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一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和慢心所▪P2

  ..续本文上一页n>第二类是执取仪式,例如:祭祀、祈祷,经咒等等。就好像婆罗门教,婆罗门教非常注重祭祀。因为在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里面就讲到了:第一婆罗门至上,第二吠陀天启,第三祭祀万能。他们认为任何的东西都可以透过祭祀来达成,来完成。所以作为一个婆罗门,他们应该要读诵吠陀。吠陀经典很多就是讲到如何执行祭祀的,例如:梨俱吠陀rgveda(梵),它主要是讲如何去邀请那些神来,例如:雷神、风神、电神等等;通过赞颂他们,然后再希望达成他们的愿望。在吠陀经典里面,夜柔吠陀Yajur-veda(梵)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梵)里面也是,里面讲到很多经咒,例如:请一些神,请一些鬼来,通过这些来从事各种各样的祭祀。他们认为透过这些祭祀可以达到升天,可以达到解脱。

  

在古印度,作为一个婆罗门,他们应当学的就是Veda——吠陀经典。而作为一个婆罗门,在古印度他们所承担的社会的角色就是祭司。当然也有学者,也有祭司,他们就是为了国家、乃至平民百姓要组织各种各样的仪式。他们为人祈福,为人消病,为人消灾;而且有那些小孩子出生,他们为他们起名,有命名的祭祀,结婚有结婚的祭祀,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祭祀,死了之后的祭祀等等,他们都有很多。而且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可以导向最终升天,但是佛陀很肯定地否定了祭祀,认为祭祀并不是解脱之道。

  

还有另外一类的戒禁取见,就是修定解脱论。也就是有一类的外道认为禅定即是最终的解脱,即是最上的涅槃。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婆罗门和一部分的苦行僧,他们拥有很强的定力,他们在入定的时候体验到非常微妙殊胜的快乐,然后他们认为那个就是定境,那个就是最上的解脱。乃至现在,在印度有一些苦行僧都可以一座坐很长的时间。在印度教的六大正统的派别当中就有一个派别叫做瑜伽派,瑜伽派当时有一个瑜伽大师叫做巴坦加里,他写了一部《瑜伽经》。在这部《瑜伽经》里面,他总结了一两千年来的印度教和古代婆罗门教的修定的方法。例如:他讲到在修定之前先要持戒、要净身、要净心、要自制,要节制饮食,在修定的时候如何调姿势、调呼吸呀,如何入定,最后如何证得解脱。他们也认为禅定就是解脱,禅定就是涅槃。

  

这一类错误的修行方法,无论是执着于苦行,执着于仪式,执着于修定,这类都称为戒禁取见。他们执着于苦行、执着于仪式等可以带来解脱的这一类的方法,称为错误的修行方法。

  

到底邪见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坚定地执取于断灭见,例如认为没有三世,没有因果,拨无因果。当这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这种邪见,那他的下一生已经决定了必定是恶道,乃至地狱。犹如佛陀在经典里说到的:“我说邪见者只有两种趣的其中一种,即地狱和畜生。”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因为邪见而偏离正道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95年年底,大概就是19951996年期间,当时缅甸帕奥禅林来了一个以色列的犹太人。其实在西方世界里面,犹太人是很早接触佛教的一个民族,例如:三界智、向智尊者,他们都是属于犹太人。这个犹太人去了帕奥禅林,他的巴拉密真的很好,在几乎一个星期之内他就已经证得禅那,他的巴拉密真的非常好。然后他又很精进地修行,不久他就修完了名色法,进入了修缘起的阶段。然后他就观照他的过去世。当他观照他的过去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的过去世既是很令人震憾的,又很令人叹息的。他观照他的过去的前五世,那个时候他投生在印度,而且正好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在那一世当中他出家成为了比库,而且他的巴拉密也很好,在那一世他拥有了四种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时他的观智也修到了行舍智sa

