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叁禅努力,于是他再舍掉了伺禅支而證得了惟有喜、樂、一境性俱的第叁禅。
當他成就了第叁禅之後,他應當再爲了證得第四禅而努力。于是他又再省察,第叁禅由于接近敵對的第二禅,同時還會有喜這種禅支的攪動使他這種定不是很殊勝、不是很寂靜,不如第四禅那麼殊勝,那麼寂靜。于是他再把喜禅支也舍掉了,就證得了惟有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
當一位禅修者成就了第四禅之後,他應當再爲證得第五禅而努力,于是他再省察,第四禅由于很接近敵對的第叁禅,同時樂被禅修者體驗還是有一種動感,它不如惟有舍和一境性的第五禅那麼寂靜、那麼殊勝,于是他就再把樂受平靜下來,然後再證得惟有舍和一境性的第五禅。
如果一位有禅那體驗的禅修者,他很明顯會知道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禅支,尋是很粗的;伺還是很粗,但是它相比尋來說,它又再細一點;而喜比尋和伺來說,它又再細一點,但是比起樂來說喜又是很粗;而樂比起舍來說,樂還是屬于比較粗的,而舍是屬于很甯靜的,很平靜的。透過不斷地舍去粗的,而成就細的來提升他的心,使他一步一步地證得不同的禅那,一步一步地增上。透過這樣來成就五種色界的善心。
當一位禅修者成就了這五種善心之後,應該透過時時地修習、經常去做,他的這種禅那的心將會越來越穩固。如果一個已經培育了色界善心的禅修者,如果他願意的話,那麼他可以投生到梵天界,在沒有佛陀教法的時期,也有一些隱士,有一些苦行僧,他也透過專注特定的目標而證得了禅那。當一位隱士或者苦行僧證得了禅那之後,如果在他臨終的時候,這種培養禅那的心只要還未退失,那麼在他臨終的時候,這種所造的很強的善業將會使他投生到梵天界。能夠投生到梵天界,投生的心我們稱爲結生心。而在梵天人的整個生命期間,他的有分心是屬于一種果報心。這一種結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屬于果報心。
我們現在在這裏再講五種色界的果報心。這五種果報心和剛才講到的五種色界的善心是一一對應的。即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果報心,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禅果報心,喜樂一境性俱的第叁禅果報心,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果報心,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果報心。
如果一個禅修者培養到了初禅,或者說他發願來世要投生成爲初禅的梵天人,這個時候,當他死了,他將可以投生到初禅的梵天,他的梵天人的結生心和在那一生當中的有分心就是屬于這一種果報心。如果一個禅修者想要投生到第二禅、第叁禅或者第四禅也是這麼樣。而在這裏講到的第二禅的果報心和第叁禅的果報心,這兩種果報心在成熟的時候,它都能夠使他投生到我們講到的第二禅的梵天,也就是說第二禅的梵天人裏面有兩類的果報心:即第二禅的果報心和第叁禅的果報心。
第叁禅的梵天人的果報心是屬于這裏講到的第四禅的果報心。而在第四禅的梵天人當中,如果是凡夫的話,他只能投生到廣果天,如果是叁果聖者的話,他可以投生到五種淨居天,所有的廣果天的天人和五種淨居天的天人,他們的果報心都是屬于這裏講到的第五禅的果報心。換而言之,這五種果報心不是欲界的衆生能夠體驗到的,也不是無色界的衆生能夠體驗到的。這些心甚至不能夠生起在梵天人的心路過程,而只是出現在他們的離心路過程,即表現爲這些果報心只能夠執行使一個衆生投生到梵天的結生心的這種作用,以及在梵天人的離心路過程,如:死心,一般人不能夠經驗到這些心。
還有五種色界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唯作心,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唯作心,喜樂一境性俱的第叁禅唯作心,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唯作心,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唯作心。這五種唯作心也不是一切的凡夫和有學聖者可以體驗到的。這一類的心是佛陀和一切的阿拉漢聖者才能夠體驗到的。
佛陀也會入定,佛陀入定可以入叁種定:第一種定是這種世間定,例如:佛陀也會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一類的定稱爲世間定。還有佛陀也會入出世間定,出世間定就是佛陀會取涅槃爲目標而進入阿拉漢果定。那佛陀還能夠入另外一種定是什麼定? Nirodhasamàpatti(滅定),滅定又稱爲滅盡定。這一種定是沒有對象的,沒有所緣的。把心流完全地中斷,所以這稱爲滅定。佛陀和已經擁有八定的俱解脫的阿拉漢就能夠入滅定。
而當一位無學聖者,例如:佛陀,獨覺佛或者阿拉漢弟子們,他們在入世間定的時候,生起的這一類的心就是屬于唯作心。它不是善心,善心是凡夫和有學聖者能夠入的。而講到的凡夫和有學聖者也包括在欲界的人和天人,也包括在色界的梵天人。只要他們還沒有斷盡煩惱,他生起的是屬于色界的善心,當他們入定的時候。而如果是佛陀和阿拉漢聖者,如果是佛陀的話,佛陀只會出生在人間,他不會出生在天界。但是作爲阿拉漢聖者來說,他可以在天界出現,他也可以在梵天界出現,他們也可以進入色界的禅那,當他們進入色界的禅那的時候,生起的心就是屬于這一類的唯作心。
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是這樣來區別的。唯作心惟有阿拉漢聖者能夠體驗。如果是果報心惟有梵天人才能夠體驗。作爲我們人類來說能夠體驗的心惟有善心,即色界的善心。如果一個人有能力證得禅那的話,那麼他體驗的都是屬于善心。
下面再講四種無色界的心。無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一樣,它是指經常活動于無色界的心,或者說屬于無色界的心。這四種無色界的善心是空無邊處善心、識無邊處善心、無所有處善心、非想非非想處善心。這四種無色界善心也必須得透過培養才能夠證得。如果一個人沒有培養他是不能夠證得的。而且這四種無色界善心還必須得透過先成就了色界的善心,才能夠培養無色界的善心。
應當如何培養空無邊處善心呢?想要成就空無邊處善心的禅修者應該用九種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和光明遍,這九種遍當中取其中的一種遍,依次地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第五禅,然後當他從我們講到的論教法的第五禅出定之後,他再把他專注的這種遍相去掉,應當如何去掉呢?
他先省思由于色界的禅那取的是色法的概念爲目標,因爲它還必須得依靠于色法,所以是很粗的。同時因爲有了色法,會有種種的過患。例如:我們因爲有了身體,會有各種各樣的病痛。這些病痛是由于我們有了這個身體才會發生的,而且因爲有了這個身體,所以會有戰爭、會有打架、會有刑罰、會被人砍手砍腳等等,所以色法是屬于很低劣的。于是他就抱著對無色的需求,然後他再把他所專注的遍相,例如:地遍的遍相。再把這地遍的遍相撤離掉,剩下的是無邊的虛空,然後他再把心專注于無邊的虛空,而成就空無邊處定。當他成就了空無邊處定,所生起的心就是屬于空無邊處的禅心。
當一位禅修者成就了空無邊處之後,如果他想再證得識無邊處,他再專注空無邊處定的定心,由于空無邊處的心是遍一切處,于是他再專注這個遍滿一切處的空無邊處心,去專注他的這種心而成就了識無邊處定。當他證得了識無邊處定之後,生起的就是這種識無邊處的善心。然後如果他想要再繼續成就無所有處定,他再去注意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而成就無所有處定。…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