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三禅努力,于是他再舍掉了伺禅支而证得了惟有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
当他成就了第三禅之后,他应当再为了证得第四禅而努力。于是他又再省察,第三禅由于接近敌对的第二禅,同时还会有喜这种禅支的搅动使他这种定不是很殊胜、不是很寂静,不如第四禅那么殊胜,那么寂静。于是他再把喜禅支也舍掉了,就证得了惟有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
当一位禅修者成就了第四禅之后,他应当再为证得第五禅而努力,于是他再省察,第四禅由于很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同时乐被禅修者体验还是有一种动感,它不如惟有舍和一境性的第五禅那么寂静、那么殊胜,于是他就再把乐受平静下来,然后再证得惟有舍和一境性的第五禅。
如果一位有禅那体验的禅修者,他很明显会知道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禅支,寻是很粗的;伺还是很粗,但是它相比寻来说,它又再细一点;而喜比寻和伺来说,它又再细一点,但是比起乐来说喜又是很粗;而乐比起舍来说,乐还是属于比较粗的,而舍是属于很宁静的,很平静的。透过不断地舍去粗的,而成就细的来提升他的心,使他一步一步地证得不同的禅那,一步一步地增上。透过这样来成就五种色界的善心。
当一位禅修者成就了这五种善心之后,应该透过时时地修习、经常去做,他的这种禅那的心将会越来越稳固。如果一个已经培育了色界善心的禅修者,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么他可以投生到梵天界,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也有一些隐士,有一些苦行僧,他也透过专注特定的目标而证得了禅那。当一位隐士或者苦行僧证得了禅那之后,如果在他临终的时候,这种培养禅那的心只要还未退失,那么在他临终的时候,这种所造的很强的善业将会使他投生到梵天界。能够投生到梵天界,投生的心我们称为结生心。而在梵天人的整个生命期间,他的有分心是属于一种果报心。这一种结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属于果报心。
我们现在在这里再讲五种色界的果报心。这五种果报心和刚才讲到的五种色界的善心是一一对应的。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果报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果报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果报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果报心,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果报心。
如果一个禅修者培养到了初禅,或者说他发愿来世要投生成为初禅的梵天人,这个时候,当他死了,他将可以投生到初禅的梵天,他的梵天人的结生心和在那一生当中的有分心就是属于这一种果报心。如果一个禅修者想要投生到第二禅、第三禅或者第四禅也是这么样。而在这里讲到的第二禅的果报心和第三禅的果报心,这两种果报心在成熟的时候,它都能够使他投生到我们讲到的第二禅的梵天,也就是说第二禅的梵天人里面有两类的果报心:即第二禅的果报心和第三禅的果报心。
第三禅的梵天人的果报心是属于这里讲到的第四禅的果报心。而在第四禅的梵天人当中,如果是凡夫的话,他只能投生到广果天,如果是三果圣者的话,他可以投生到五种净居天,所有的广果天的天人和五种净居天的天人,他们的果报心都是属于这里讲到的第五禅的果报心。换而言之,这五种果报心不是欲界的众生能够体验到的,也不是无色界的众生能够体验到的。这些心甚至不能够生起在梵天人的心路过程,而只是出现在他们的离心路过程,即表现为这些果报心只能够执行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梵天的结生心的这种作用,以及在梵天人的离心路过程,如:死心,一般人不能够经验到这些心。
还有五种色界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唯作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唯作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唯作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唯作心,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唯作心。这五种唯作心也不是一切的凡夫和有学圣者可以体验到的。这一类的心是佛陀和一切的阿拉汉圣者才能够体验到的。
佛陀也会入定,佛陀入定可以入三种定:第一种定是这种世间定,例如:佛陀也会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一类的定称为世间定。还有佛陀也会入出世间定,出世间定就是佛陀会取涅槃为目标而进入阿拉汉果定。那佛陀还能够入另外一种定是什么定? Nirodhasamàpatti(灭定),灭定又称为灭尽定。这一种定是没有对象的,没有所缘的。把心流完全地中断,所以这称为灭定。佛陀和已经拥有八定的俱解脱的阿拉汉就能够入灭定。
而当一位无学圣者,例如:佛陀,独觉佛或者阿拉汉弟子们,他们在入世间定的时候,生起的这一类的心就是属于唯作心。它不是善心,善心是凡夫和有学圣者能够入的。而讲到的凡夫和有学圣者也包括在欲界的人和天人,也包括在色界的梵天人。只要他们还没有断尽烦恼,他生起的是属于色界的善心,当他们入定的时候。而如果是佛陀和阿拉汉圣者,如果是佛陀的话,佛陀只会出生在人间,他不会出生在天界。但是作为阿拉汉圣者来说,他可以在天界出现,他也可以在梵天界出现,他们也可以进入色界的禅那,当他们进入色界的禅那的时候,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唯作心。
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是这样来区别的。唯作心惟有阿拉汉圣者能够体验。如果是果报心惟有梵天人才能够体验。作为我们人类来说能够体验的心惟有善心,即色界的善心。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的话,那么他体验的都是属于善心。
下面再讲四种无色界的心。无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一样,它是指经常活动于无色界的心,或者说属于无色界的心。这四种无色界的善心是空无边处善心、识无边处善心、无所有处善心、非想非非想处善心。这四种无色界善心也必须得透过培养才能够证得。如果一个人没有培养他是不能够证得的。而且这四种无色界善心还必须得透过先成就了色界的善心,才能够培养无色界的善心。
应当如何培养空无边处善心呢?想要成就空无边处善心的禅修者应该用九种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和光明遍,这九种遍当中取其中的一种遍,依次地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然后当他从我们讲到的论教法的第五禅出定之后,他再把他专注的这种遍相去掉,应当如何去掉呢?
他先省思由于色界的禅那取的是色法的概念为目标,因为它还必须得依靠于色法,所以是很粗的。同时因为有了色法,会有种种的过患。例如:我们因为有了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痛。这些病痛是由于我们有了这个身体才会发生的,而且因为有了这个身体,所以会有战争、会有打架、会有刑罚、会被人砍手砍脚等等,所以色法是属于很低劣的。于是他就抱着对无色的需求,然后他再把他所专注的遍相,例如:地遍的遍相。再把这地遍的遍相撤离掉,剩下的是无边的虚空,然后他再把心专注于无边的虚空,而成就空无边处定。当他成就了空无边处定,所生起的心就是属于空无边处的禅心。
当一位禅修者成就了空无边处之后,如果他想再证得识无边处,他再专注空无边处定的定心,由于空无边处的心是遍一切处,于是他再专注这个遍满一切处的空无边处心,去专注他的这种心而成就了识无边处定。当他证得了识无边处定之后,生起的就是这种识无边处的善心。然后如果他想要再继续成就无所有处定,他再去注意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一讲 广大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