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昨天我們學習完了心的十四種作用,又講了五種定律,以及爲心路過程准備的與心路過程有關的六個六。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學習心路過程的部分,在講心路過程的部分之前,先討論一下所緣的呈現方式。所緣的呈現方式可以分爲六種:它們是極大所緣、大所緣、微細所緣、極微細所緣,這四種所緣的呈現方式是五門心路過程的所緣呈現方式;還有另外兩種是清晰所緣、不清晰所緣,這兩種所緣的呈現方式是意門心路過程的呈現方式。我們先簡單地說一說這些呈現方式。因爲有心,就必定會有心所對應的所緣。例如:稱爲眼識的或眼門心路過程的,就有它所看的所緣,眼門心路過程所看的所緣是顔色。極大所緣、大所緣、微細所緣、極微細所緣,這是相對于五門心路過程所看的顔色、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所嘗的味道以及所觸的觸所緣。這裏講到的大與微細,並不是指所緣的體積,而是指這些對象對心的撞擊力。如果撞擊力大,稱爲大所緣;如果撞擊力小,稱爲小所緣。
即使是體積很大的或者很粗的顔色呈現在眼門,但如果眼淨色很弱,例如:一個人的視力很弱或者所緣在眼淨色的高峰期已經過了才呈現,又或者光線很暗,這時這種顔色就不能夠給眼門心路過程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清楚的印象,這稱爲微細所緣或者極微細所緣。反過來,如果是一個體積很小的所緣,例如:一個很小的東西,但它正好是在眼淨色的高峰期撞擊根門,或者一個人的視力很好,又或者光線很強,那幺,哪怕是這個東西很細小,他都能夠看清楚;或者又與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關,例如:我們現在在很認真地修行,專注自己的業處,即使有時候外面有很大的風聲雨聲,我們都不會去留意它,是不是?雖然這些聲音不斷地撞擊到我們的耳朵,但如果我們不去留意它,它對我們的耳根、對我們的意門的撞擊也是很小的。
如果我們很用心地去聽,遠處一些蟲鳴的聲音,或者遠處一些人走過的聲音,乃至到很遠的地方汽車的聲音,我們都可以聽得到,爲什幺呢?因爲我們去作意它或者說我們的聽力、聽覺很好,這個時候它對我們的五門撞擊力也算是強的,因此這也是屬于大所緣。大所緣和微細所緣,並不是從所緣對我們的大小來分的,而是說它對我們的五門和意門的撞擊力來說的。這些所緣之所以稱爲大所緣或者稱爲微細所緣,主要還是與在心路過程裏面撞擊之後,心路過程生起了多少或者它引起了多少個心路過程心生、滅,與這個有關。我們接著學到心路過程的時候就會了解。
對于意門心路過程也是,當一個意門心路過程,例如:我們記一個東西,記得很清楚,或者當我們記一個東西的時候,印象很模糊。對于印象很清楚的,我們可以稱爲清晰所緣;如果是比較模糊的,這個可以稱爲不清晰所緣。也就是說,當一個所緣呈現在意門的時候,它是以很清晰的目標而被意門所識知,這個稱爲清晰所緣;如果它並不是很清晰,就不會有很明顯的呈現方式。對于意門來說,一般清晰的所緣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如果不清晰的所緣,一般彼所緣並不會生起。
那到底心路過程是怎幺樣發生的?我們接著來討論,在我們討論的時候,先來了解一下什幺叫心路過程?心路過程巴利語叫做v
thi,v
thi直接的意思就是路,但是我們稱爲心路過程,也就是心的呈現方式或者心運行的軌迹、軌道。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的世間、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很多的信息,我們會看、聽、嘗、嗅、觸、想,但是每天每時每刻都發生的這些心或者這些心理現象,到底它們是怎幺發生的?它們的運作方式是怎幺樣的呢?我們平時簡單的說到的看,具體它是怎幺運行的呢?
