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立竿見影的業,惟有出世間的業,出世間的善心一生起,立刻就有果報。但是對于世間的來說,它會隔著一段的時間,所以我們稱爲異熟Vipàka,就是造了業之後,它必須得具足種種的因緣才能成熟。就猶如我們種了種子,不可能讓它在一天、兩天或者一種下去立刻就能夠長出果實來,它必須得要經過一段的時間,去醞釀、去慢慢去成長,最後才有果實的産生。
接著我們再來講業的分類。業可以分爲一種業,就是佛陀所說的:
“我說思即是業”。
所以,一切的業都是思,是一種思。也就是說,一個沒有生命的,它不會造業。即使我們現在說,你去遙控一只機器人去殺人,但真正殺的是那個機器人,還是遙控的那個人?機器人發生的只是機器動作,因爲它們沒有心,所以它們不會造業的,它只是那個殺人者所遙控的一個工具而已。又比如說,有些會咒術的,他咒了屍體之後,讓屍體去殺人,其實還是這個咒師所殺的人,並不是那個屍體去殺人,屍體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所以,惟有有心的才能夠造業,沒有心的是不會造業的。
業還可以分爲兩種業。兩種業即善業和不善業(惡業)。善業即由善思所造的,惡業是由不善思所造的。爲什麼說只有兩種業呢?不是還有一種叫無記業嗎?因爲,心依本性可分爲四類,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其中果報心只是體驗由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它本身不會造業。同時,唯作心只是作,它並不會産生業的影響力。所以,這兩種心稱爲無記心——果報心和唯作心。而能夠造業的心是不善心和善心。善心、不善心裏面的思我們稱爲善業和不善業。
我們再來看叁種業。業可以依照所造業的管道——我們稱爲門,可以分爲叁種:一種是身業kàya-kamma;第二種是語業vac
-kamma或者vaca-kamma,和意業mano-kamma。
在這叁種業當中,身業是指思透過身表而完成的,這種稱爲身業。而語業,是指透過語表所表現出來的思,所以這個是語業。而意業,是在心路過程裏面所産生,在這裏是特指它還沒有呈現在身和語方面的業,稱爲意業。
在這叁種業當中,哪一種業是最重要的呢?意業!對!所以,在《法句經》的第一頌裏面就講到:
Manopubba
gamà dhammà,
manose
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
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由此苦隨他,如輪隨獸足。
就是說,當一個人要造業的時候、生起不善心的時候,他必須得先有意念的生成,他才會透過語言說出來,或者透過身體的行爲表現出來。而我們講到的身表和語表,其實還是屬于心生色法,是不是?由于有了這種心,它會帶來一種表達的方式。而如果是語表的話,它所造的業我們稱爲語業,而通過身表所造的業我們稱爲身業。當這些業造下了之後,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它根據同類相應的法則,造的是惡業,那將會帶來苦的果報,就好像車輪緊跟著牛的腳印一樣。
而第二首偈頌是:
Manopubba
gamà dhammà,
manose
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yàva anapàyin
.
這是《法句經》的第二首偈頌,它是說: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由此樂隨他,如影隨于形。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想要造作一種行爲或者說一句話的時候,如果他的內心的動機是好的,他的心念是清淨的,那麼這樣的話,他所說出來的話是好的,他的行爲也是善的。當他造了這些身、語、意方面的善業的時候,當因緣成熟的情況下,他將能夠獲得樂的果報、善的果報,就好像影子隨于形一樣,如影隨形一樣。
因此,佛陀的教法當中,身、語、意叁業是以意業爲重的,意業最爲第一的,它和耆那教裏面很注重行爲的發生才形成業有不同的地方。
我們再看業的分類,根據我們在之前所講到的,業可以分爲叁界的業。其中,生存地可以分爲四類:第一類生存地是惡趣地,第二類是欲善趣地,第叁類是色界地,第四類是無色界地。所有這些衆生之所以能夠投生到相應的地,和他所造的業有關。如果一個有情造了某一種的業,這種業將會根據同類相應的法則,使他投生到相應的地。
如果這些業是不善業(akusalakamma),當一個人造作了不善業,當這種不善業成熟了,將可以使他投生到哪一趣?惡趣地。惡趣地有多少地?有四地,即:地獄、畜生、鬼和阿蘇羅——墮惡趣的阿蘇羅。
