。一個人怎麼能同時在兩個地方?他怎麼能同時在菩提樹下,又在夜摩天宮?但是這卻是華藏世界裏發生的真實的事情。接著另外一個朋友又告訴我們說,佛陀在靈鹫山,現在正在宣講《法華經》,而不只是在2500年以前。佛陀怎麼能同時在叁個地方?但是不一會兒我們發現,佛陀同時遍一切處,像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華藏世界裏。因爲那裏有那麼多光明、那麼多喜悅,還有那麼多珠寶,釋迦牟尼同時遍一切處就成爲了可能。
實際上,不僅釋迦牟尼能夠上演這種奇迹,華藏世界裏的每個人都同樣能夠做到。我們也可以同時遍一切處。從宇宙的任何一點上,人們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存在,不管我們和他們處于什麼位置。我們根本不受時空限製。我們滲透在每一個地方,我們就在每一個地方。任何時候,如果有人以深深的觀照來體驗某件事物,他或她就將感受到我們的存在。這聽起來也許不可思議,但是在華藏世界裏,事情總是這樣的。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們觸摸一下花朵,我都能觸摸到太陽,然而自己卻不會被灼傷。當我觸摸這朵花的時候,不必飛向天空,我已觸摸到了一朵雲;當我觸摸這朵花的時候,我同時感受到了我的心、你的心以及那顆大行星地球的存在。這就是華藏世界。只要我們契悟了事物互即互入的本質,這種奇迹是可能的。如果你真正深入地來感觸一朵花的話,你將觸摸到整個宇宙。宇宙既不是"一"也不是"多"。當你觸摸"一"的時候,你觸到了"多",而當你觸摸"多"的時候,你觸摸到了"一"。你也可以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同時遍一切處。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或愛人現在正撫摸著你。再深入地觀照一下,你會看到無數個自己正融入一切處,與每個人和每件事物互攝互入。我在越南呆了不到二十五年,可是…
《培養愛心 華藏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