爲什幺說我們看了一件東西,有時候在回想起的時候還能清晰的記起呢?爲什幺會有所謂的記憶?或者現在當一個人在說到一樣東西或者在想到一樣東西之後,會很清楚地對它有個印象呢?爲什幺一樣東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能夠說:我們能看到、聽到呢?它們的運作方式又是怎幺樣的呢?其實這些和我們的生命、和這個世間、和我們的內心息息相關,但是我們是不是清楚它們是怎幺運作的呢?我們對這種本身屬于我們生命很重要的現象、認知行爲了解了多少呢?現在,我們就接著來學習一下心路過程,心路過程就是我們的心是如何運行來認知對象、認知所緣的。
講到心路過程,我們先講一講色法和心法的壽命。在“阿毗達摩”裏面,一個心生起就滅去,從生到滅這個過程,我們稱爲一個刹那,刹那是梵文ksana的翻譯,如果用巴利語叫做kha
a,這一個刹那我們又可以稱爲心識刹那,那心識刹那,一個刹那有多久呢?它的時間度有多長呢?我們很難用一種具體的時間段來衡量。如果要說一個心識刹那有多久,我們只能夠用這樣的比喻:例如:我們眨一下眼睛,或者說一彈指,乃至到一閃電,就這幺短暫的時間已經有數十億個心識刹那生滅過去了,所以心識刹那快不快?正是因爲心識刹那那幺快,所以佛陀才會這樣說,他說:“諸比庫,我不見有任何法比一法生滅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說,心的生滅是很快的,連佛陀的智慧範圍,都發現沒有任何一種現象的生滅會比心更快的,更無常的。即使心是那幺快的生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把它分爲叁個小刹那(生、住、滅叁個小刹那)。因爲即使一個心再快,還是會有生起的那一極短的瞬間,然後還有滅去那極短暫的瞬間。在一個心識刹那一生到立刻就滅去,這幺短的時間,我們仍然可以把它分爲在生的時候,那是一個小刹那;然後在滅的時候一個小刹那;而對于住,由于心識刹那它根本就沒有停住的,沒有一刻的停住,我們只不過可以用一個比喻:當我們把石頭往空中一丟,石頭到了最高一點就會掉下來,等它到了最高一點的時候,准備往下掉的那個時候,我們就把它比喻成心的住。也就是說,在生到它轉到滅那一個極短時間,也稱爲住時。所以生、住、滅,就是我們稱爲的發生、産生;然後存在;立刻壞滅;這個過程我們稱爲一個心識刹那。而一個心識刹那在發生的過程稱爲一個小刹那;存在的過程稱爲一個小刹那;而滅去的時候又稱爲一個小刹那。
心雖然是很快速地生滅,但是由于心有一個法則,它不斷地會生滅、生滅的,只要我們仍然還在生死當中或者還在輪回當中,那幺心就一直都會生滅、生滅的。對于我們人來說、普通的人來說,我們不能夠以任何方式去終止心的生滅。如果說要讓心流完全的終止,只有叁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心流終止。第一種就是修外道定,外道定有一種稱爲無想定的,這一種外道他們通常是先培養了定力,一般都有色界第四禅那的定力。當他從定中出來之後,懷著極厭惡心的這種傾向去培養無想定,就把他的心流中斷。他們這些外道認爲說:“因爲我有心,才會有痛苦,因爲我有心,我才會有輪回。”于是他就傾向于把心念、心想終止,由于他的定力很強,令他的心想終止,這稱爲無想定。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叁果聖者和四果聖者,他們如果擁有了八定的話,他們有能力入滅盡定,這種定也能夠讓心流停止。最後一種是般涅槃,也就是當一個漏盡的聖者,包括佛陀、包括獨覺佛以及聖弟子,當他五蘊離散後,由于煩惱已經斷盡,業已經不會再運作了,這個果報身到了最盡,已經完全離散了,離散之後他就進入了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我們不能夠說它是完全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就會陷入斷滅見,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涅槃是有,說有的話我們又會陷入了常見,最好我們不要去討論涅槃,涅槃是拿來體證的。那個時候,我們不能說涅槃是一種心,如果是心的話,它必定還是生滅的。因爲它超越了一切言說,我們不能說它是心,或者它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假如是這樣的話,那幺當年佛陀還在世的時候,他會直截了當的說:涅槃是一種心。但是即使連很多的弟子問佛陀說:“如來死後是存在嗎?是不存在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嗎?”佛陀都給予無記(不回答),因爲這個超越了一切思維、度量、推理。
只要我們還在正常的情況下,心流都是不斷不斷地生滅的,這個稱爲心相續流。心相續流就好象河流一樣,不斷地流下去。有些愚癡的人,他們認爲生命很痛苦,于是他們就通過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他們認爲通過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那幺生命就終止了,心也就會停止了,其實不是這幺樣,而往往自殺的人都會墮落到惡趣,墮落到苦道,因爲一個人自殺時,他能夠生起善心嗎?所以如果認爲自殺能夠了結生命,那是由于有了斷滅的邪見所以才會令他去自殺。或者有的人說他完全昏迷過去,或者完全熟睡,那其實還是一種有分心的狀態,它並不是說心流終止,那個時候心流還是不斷地生滅。
只要有生命,心就不斷地生滅、生滅、生滅,就好象河流一樣,所以我們稱爲心相續流,或者稱爲名相續流。而對于我們這些執著于有五蘊、有生命的凡夫來說,名法和色法(身體現象和心理現象)一起存在的,這個稱爲名色相續流。
對于名法來說,生滅是很快的,也就是心是生滅很快的,而對于色法來說,色法的壽命會長一點。一個色法的壽命存在等于十七個心識刹那的壽命。
色法通常是以聚的方式存在,在經典裏面有時候稱爲色身r
pakàya,而名法是以名聚的方式出現,我們稱爲nàmakàya,有時候在經典裏面稱爲名身。身就是聚合(身體的身,色身、名身)。因爲色法都是會以一堆的方式呈現,名法也是以一堆的方式呈現。我們說色法的最小單位稱爲色聚,色聚的生命從生到滅,這一個過程心識刹那已經生滅了十七次,我們先弄清楚色法、名法(心),它們的壽命關系,也就是說色法的壽命更長,一個色法從生到死,它已經看到心識刹那已經生滅、生滅十七代了,看到它已經轉了十七世了。
對于在五門心路過程…
《阿毗達摩 第叁十四講 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