第二是欲界的善業kàmàvacarakusalakamma。由于一個人造作了欲界的善業,當這種善業成熟的時候,將可以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善趣,即:人和天的善趣。
第叁是色界的善業,色界的善業就是r
pàvacarakusalakamma,即一個人成就了色界的禅那,色界的禅那心裏面的思所造下的是色界的善業。
第四是無色界的善業ar
pàvacarakusalakamma。如果一個人成就了無色界定,在他入無色界定的時候,所生起的思就是屬于無色界的善業。
當然如果是一位漏盡者,他所入的色界定和無色界定生起的只是唯作心,那個時候就不能稱爲善業。而對于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他們所造的業還是屬于善業。
我們先看不善業akusalakamma。不善業可以依身、語、意叁門分爲十種,即身的不善業,包括了殺生、不與取和欲邪行,這些是身的不善業。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殺害生命乃至虐待生命、虐待動物,他這是屬于透過身的行爲所表現出來的不善業。
而不與取呢?不與取就是我們所說的偷盜,沒有給你的你去占有,你去取它。包括一切的非法占有,非法擁有,擁有的對象是指他人的物品。他人的物品包括個人的,包括集體的,包括國家的,就包括共有的都算。
而欲邪行kàmesu micchàcàro,我們說欲邪行的kàmesu就是對于欲樂的,micchàcàro就是不正當的行爲,也就是不正當的性關系、性行爲。這一種行爲必須得透過身體去完成,所以,它也是屬于身的不善業。
語的不善業有四種:第一是虛妄語,虛妄語就是說虛假的話,不真實的話,騙人的話。只要你知道你所說的是不真實的,而你心存欺騙,你把它說出來,把它表達出來,這稱爲虛妄語。離間語就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這稱爲離間語。粗惡語是指使人難堪的話,罵人的話,又稱爲惡口,就是很難聽的話。還有雜穢語,雜穢語是指那些言不及義的,那些毫無意義的一些言談、一些語言,這稱爲雜穢語。在這兩種業當中,身不善業是透過身表而發生的,語不善業是透過語表而發生的。
還有第叁類的業是意不善業。意不善業包括了叁類:
第一是貪婪。這裏的貪婪是指貪心所,它産生了想要占有、想要獲得他人的財物。在這裏我們必須得知道,喜歡和貪婪還是有區別的。喜歡就是你看到一樣東西很喜歡,但是你還沒有心念去占有,這個還不構成貪婪。惟有你生起了你想要擁爲己有,你想要占有,你想要非法地獲得這種物品的時候,那才稱爲貪婪。一般我們說到的喜歡,例如說我們去外面,去一個風景區去旅遊,我們會很喜歡那裏的風景,這個時候可以稱爲貪婪嗎?不能夠稱爲貪婪,你只是欣賞那裏的環境而已嘛,是不是?或者你去看展覽,看一些畫展,你去欣賞那些工藝品、那些藝術品,這個稱爲貪婪嗎?這個只是稱爲喜歡。但是如果你想要非法占有,你生起的這種歹念,這樣的話就稱爲貪婪。或者本身你已經獲得了一定的錢財,你還想要繼續再獲得,你貪得無厭,這個時候也可以稱爲貪婪。
第二是嗔怒。嗔怒是指憤怒。在這裏,如果一個人只是在焦慮、只是在懊惱,這個時候他還不構成這裏所說的嗔怒。如果他生起的希望他人能夠倒黴、希望他人能夠遭到危難、希望他人能夠遭到危害,這個時候稱爲嗔怒。
而第叁種意的不善業是邪見。邪見包括有很多種,例如:有身見、對于修行上面的戒禁取見,對于我、靈魂、執著于有我、執著于靈魂這樣的有身見,或者認爲靈魂永恒這樣的常見。在這裏的邪見是特指否定因果法則的邪見,或者沒有因果法則、沒有叁世輪回的斷滅見。
所以,在這裏的邪見 micchàdi
hi,包括了叁類:
第一是無因見 ahetuka-di
hi。認爲一切的存在、一切的有情,他們的福報、他們的苦、他們的好和壞都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認爲是偶然的。他們不承認有前世,有前世造的業,這稱爲無因見。
第二種是無作用見 akiriya -di
hi。無作用見是認爲一個人所作的任何的行爲,無論是善的,無論是惡的,他造作只是純粹造作,並不會産生相應的果報。就猶如現在有很多人,他們沒有因果觀念,沒有道德觀念,他們造作了惡業,他們並不會感到慚愧、不會感到羞恥,因爲他們根本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業果法則的這種觀念。所以他們搶,他們做惡業,他們殺、搶,玩弄兩性關系等等,他們認爲這些不做白不做,這是一種邪見,這種邪見稱爲無作用見。或者他們也不去做好事,他們認爲“你去布施怎麼那麼蠢,我的錢拿去花,拿去享受,不是好了嗎?拿錢去供養,拿錢去做布施,這是一個很愚蠢的行爲”。所以,這種稱爲無作用見,這是一種很嚴重的邪見。
還有另外一種是虛無見natthika-di
hi。這種…
《阿毗達摩 第四十講 業、業的定律、業的分類(依成熟之地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