  khàrupekkhà¤à

  a。在那一世当中,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证得果位。然而,由于他看到佛陀的种种功德和相貌庄严,他的心很倾向于想要在未来成佛,于是他发了个愿,他希望成佛。他把他的想法去问了佛陀,然而佛陀没有给他授记,只是说:“你可以自己决定。”我们可以看这位禅修者,这位比库当时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具足了种种被授记的条件,例如:他投生为人,投生为男人,他是一个出家者,他相信因果,他拥有八定、五神通,他的观智修到了行舍智,他也有很强的意愿想要成佛。但也许佛陀看到后来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没有给他授记。在那一世去世之后,由于他精通各种禅那,死了之后就投生到梵天界。当他投生到梵天之后,他就思维:“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为菩萨,我要利乐众生。然而在天界这么快乐的地方,是不容易成就菩萨道的,不容易圆满巴拉密的。”于是他就透过决意死提前缩短他的生命,再投生到人间。当他投生到人间的时候,根据后来的时间推算,大概人间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了。那时候他投生在应该是斯里兰卡那边,因为从他看到的影像应该是属于斯里兰卡那里的影像。那个时候,僧团还很兴盛,那个时候僧人的威仪也很好,而且在那个年代还有阿拉汉圣者存在。那一世他也很早就出家,然后透过背诵经典,结果他也通达了三藏,他的学识非常好。然而有一次,他在道心和果心方面,就这个问题上,他和一位阿拉汉圣者发生了争执,就是大家的意见不同。那位圣者是透过自己的经验、实证认为是这样,但是这一位比库认为在经典里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他就否定,由于那个时候他还是凡夫,所以他很恨那个圣者,那个阿拉汉圣者,甚至他毁谤。但是幸好他这一种业没有在那一生成熟。当这位比库在临终的时候,幸好他思维自己的持戒很精进,但是很不幸那个时候他又冒出坚持自己那种观点的念头,在他临终时候生起,结果这一种错误的见解成为他投生的障碍业,虽然持戒清净是一种善业,但这种善业由于被他的这种邪见(错误的见解),对于佛法的错误的理解拖了后腿,他投生为人。你知道投生到那里去吗?投生到中东。那一生由于他过去的戒德,就是他前一世的戒德,他投生到一个很富贵的家庭,很有钱。但后来他参加了征战,他也被升为将军。从他在前一世临终所看到的影像,看到他驰骋战场,骑着骆驼,拿着弯刀,他想应该那个是属于中东。他的头包着那个布,所以他就推断那个应该是属于中东。当时他征战,后来就在战争当中被炸死了。在战死的时候,他临终时看到的相就是流出来的血,那时他怀着嗔恨心,英勇呀,他要为圣战而牺牲,怀着那样的心结果就堕入到地狱去。就在地狱里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但是由于他过去的那些善业,使他很快又从地狱里投生到人间。但即使这么样,我们从时间上推测应该又过了一千多年了。然后他今生投生在一个犹太的家庭,就是这一生。但是由于过去生的关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东方的禅修的一些体系,他很有兴趣,很年轻就一个人先跑到泰国那里去参访很多的阿姜、名师,也跟很多的阿姜们学习,但是他并不满意。然后他又到了缅甸,他听说缅甸的禅法很兴盛,就到了缅甸。他对其它禅法也没有满意,最后他到了帕奥禅林,由于他过去生的巴拉密,所以他很快就拥有了禅那,然后有了定力之后再去观照名色法,最后再观照缘起,才了解到原来他的过去生是这么样的。他有很强的禅修的资粮,但是由于在修行当中他对佛法的知见拥有错误,所以变成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他就投生到一个外道的家庭。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很谨慎,正如在十种造功德善业当中,其中最后一种叫做什么?“正直己见。”就是要让我们的知见,要让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正确,我们要依照佛陀的说法。也就是我们要避开常见、断见、我见、戒禁取见等等,我们应该对佛法僧三宝,对因果要有信心。

  

这是种种的邪见,我们就讲到这里。

  

如果要完全地断除邪见,惟有一个人证得了初果。为什么初果…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一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和慢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