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開示(喜戒禅師)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開示

  喜戒禅師 著 香光莊嚴雜志編譯群 譯

  

  

   什麼是吉祥?看到想看的、聽到想聽的、嘗到想嘗的,就是吉祥嗎?

  佛陀提出38種修持能夠爲我們的生命帶來無上的吉祥,

  不靠祈願或等待,透過修持佛陀所教示的38種吉祥,就能得到最大的安穩與幸福。

  

  

   吉祥經( MaGgal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達林給孤獨園。當夜深時,一位天神降臨在世尊的前面,他的身體光明燦爛,遍照整個祇樹林。天神緩步前進,向世尊恭敬作禮並站立一旁,接著以偈頌向佛陀請問:「諸神與衆人,渴望得利益,思惟于吉祥,願示最吉祥。」

  「遠避愚癡者、親近智慧人、敬應尊敬者,此爲最吉祥。

  居住適宜地、過去積善業、置身于正道,此爲最吉祥。

  廣學長技藝、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此爲最吉祥。

  善能養父母、珍愛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此爲最吉祥。

  淨行行布施、幫助衆親眷、行爲無暇疵,此爲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謹慎勿飲酒、于法不放逸,此爲最吉祥。

  恭敬而謙卑、知足且知恩、適時聞正法,此爲最吉祥。

  忍耐而順從、參訪衆沙門、適時論信仰,此爲最吉祥。

  克己淨生活、覺知四聖谛、了悟于涅槃,此爲最吉祥。

  于心不傷悲、安穩無汙染、世事不動搖,此爲最吉祥。

  如是修諸行、所到無不勝、隨遇而安穩,此爲最吉祥。」

  

  什麼是吉祥

  今天要講的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經,說明什麼是「吉祥」的經典。這部經名的巴利語爲 MaGgala Sutta,如同《慈經》(Metta Sutta)一般,《吉祥經》也常在供養僧侶、出家戒壇、慶生等等祥瑞的典禮上被持誦。然而,這部經不單只是用來背誦而已。實際上,經上所說的吉祥應該被作爲一種修持。

  佛陀傳誦這部經典前的12年,一直存在著什麼是吉祥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在家人之間引起討論,他們彼此問著:「吉祥是什麼?」某個人提供了一個答案,另一個人又提供了其它的答案。一些人說看見想要看見的事物是吉祥:當看見對你而言是瑞相或吉兆的某些景象時,他們說那是吉祥。其它人則認爲聽到你想要聽的聲音,或聽到被說成是吉兆的聲音時就是吉祥。

  人們認爲有些聲音代表吉祥的預兆。人很迷信,而且這些迷信不容易破除,各地和各家都有它們的迷信,佛教國家也不例外。在緬甸,人們認爲貓頭鷹的聲音是吉兆。如果一只貓頭鷹光臨你的房子,並且製造些噪音,那麼你隔天就將得到某些東西,那是個吉祥物。因此,有些人說這就是吉祥。

  其它人說:聞到想要聞的;嘗到想要嘗的;碰觸想要碰觸的;就是吉祥。如此,好味道是吉祥;好品嘗是吉祥;有柔軟觸覺的事物是吉祥。當一個人給了答案,另外一人又有其它答案時,將會有爭議産生。如此,人們對于什麼是真正的吉祥無法達成一致的看法。這個問題持續被討論著,並且傳到神和天人之間。然而,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吉祥。他們彼此討論,互相問答,然而,還是沒有一個結論産生。

  每當天神們被問題一直困擾著時,他們便前往他們的國王—帝釋天王處,並將問題告訴他。帝釋天王說:「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個人可能知道吉祥是什麼,我將去請問他。」

  夜晚時分,他下到人間,喬裝成普通天人,走近佛陀並詢問什麼是吉祥。帝釋天王選擇晚上的中夜時分谒見佛陀,大約是現在說的午夜。午夜是天神接近佛陀,向佛陀請教問題,或聽佛陀說法的時間。

  在家人可以在下午去見佛陀,下午的時間是屬于在家人的。午後、傍晚和初夜時分則保留給比丘僧。僧侶在這段時間面見佛陀,並提出問題請教等。第二夜分或中夜是天神的時間,那時人們已熟睡,所以,佛陀的周圍就不會聚集太多的人。據說,實際上天神並不想到人間,他們無法忍受人類差勁的味道或惡臭。他們大約在離人類100由旬—也就是數百哩遠—即能聞到人類的惡臭。

  當時,佛陀正在揭達林給孤獨園。揭達林給孤獨園位于沙瓦提城的附近,是由大銀行家給孤獨長者所建造的來供養佛陀的道場。當佛陀附近沒有人環繞時,天神們才降臨人間。這位天神來到道場,緩步前進,向佛陀恭敬作禮並站立一旁。他並沒有坐下,只是站立著,我們不知道爲什麼他會如此。有些人說因爲講道結束時,天神會想趕快回去,所以不坐下。又有一說法是,天神身體的物質特性是非常微細,他們不坐著,他們不能著地,像柔軟的布料落在地面一樣,所以,他們沒有坐在地上,而是站著。

  他如此地站著,向世尊提出他的疑問:「諸神與衆人,渴望得利益,思惟于吉祥,願示最吉祥。」這麼多的人們和天神們都在思索什麼是吉祥,卻沒有一位可以提出一個被所有衆生認同的答案。因此,天神請求佛陀告訴他最高(上等)的吉祥。于是,佛陀告訴天神什麼是真正的吉祥。

