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

  出世間心:心可以分爲兩類的心,即世間心和出世間心。世間巴利叫做loka,它可以依界而分爲叁界,我們說到的世間包括了叁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我們生活的這一個空間、這一界屬于欲界,最常活動于、生起于欲界的心稱爲欲界心。欲界心有五十四種,色界的心有十五種,無色界的心有十二種,加起來一共八十一種。這八十一種的心都稱爲世間心。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出世間心,爭取心的這一個內容今天晚上把它講完。出世間心巴利叫做lokuttaracittà。出世間由“世間”再加上“出”而構成。loka是世間的意思,它源自動、動搖,稱爲lokauttara的意思是上或者超越,如果是指方位的話,它是指北方。例如:我們在講到上人法的時候,就講到是超越常人的法叫做uttarimanussadhamma,就是超越常人的這些成就,如:神通、證果等。這裏講到的世間是特指輪回的世間samsara,或者又可以指五取蘊的世間pa

  cupàdànakkhandhà,也就是執著于身心的這一個世間。由于能夠超越、能夠脫離五蘊的世間或者生死輪回的這個過程,以及證悟涅槃,所以稱爲出世間。世間心的目標各種各樣,例如:眼識取顔色爲目標,耳識取聲音爲目標。其它的例如: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或者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等,它都是可以取各種各樣的目標。既可以取色法、取名法,也可以取概念等爲目標。但是出世間心和世間心卻不一樣,所有的出世間心都只有一個目標,即涅槃。證悟涅槃,其實就是指以出世間心來識知涅槃。再回到“阿毗達摩”最基本的那個關系,有心即有心的對象。對于世間心來說,世間心的對象多種多樣,但是對于出世間心來說,出世間心還是有對象,它的對象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可以成爲出世間心所緣取的所緣(對象),這種取涅槃爲目標的心,我們稱爲出世間心。

當一個禅修者在禅修,等他的巴拉密成熟的時候,將能夠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可以分爲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皆分爲兩個階段,即經曆了道心和果心。所以,四個層次每個層次有兩個階段,加起來一共有八個階段,所以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其中的道心maggacitta它的作用是能夠斷除或者減弱煩惱。在四個層次當中,第二個層次是減弱,而其它的叁個層次能夠斷除煩惱。道心屬于善心,但這種善心和我們講到的欲界善心、色界善心、無色界善心不同,這一種善心是屬于出世間善心。果心phalacitta是體驗由道心帶來的解脫,屬于果報心。因此,道心和果心還是屬于善心和果報心這一類。

  

作爲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可以分爲哪四個層次呢?我們接下來講。有四種道心,這四種道心分別能夠斷除不同層次的煩惱,即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第二是一來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第叁是不來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第四阿拉漢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這四種聖道心一旦生起之後,將個別地立刻就生起相應的果心,即四種聖果心lokuttara-citta,它是屬于Ariya-phalacittaü,即入流果心Sotàpatti-phalacitta,一來果心Sakadàgàmi-phalacitta,不來果心Anàgàmi-phalacitta,和阿拉漢果心Arahatta-phalacitta。所以,我們說到的四道四果,四種聖道和四種聖果分別是指這四類,一共有八種。

  

接著我們先來講第一種。第一種是入流。入流又可以稱爲至流,即到達的意思,爲巴利sotàpanna的直譯,sota是流、河流的意思。àpanna是指已經進入了、已經到達了。入流是指已經進入了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所以稱爲入流。在聖典裏面這麼樣解釋:“入流者,爲已進入聖道之流。”(的意思)

  

這裏講到的聖道之流,到底是哪些聖道呢?這裏講到的聖道即八支聖道。第一正見、第二正思維、第叁正語、第四正業、第五正命、第六正精進、第七正念、第八正定,這八種稱爲聖道。已經進入了聖道的流,所以稱爲入流。或者說就好像大河必定會流向大海,同樣的,如果一個禅修者已經進入了聖道之流,他也必定會流向般涅槃的大海,稱爲入流。

  

在八聖道流當中,雖然對于一些世間的凡夫也有可能會擁有八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世間那些有修行的或者說有善行的凡夫也擁有一樣、兩樣或者全部。但是,對于凡夫來說是不確定的。因爲一個凡夫即使他在今生的修行很好,只要他還沒有進入聖道之流,那他的下一生就不能夠完全地確保仍然還能夠保住。惟有已經證入了聖道之流,也就是已經證得了初果,那麼才可以保證他的未來是絕定不會再退轉的。只要還沒有證到聖道,那他還是屬于凡夫,只要是凡夫,未來是不確定的。特別是當一個凡夫在輪回,隨著不斷地輪回,他會隨著自己所造的業,或者升或者沈。一旦他投生到沒有佛陀、沒有佛法的世間,那麼他對于佛法的信仰,對于戒行,對于正見,就完全不確定了。在沒有佛法的時期,他即使有幸能夠成爲人,或者投生爲天人,他也可能只是一些外道或者是擁有邪見的人而已。那個時候不要說他想要信仰佛、法、僧叁寶,即使連聽到“佛陀”這個音聲都很難了。因此,一個禅修者惟有在證得了入流、證得了初果,那麼他的未來才可以說已經有了保險。在聖道位稱爲入流,在聖果位也可以稱爲入流。在聖道位巴利叫做sotàpattisota還是流,再加àpatti,àpatti是指進入或者到達,也稱爲入流。不過在聖典裏面經常會用一個比較長的詞來表達,就是“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tipannà”,直接譯爲“爲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者“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也就是說聖道位。一個禅修者在修觀的時候,當他的巴拉密成熟會生起一個心,這個心就正好處于他正在進入證悟入流果的這一個階段,所以也稱爲入流。不過,在巴利裏面我們就可以分出來,sot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二講 出世間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