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二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慢及傲慢。慢就是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他透过对比见到他人的短处、见到自己的长处,而生起的一种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或者想要自我表现的这种心。慢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可以分为卑慢、分为我慢、胜慢等等。卑慢其实就是等于自卑心,自卑其实也是属于一种慢。慢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通过对比然后认为别人比我强,我不如别人。这是一种慢,这是种卑慢;第二、就是我跟别人差不多,这也是一种慢,等慢;还有另外一种,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这是一种高慢。对于修行来说,还有另外一种是称为增上慢Adhimàna。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有了某一方面的体验,然后他就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的境界、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的成就,把还没有证得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得了,还没有见到的东西认为已经见到了,还没有了知的东西认为已经了知了,这种称为增上慢。

  

接着我们下面将讲另外一种不善心所:嗔。嗔的特相是厌恶、憎恨、愤怒、烦躁或者生气。我们一般很可能会认为,嗔就是生气或者愤怒。然而如果从嗔的巴利的意思来说,包括一切不同程度对所缘,对对象的抗拒、排斥,称为嗔。所以有时候,我们也称为pa

  igha,就是排斥的意思。这样就包括了不同程度的嗔,从程度很强烈的暴怒,盛怒、愤怒,仇恨、到很微细程度的担心,忧虑、紧张、忧愁、焦虑,这一类的心都属于嗔。我们辨别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们排斥所缘,心对对象(所缘)有排斥、有抗拒、有厌烦,有这种生起的称为嗔。

  

它的作用是烧毁依处或者如毒药般的扩散。嗔心一生起,无论我们有没有伤害到他人,首先受害的是自己。嗔心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心或者说杀伤力很强的心。一旦这种心生起,这种心是很低劣的心,同时由这种心产生的心生色法也是很低劣的,这种心生色法可以破坏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所依身。如果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分泌液,这种分泌液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在1995年有篇医学刊物报道,有些科学家曾经对生气的人进行检查,就是让他生气,生气了之后再去检查他的免疫力系统,发现到只要他生气,哪怕只是5分钟,他身体的免疫力可以足足下降达到六个小时那么久。

  

又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一个母亲生气,生气了之后再去喂小孩,那么小孩很容易得病。或者当一个人生完气之后,再去吐他的气到一个试管里面,这试管里面如果吹入的是一种有毒物质的话,它会变色,结果试管里面颜色的实验也真的是变色。所以只是从物理、从色法上来看,生气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都是很大的。

  

嗔心不仅仅会伤害到自己而且还会伤害到他人,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也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例如,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越做越烦躁,越烦躁就越难做成功,然后索性你就把那个东西毁掉了,有时候生气,或者在家里面,一生气你就砸东西、扔东西,扔的东西是谁的?还不是你自己的,你破坏的还是你自己的东西。

  

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凡是仇恨、凶杀、争斗、战争,所有的恐怖主义等等,这些其实几乎都是由于嗔恨而产生的。嗔恨是心对对象的粗暴的反应,它是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因素,所以我们说嗔几乎是百害无一利的。不管是强烈的生气、愤怒、暴怒、憎恨、仇恨,还是一般程度的紧张、忧愁、害怕或者很微细程度的忧虑、担心,这些都没有用。如果是暴怒、盛怒,那么这种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对我们的身体伤害性是很强的,如果一般的担心、忧愁,它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性照样是很大的。例如:有些人说,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就是由于过度的忧愁、过度的担心,会头发一夜之间就变白了,是不是?这些其实就是由于内心的那种焦虑、那种烦躁导致在我们色身上、在容颜上、外表上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经常爱生气、爱发怒,久而久之,我们可不可以从他的脸相里看出来呢?可不可以?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的话,即使他不生气坐在那里,我们都会感觉到他很凶、样子很凶或者满脸杀气,是不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多愁善感,这样的人,他的额头很容易爬满了皱纹,很容易变得衰老,是不是?而我们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经常散播慈爱,经常对人充满了宽恕、慈爱,即使他可能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样子长的很丑,但是到他的晚年或者到他的中年,他会不会感觉,给人感觉慈颜善脸?能不能够看得出来呢?是可以的。所以,这只是从表面上(表象上)反应出来,但是如果是从内心上,它的伤害是直接的。你一生气,直接就损害你的依处、你的身体。

  

嗔,它的现起就是毁坏身心或自、他的利益,它是心对所缘的粗暴反应。嗔和贪是相反的,贪也是心对所缘的一种关系、一种反应;嗔也是心对所缘(对象)的一种反应,但是它们的反应是相反、不同的。贪是心黏着于所缘,想要占有所缘,想要拥有所缘,这称为贪;而嗔是心想要排斥所缘、厌恶所缘,甚至想毁坏所缘、想要毁灭所缘,这是贪和嗔的不同。而且贪和嗔之间,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同。如果说贪像水,那么嗔像火。贪像水,泡的我们很舒服;但是,嗔像火,烧的我们身心很焦热。

  

如果我们把心比喻成树,那么贪就像藤一样,软绵绵地缠着。但是,嗔就像一把锯子或者像一把斧头,直接地去砍树。一旦,我们的内心染着了所缘,我们生起了贪,我们的心感觉到很舒服,而且想要拥有、想要占有。表现的受,要么是悦受,要么是舍受;但是,嗔给我们的感觉是内心很不舒服,内心很烦躁、很愤怒,它给我们的受——嗔伴随的受,它必定是忧受。忧受就是那种感受必定是不好的。如果是从巴利文来说就是domanassa,这里的忧并不是忧愁的忧,而是说那种感受本身是不好的受。

  

所以,贪根心有两种受,一种是悦受,就是感觉很舒服的。另外一种是舍受,就是感觉平平的;而嗔必定是忧受。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生起了忧受(他的受是忧受),那么伴随的心必定是属于嗔心。

  

当一个人的心生起排斥的时候,无论对任何的对象他都可以生起嗔心,都可以排斥。而且我们内心排斥的对象,可以很多、很普遍,好的、不好的,它的性质本身是好的,我们可以排斥,不好的我们也可以生气。但是从一般人的反应来说,通常遇到不好的所缘,我们的心容易产生抗拒、产生排斥。

  

例如:见到很丑陋的东西,见到你的仇人,那个时候,你的心很排斥,很抗拒。或者你不喜欢的人,你跟他在一起,甚至你一想到他,就感觉到很讨厌;

  

对于声音也是,例如:当你在禅修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噪音,或者听到别人在骂你,听到你不喜欢听的话、听到在批评你,这个时候,你的心很容易排斥,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属于嗔心;

  

或者嗅到臭的气味、很难闻的气味,这个时候你的心会生起排斥;

  

或者尝到很难吃的东西,例如:在家里面,如果你们的妻子、你们的夫人做的饭可能不熟,或者炒东西放的盐太多,你就生气,骂了她一顿;

  

又…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二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