  「吉祥」是巴利語MaGgala的翻譯。MaGgala 被定義爲斷除邪惡、斷掉不善法。凡是吉祥的(MaGgala),一定在本質上是健全的,也就是善的(Kusala)。

  遠避愚癡者、親近智慧人、敬應尊敬者,此爲最吉祥

  遠避愚癡者—這裏的愚癡者意指做壞事,說壞話,存惡念的人;或會引我們入歧途,做錯事,犯罪等的人。這些人在這裏被稱爲愚癡者,我們不要與他們爲伍作伴。如果遠離他們,你就不會做出邪惡與無益的行爲。這就是一種吉祥。

  親近智慧人—「智慧人」意指做好事,說好話,存善念的人;並且會給你忠告,是引領你在修行上成長,幫你學習得到功德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因此,親近智慧人也是一種吉祥。當和有智能的人接近時,你不會犯過失,不會學習到不健全的行爲,造作惡業(Kamma)。因此親近智慧人也是一種吉祥。

  敬應尊敬者—「敬」在此意指供養東西給他們,表示尊敬等。像佛、法、僧、父母、老師和年長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敬愛如此的人也是一種吉祥。因爲當禮敬佛、法、僧、父母、老師和年長者時,你將得到功德。功德能斷除過失,這就是吉祥。所以尊敬值得尊敬的對象是一種吉祥。

  居住適宜地、過去積善業、置身于正道,此爲最吉祥

  居住適宜地—居住在適宜的處所是吉祥。「適宜地」是指能使你學得功德的地方。在那裏你能行善、聞法和禅修,這樣的地方才稱爲適宜地。對于想修習佛陀教法的人,住在適宜地是很重要的。

  當緬甸人開始離開緬甸來到這裏(指美國)的時候,那些留下來的人告訴或責罵他們:「你正要去的是一個沒有佛、沒有法、沒有僧的地方,那是一個不適宜居住的地方。」所以,那時離開緬甸的人很灰心沮喪,抑郁不樂。但是,當他們來到美國後,發現這裏有佛、法、僧,甚至在緬甸的僧侶來到之前,這兒就已有斯裏蘭卡、泰國和其它國家的僧侶。因此,他們能向留在緬甸的人說,這裏也是一個適宜居住的國家。住在這裏,他們同樣也能修得到功德,並且禅修等。因此,住在適宜地是一種吉祥。

  過去積善業—過去所積的善業,也是一種吉祥。你現在無法修持這個吉祥,但是你正在享受這吉祥的果實。一個在過去積下善業的人,來生將出生在適宜地。因此,過去曾積下善業,也是一種吉祥。當一個人在過去已積下善業,由此過去善業的果,他今世降生在適宜地中,他遇見有智慧的人,而且能修得功德。

  置身于正道—意謂合宜的行爲舉止,端正的行爲表現,不要有錯誤的行爲,這也是吉祥。一個人應該藉由行爲、語言和心念,設定自己朝向正確的方向。

  廣學長技藝、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此爲最吉祥

  廣學長技藝—學習或增廣知識在佛教中是被贊許的,任何類型的知識都適合學習。廣學,是說你應該學習一部經典中的每件事物,無論它是高深、普通或淺顯的。你應該知道每件事物,但卻不應使用你所知的全部,應該只用合適恰當的知識。擁有學問或知識是一件好事情,它真是一種吉祥。當你有了淵博的知識,它甚至能幫助你處理世間的事,你將變得成功富足等等。同時它也能幫助你了解法並進而修持它。「長技藝」也是一種吉祥。當你熟練技藝時,你能製做各式物品,以此維生。所以熟練技藝也是一種吉祥。

  嚴持諸禁戒—意指一個人一定要行爲正確而端正,一定要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一個人必須要持戒謹嚴,要遵循在家人的行爲規範;如果是僧侶,他應該遵循僧團的律法。

  言談悅人心—和顔悅色地談話也是一種吉祥。有很多人講話並不和顔悅色,甚至使用刺耳或辱罵的字眼。當一個人使用刺耳或辱罵的字眼時,那人將造口業;相反地,一個談吐和顔悅色的人,說話總是伴隨著善(健全)的想法、善的觀念。因此,言談悅人心也是一種吉祥。它本身就是一個善的行爲,而且帶給周遭的人們愛或慈悲。

  善能養父母、珍愛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此爲最吉祥

  善能養父母—奉養父母也是一種吉祥。父母親將孩子帶來這個世界,養育、培育他們而且給予他們好的教育,因此孩子有責任奉養他們的父母親。他們一定要幫忙父母做家務,供給食物,替他們添購衣服,給予庇護所,以及自己的關愛。也一定要注意他們其它的需要,例如:按摩他們的身體等等。這些事物應該由孩子們替父母親做。

  這些行爲仍然可以在佛教國家中看到。可惜的是,這類吉祥幾乎在這個國家失去了。當孩子長到18歲時,父母不想要孩子與他們居住。孩子們也不想和他們的父母同住,他們想要獨立。親子間的關系很冷淡,孩子們不會奉養他們年老的父母,許多父母被送到安養院和其它的地方。在我們的國家,送父母到安養院是一種恥辱。孩子們從未這麼做,孩子們將盡…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開示(喜戒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