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P3

  ..續本文上一頁。尋就是把心投入,這是一種動態的動作。而伺也是一種類似動態的,它就是持續地保持、維持。這是最粗的兩種禅支。

  

然後第叁種禅支是喜。喜是指喜歡,對象是喜歡的似相。有五種喜:例如有小喜、刹那喜、繼起喜、踴躍喜和遍滿喜。對于在證得禅那的喜是屬于遍滿喜。它就猶如洪水灌滿了山洞一樣,那樣的喜。

  

第四個禅支是樂。樂(sukha),是指體驗似相的快樂感受。這種樂屬于受心所,並沒有獨立的一個心所稱爲樂,它屬于受心所。受心所由于它對所緣(對象)的不同感受可以分爲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

  

第五個禅支是一境性(ekaggatà),或者又稱爲心一境性(cittekaggatà)。它是心專注于似相。也就是說心保持在所緣,保持在似相的狀態,稱爲心一境性。這五種禅支分開來我們稱爲禅支,它們組合在一起就稱爲五禅支。在這五種禅支當中(其實它是五種心所),尋、伺、喜這叁種心所屬于雜心所。在初禅裏面擁有(尋),在第二禅裏面就沒有了尋,在第叁禅裏面沒有伺,在第四禅裏面沒有喜,在第五禅裏面樂受就變成了舍受,這是論教法裏面的五禅。

  

對于一境性來說,一切的定都是一境性。因爲在52個心所裏面有沒有一種心所稱爲定的?有沒有?有還是沒有?沒有。一境性屬于遍一切心的心所,也就是說在任何狀態下,只要有心,就會有一境性。但是,惟有在達到禅那的時候,一境性才完全地被加強,被培養起來,那個時候我們稱爲定。而平時它只是稱爲一境性而已。透過培育(一境性)這種心的力量,它可以成就一種定。如果再繼續地培養,它可以成就禅那。因爲定可以分爲近行定和安止定。在還沒有完全強有力的時候,它還是屬于近行定;當它完全強有力的時候就稱爲安止定,安止定又稱爲禅那。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定力,我們想要讓我們今生當中體驗禅那,體驗這種初禅的禅心,我們必須得透過加強一境性來達到。當然,我們在培養一境性的時候,這些所有的禅支也一起被培養起來。如果我們持續地還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屬于散亂的,心也是屬于散亂的,那麼一輩子都不可能體驗到這一種初禅的禅心,或者說任何的色界的善心。

  

講完了初禅之後,我們再來講第二禅,以論教法的第二禅,第二禅是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禅禅心。這種禅心可以透過舍去尋心所而達成。

  

論教法的第叁禅是喜、樂、一境性俱的第叁禅禅心。第四禅的是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禅心。第五禅是指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禅心。這五種色界的禅心是依論教法來分,在經教法裏面把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禅心稱爲初禅,而把論教法裏面的第二和第叁禅都稱爲第二禅,把論教法裏的第四禅稱爲第叁禅,把第五禅稱爲第四禅。爲什麼會有這種分法呢?其實佛陀在經典裏面也提到過了這裏講到的第二禅的分法。

  

例如佛陀在《中部》第128經,有一部經叫做upakilesa sutta《隨煩惱經》,在這部經裏面,佛陀描述他還是菩薩的時候,他修行碰到了很多麻煩、碰到了很多問題。因爲那個時候,Anuruddha(音譯:阿奴盧塔,舊譯阿那律)尊者當時修行的時候,也是碰到了問題、碰到了麻煩,于是我們的佛陀就跟Anuruddha尊者說:“我在還是菩薩的時候,還沒有覺悟的那個時候,在菩提樹下,經曆了一系列的過程。”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他在禅修當中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難,克服自己的障礙。

  

也就是他在修行的時候,見到了一些很殊勝的境界,然後他如何超越這些境界。然後又經曆了一系列的心態,他又如何的超越這些心態。這些他都稱爲upakkilesa(隨煩惱),也就是透過修行而産生的很微細的煩惱。佛陀講述他當時還是菩薩的時候,逐一逐一地去除了這些修行的障礙,去除這些包括境界方面的障礙和內心的障礙之後,佛陀就這樣說:“現在讓我以叁種定來修習。阿奴盧塔,我乃修習彼有尋有伺定,修習彼無尋唯伺定,修習無尋無伺定。”所以佛陀在這裏就提到了有一種叫做無尋唯伺定,也就是這裏講到的avitakkampi vicàraramattaü就是說這一種定,有一種定是屬于只有伺,但沒有尋的定。因此在這裏就特別提出了有一種是沒有尋,但是有伺和喜、樂、一境性的定。

  

在《相應部》的無爲相應裏面,也講到了透過叁種法可以證、可以達到無爲,即透過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和無尋無伺定。佛陀講到的有尋有伺定是指這裏的初禅,無尋唯伺定是指這裏的第二禅,無尋無伺定是指下面的這些禅。

  

因此在“阿毗達摩”裏面,爲了涵蓋一切有可能情況,把禅那分爲五種。因爲通常佛陀在講到禅那的時候,他會把這裏的第二禅省略掉,而實際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也會把這第二禅省略掉,我們直接教導禅修者,當他擁有了這種禅那之後,他就可以直接舍去尋和伺而達到喜、樂、一境性的第叁禅。

  

如何來證得這裏講到的第二禅呢?當一位禅修者透過專注一個特定的所緣(目標),而當他的目標形成了似相之後,他再把心投入到似相裏面去,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且他的心也達到了一定的質(就是質量的質)。當他的心強有力地、很穩固地專注在似相上的時候,那麼很可能禅那的心,初禅的心就能夠生起。

  

初禅的心在第一次生起的時候,往往禅修者並沒有很強的感覺,因爲當一個禅修者在證得安止定的時候,往往之前會經曆一個稱爲近行定的階段。惟有一位禅修者在之後修到了名業處的時候,他再去追查之前他曾經在什麼時候第一次證得初禅,或者第一次這種色界的禅心生起的時候,他才會明確知道在哪裏。但一般每個人的心透過專注在似相上,他因爲要經過近行定的階段,所以往往很多禅修者並沒有很明確地、好像突然一個轉變一樣生起這種心。惟有他在修名業處的時候去追查,他會發現到其實這兩種心,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還是有質量方面的差別。

  

當他成就了初禅之後,爲了確定,他還必須得依照經教法的方式去檢查,到底初禅的心是不是擁有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禅支,當他檢查到有這五種禅支之後,他可以爲了修第二禅而努力。我們在這裏就依論教法來講。

  

當一位禅修者證得了初禅之後,他想要證得第二禅,他可以先去思維一下初禅的低劣,思維由于初禅很接近敵對的五蓋,同時這種尋的禅支是很粗的,它不如第二禅那麼殊勝,于是他就決意去掉了尋禅支,然後再去把心投入到似相當中而成就惟有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禅禅心,第二禅。

  

在一個禅修者如果已經成功地證得了第二禅之後,他又應該再爲證得第叁禅而努力。在證得第叁禅的時候,他同樣應該先去省察,在這第二禅當中很接近敵對的初禅,而且在第二禅還有伺這種心,這種心所的攪動,所以使第二禅不是很殊勝,他還要爲證得…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