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講 業、業的定律、業的分類(依成熟之地分)▪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認爲人死了之後不會以任何的形式存在,人偶爾地來到這個世間上,人過完了這個生命就死了,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他們不承認叁世,不承認有過去世、未來世,也不承認有因果關系,這種稱爲虛無見。

  這叁類的邪見是很嚴重的邪見,所以在這裏是指意的不善業。一個人只要他認爲是這樣,那他已經造下了這種邪見的不善業了。

  這十種不善業稱爲十不善業道。

  相對于這十種不善業,是十種善業kusalakamma。也就是依身、語、意叁門分爲的十種,即:身的善業是指遠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離殺生就是不殺生,避免殺害生命,他放棄了刀杖,放棄了棍棒、石頭等等。他不僅僅不去殺生,而且他懷著想要給一切的衆生帶來快樂、帶來利益這樣的心,這稱爲離殺生。

  第二是離不與取,也就是說他只使用自己的物品,屬于自己的,而不去非法占有他人的物品或者財産。

  第叁是離欲邪行。離欲邪行對于在家人來說,只是維護好家庭的夫妻關系。對于女的不紅杏出牆,對于男的不去外面沾花惹草。就是對配偶、對自己的伴侶忠貞不二,這就是離欲邪行。

  對于語的善業,是由離四種,即:離虛妄語。離虛妄語就是不說騙人的謊話,不說虛假的話,言語真實、言而有信、言行一致。離離間語就是不去挑撥離間,對于朋友要忠誠,要妥善地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去搬弄是非。離粗惡語就是言語要柔軟、要柔和,不要說那些難聽的話,那些使人難堪的話,要說那些使人生起歡喜的話,而不要罵人或者冷嘲熱諷。第四是離雜穢語,所說的都是有意義的話,所說的都是真實的話,而不要說那些淫詞豔曲,或者那些言不及義的,那些挑逗性,或者那些純粹都是屬于忘失正念、增長放逸的話,如果他遠離這些、避免說這些話,就是稱爲離雜穢語。

  對于意的善業,是不貪婪,只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他少欲知足,不去非法地想要占有其它的東西。因爲一個人只要貪婪,或者爲貪婪所打敗,他必定過得不快活。而不嗔怒,不去生氣,不去生他人的氣,也不去生物品的氣,他甚至應當經常保持慈愛的心,還有擁有正見。這裏的正見是特指自業正見,就是凡是自己所造的業都是自己業的主人。或者他擁有業果智,對因果法則充滿信心,是指這裏講到的正見。

  這十種又稱爲十善業道。

  還有另外一種對善業的分類法則,就是當一個人想要造善業的時候,他有十種具體可以做的事情。這十種我們可以稱它爲Dasa pu¤¤a-kiriya-vatthu。第一是布施dàna,第二是持戒s

  la,第叁禅修bhàvanà,第四恭敬apacàyanà,第五服務veyyàvacca,第六回向功德pattidàna,第七隨喜功德pattànumodanà,第八聽聞佛法dhammasava

  a,第九弘揚佛法dhammadesanà,第十正直己見di

  hujukamma。這十種。

  也就是說,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透過身、語、意叁門可以造作善業的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恚和正見。

  但是,具體我們落實到行爲上,我們可以做這些。

  例如說布施。布施包括了財物的布施,包括了我們幫助別人,樂善好施,周濟貧困,或者去做一些社會的福利事業,去赈災,去扶助那些孤寡老人,或者那些失學的少年等等,這些都是屬于布施,特別是供僧,供僧的善業更大,這一類都是屬于布施。

  第二是持戒。對于布施來說,布施是容易做的,持戒是更難做的。持戒就是我們避免去放縱自己,放縱自己的身和語方面的不善行。例如:我們不殺生,不不與取,就是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和離一切的麻醉品,這些是屬于持戒。也就是讓我們的身和語正直,讓我們不去違犯一切有違道德、有違良心的行爲。

  第叁是禅修,禅修包括修止和修觀。在這裏的禅修,如果是對于欲界的善業的話,那麼特指還沒有證得禅那之前的禅修。例如:現在大家在散播慈愛,你還沒有證得禅那,那麼這個時候所生起的善業是屬于欲界的善業。例如:我們大家專注呼吸,你所修的這種善業是屬于欲界的善業。

  而在布施、持戒、禅修這叁種對于我們來說是最具體的做法。你無論去到任何一個上座部佛教的國家或地區,他們都很強調dàna、s

  la、bhàvanà,就是布施、持戒、禅修。

  布施,一個人布施可以爲他未來帶來福樂之因,種下福德的功德田。

  而持戒,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一個人只布施不持戒的話,那麼他可能不能夠投生爲人天善趣。例如:他由于造了惡業,他投生到動物,那麼就好像我們昨天晚上講到的那個小狗一樣。如果狗的話,又因爲它有布施,那天講到的,它可以成爲一只寵物狗。但是,由于它沒有持戒,所以它仍然會墮落到惡趣。如果一個人只持戒,不布施,那麼他可以投生爲人或者天的善趣。但是投生爲人,他可能很貧窮。投生爲天,他可能也是很低等的或者很沒有福報的天人。

