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一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和慢心所▪P2

  ..續本文上一頁n>第二類是執取儀式,例如:祭祀、祈禱,經咒等等。就好像婆羅門教,婆羅門教非常注重祭祀。因爲在婆羅門教的叁大綱領裏面就講到了:第一婆羅門至上,第二吠陀天啓,第叁祭祀萬能。他們認爲任何的東西都可以透過祭祀來達成,來完成。所以作爲一個婆羅門,他們應該要讀誦吠陀。吠陀經典很多就是講到如何執行祭祀的,例如:梨俱吠陀rgveda(梵),它主要是講如何去邀請那些神來,例如:雷神、風神、電神等等;通過贊頌他們,然後再希望達成他們的願望。在吠陀經典裏面,夜柔吠陀Yajur-veda(梵)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梵)裏面也是,裏面講到很多經咒,例如:請一些神,請一些鬼來,通過這些來從事各種各樣的祭祀。他們認爲透過這些祭祀可以達到升天,可以達到解脫。

  

在古印度,作爲一個婆羅門,他們應當學的就是Veda——吠陀經典。而作爲一個婆羅門,在古印度他們所承擔的社會的角色就是祭司。當然也有學者,也有祭司,他們就是爲了國家、乃至平民百姓要組織各種各樣的儀式。他們爲人祈福,爲人消病,爲人消災;而且有那些小孩子出生,他們爲他們起名,有命名的祭祀,結婚有結婚的祭祀,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祭祀,死了之後的祭祀等等,他們都有很多。而且他們認爲這些東西是可以導向最終升天,但是佛陀很肯定地否定了祭祀,認爲祭祀並不是解脫之道。

  

還有另外一類的戒禁取見,就是修定解脫論。也就是有一類的外道認爲禅定即是最終的解脫,即是最上的涅槃。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部分的婆羅門和一部分的苦行僧,他們擁有很強的定力,他們在入定的時候體驗到非常微妙殊勝的快樂,然後他們認爲那個就是定境,那個就是最上的解脫。乃至現在,在印度有一些苦行僧都可以一座坐很長的時間。在印度教的六大正統的派別當中就有一個派別叫做瑜伽派,瑜伽派當時有一個瑜伽大師叫做巴坦加裏,他寫了一部《瑜伽經》。在這部《瑜伽經》裏面,他總結了一兩千年來的印度教和古代婆羅門教的修定的方法。例如:他講到在修定之前先要持戒、要淨身、要淨心、要自製,要節製飲食,在修定的時候如何調姿勢、調呼吸呀,如何入定,最後如何證得解脫。他們也認爲禅定就是解脫,禅定就是涅槃。

  

這一類錯誤的修行方法,無論是執著于苦行,執著于儀式,執著于修定,這類都稱爲戒禁取見。他們執著于苦行、執著于儀式等可以帶來解脫的這一類的方法,稱爲錯誤的修行方法。

  

到底邪見能夠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堅定地執取于斷滅見,例如認爲沒有叁世,沒有因果,撥無因果。當這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這種邪見,那他的下一生已經決定了必定是惡道,乃至地獄。猶如佛陀在經典裏說到的:“我說邪見者只有兩種趣的其中一種,即地獄和畜生。”

  

在這裏,我再講一個因爲邪見而偏離正道的一個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1995年年底,大概就是19951996年期間,當時緬甸帕奧禅林來了一個以色列的猶太人。其實在西方世界裏面,猶太人是很早接觸佛教的一個民族,例如:叁界智、向智尊者,他們都是屬于猶太人。這個猶太人去了帕奧禅林,他的巴拉密真的很好,在幾乎一個星期之內他就已經證得禅那,他的巴拉密真的非常好。然後他又很精進地修行,不久他就修完了名色法,進入了修緣起的階段。然後他就觀照他的過去世。當他觀照他的過去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的過去世既是很令人震憾的,又很令人歎息的。他觀照他的過去的前五世,那個時候他投生在印度,而且正好是佛陀在世的時候。在那一世當中他出家成爲了比庫,而且他的巴拉密也很好,在那一世他擁有了四種禅那,四種無色界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時他的觀智也修到了行舍智sa

  khàrupekkhà¤à

  a。在那一世當中,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證得果位。然而,由于他看到佛陀的種種功德和相貌莊嚴,他的心很傾向于想要在未來成佛,于是他發了個願,他希望成佛。他把他的想法去問了佛陀,然而佛陀沒有給他授記,只是說:“你可以自己決定。”我們可以看這位禅修者,這位比庫當時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具足了種種被授記的條件,例如:他投生爲人,投生爲男人,他是一個出家者,他相信因果,他擁有八定、五神通,他的觀智修到了行舍智,他也有很強的意願想要成佛。但也許佛陀看到後來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沒有給他授記。在那一世去世之後,由于他精通各種禅那,死了之後就投生到梵天界。當他投生到梵天之後,他就思維:“我要行菩薩道,我要成爲菩薩,我要利樂衆生。然而在天界這麼快樂的地方,是不容易成就菩薩道的,不容易圓滿巴拉密的。”于是他就透過決意死提前縮短他的生命,再投生到人間。當他投生到人間的時候,根據後來的時間推算,大概人間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了。那時候他投生在應該是斯裏蘭卡那邊,因爲從他看到的影像應該是屬于斯裏蘭卡那裏的影像。那個時候,僧團還很興盛,那個時候僧人的威儀也很好,而且在那個年代還有阿拉漢聖者存在。那一世他也很早就出家,然後透過背誦經典,結果他也通達了叁藏,他的學識非常好。然而有一次,他在道心和果心方面,就這個問題上,他和一位阿拉漢聖者發生了爭執,就是大家的意見不同。那位聖者是透過自己的經驗、實證認爲是這樣,但是這一位比庫認爲在經典裏是這樣記載的,所以他就否定,由于那個時候他還是凡夫,所以他很恨那個聖者,那個阿拉漢聖者,甚至他毀謗。但是幸好他這一種業沒有在那一生成熟。當這位比庫在臨終的時候,幸好他思維自己的持戒很精進,但是很不幸那個時候他又冒出堅持自己那種觀點的念頭,在他臨終時候生起,結果這一種錯誤的見解成爲他投生的障礙業,雖然持戒清淨是一種善業,但這種善業由于被他的這種邪見(錯誤的見解),對于佛法的錯誤的理解拖了後腿,他投生爲人。你知道投生到那裏去嗎?投生到中東。那一生由于他過去的戒德,就是他前一世的戒德,他投生到一個很富貴的家庭,很有錢。但後來他參加了征戰,他也被升爲將軍。從他在前一世臨終所看到的影像,看到他馳騁戰場,騎著駱駝,拿著彎刀,他想應該那個是屬于中東。他的頭包著那個布,所以他就推斷那個應該是屬于中東。當時他征戰,後來就在戰爭當中被炸死了。在戰死的時候,他臨終時看到的相就是流出來的血,那時他懷著嗔恨心,英勇呀,他要爲聖戰而犧牲,懷著那樣的心結果就墮入到地獄去。就在地獄裏經過了很漫長的時間,但是由于他過去的那些善業,使他很快又從地獄裏投生到人間。但即使這麼樣,我們從時間上推測應該又過了一千多年了。然後他今生投生在一個猶太的家庭,就是這一生。但是由于過去生的關系,所以他年輕的時候,接觸到一些東方的禅修的一些體系,他很有興趣,很年輕就一個人先跑到泰國那裏去參訪很多的阿姜、名師,也跟很多的阿姜們學習,但是他並不滿意。然後他又到了緬甸,他聽說緬甸的禅法很興盛,就到了緬甸。他對其它禅法也沒有滿意,最後他到了帕奧禅林,由于他過去生的巴拉密,所以他很快就擁有了禅那,然後有了定力之後再去觀照名色法,最後再觀照緣起,才了解到原來他的過去生是這麼樣的。他有很強的禅修的資糧,但是由于在修行當中他對佛法的知見擁有錯誤,所以變成他“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結果他就投生到一個外道的家庭。

  

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很謹慎,正如在十種造功德善業當中,其中最後一種叫做什麼?“正直己見。”就是要讓我們的知見,要讓我們對佛法的了解正確,我們要依照佛陀的說法。也就是我們要避開常見、斷見、我見、戒禁取見等等,我們應該對佛法僧叁寶,對因果要有信心。

  

這是種種的邪見,我們就講到這裏。

  

如果要完全地斷除邪見,惟有一個人證得了初果。爲什麼初果…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一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和慢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