  對禅修來說也是。如果屬于欲界的禅修,當這種禅修在我們還沒有證得禅那的時候,它是屬于欲界的善業。而如果當我們在禅修的那一刻去世的話,我們必然會投生到人、天的善趣。因爲,在布施、持戒、禅修當中,這是層層增上的,

  無論如何,持戒的善業比布施殊勝很多;而又無論如何,禅修的功德又比持戒大很多。爲什麼呢?因爲布施是在一般沒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無論佛陀出世沒有出世都可以行布施的。但是持戒,如果我們要持守佛陀製定的戒律,惟有在佛陀教法的時期。然而,如果我們要持一些世間戒或者外道的戒,那麼仍然在非佛陀,就沒有佛陀教法時期仍然有,但是我們現在指的是佛陀製定的戒,所以持戒的功德又比布施的功德更大。而對于禅修來說,由于持戒只是約束身體的行爲和語言,但是禅修主要是指調心,是培養心方面的,讓心平靜、讓心積累善業,所以禅修的功德又比持戒的功德更大。即使我們沒有證得禅那,但我們還是在積累善業。持戒只是消極地避免一些身體和語言方面的不善行,但是禅修是主動地去調伏心,讓心柔順,讓心平靜,讓心專注,讓心專一,讓心強有力。這是禅修。

  對下面的七種,恭敬,例如:對于在家人來說,即使是孝敬父母也是恭敬。在上座部傳統裏面,就很強調恭敬。有好幾種恭敬,例如:佛陀是值得恭敬的,獨覺佛是值得恭敬的,僧寶——就是僧人、聖弟子是值得恭敬的,一切的出家人是值得恭敬的。母親是值得恭敬的,父親是值得恭敬的,自己的老師是值得恭敬的,族中的尊長——就是自己家族裏面的長輩、尊長是值得恭敬的。那些教導法、教法的那些法師們也是值得恭敬的,這些都是值得恭敬的、感恩的人。

  第五是服務,服務就是我們出力。對于布施來說,注重的是財物方面的,但是對于服務來說就是我們親力而爲的。就猶如有些人他們只是出錢,他們從來都不動手,這種只是布施。但是有些人既出財物他也出力,或者有些人即使他們沒有出財,但是他只是出力,例如:掃地、清潔衛生、幫助做一些清潔公共衛生、搬擡東西、做一些義務的勞動,這都是屬于服務。無論服務的對象是寺院、是僧團或者是社會大衆,或者是一些赈災,或者做一些社會福利的事情,乃至照顧一些孤寡老人等,這些都是屬于服務。

  第六是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們所做的善業、善行、功德,回向給一切的衆生。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我們在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我們做善事,每一天我們都記得回向。這種回向就等于我們隨手可得的,只要我們知道就可以做。

  第七是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對他人的所得、對他人的成就或者他人所做的善業,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不妒忌。例如:當你知道別人布施,你感到很高興,說:“Sàdhu! Sàdhu! Sàdhu!”,這個是隨喜。當你知道別人持戒持得很清淨,他即使遇到了誘惑或者經受了考驗,他都能夠經受,這我們應該隨喜。當別人禅修得很好,我們也應該隨喜。而隨喜,它所隨喜的功德和對方所作的功德又有關。例如:他人做的布施,我們去隨喜他,由于他布施的功德比較小,所以我們隨喜的功德也比較小。如果別人持戒持得好,我們隨喜他,我們贊歎他,那麼我們得的功德會更大。如果別人擁有了禅那,擁有了禅定,我們去隨喜他,由于別人的禅定的業是很強的善業,我們隨喜他,那我們也能夠積累很強的善業。如果別人修到了觀智,我們也隨喜他,那麼我們隨喜的功德因爲對方的功德、因爲對象,我們的這種隨喜的功德也很強。而對于隨喜來說,如果我們真心的隨喜和我們只是口頭說“Sàdhu! Sàdhu!”,這樣又不同,所以和我們所造的心念也有關。

  隨喜的功德的大小和一個人毀謗的大小,它是相應的。例如:一個人批評、毀謗一個沒有德行的,他所得到的不善果——就是他的惡業是很小的。如果一個人持戒清淨,你去毀謗他,你造的業很重。如果一個人有了禅那,你又去毀謗他,那麼你造的業更重。如果一個人有了觀智,你去毀謗他、去批評他會更重。如果一個人證得了聖道、聖果,你再去批評他,那麼,如果你批評了一個聖者,你不去忏悔的話,那麼今生幾乎可以說你的修行不可能有成就,因爲這個是毀謗障,而且造了很強、很重的不善業、惡業。所以我們不應該因爲妒忌、因爲嗔恨、因爲傲慢而批評別人,我們應該多點隨喜,隨喜他人的成就、隨喜他人的功德。這一種隨喜功德也是我們隨手可得的,是不是?別人修得好,別人做得好,我們感到歡喜,我們把心念一轉,這種功德就賺來的。我們現在就是多點去成就他人、隨喜他人,以後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也會很多人來隨喜我們,也會有很多人來成就我們,何樂而不爲…

《阿毗達摩 第四十講 業、業的定律、業的分類(依成熟之地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