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慢及傲慢。慢就是一個人他自以爲了不起。他透過對比見到他人的短處、見到自己的長處,而生起的一種自以爲是、自以爲了不起,或者想要自我表現的這種心。慢可以分爲很多種。例如:可以分爲卑慢、分爲我慢、勝慢等等。卑慢其實就是等于自卑心,自卑其實也是屬于一種慢。慢包括叁個層面:第一、通過對比然後認爲別人比我強,我不如別人。這是一種慢,這是種卑慢;第二、就是我跟別人差不多,這也是一種慢,等慢;還有另外一種,我比別人強,別人不如我,這是一種高慢。對于修行來說,還有另外一種是稱爲增上慢Adhimàna。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有了某一方面的體驗,然後他就過高地估量了自己的境界、過高地估量了自己的成就,把還沒有證得的東西認爲已經證得了,還沒有見到的東西認爲已經見到了,還沒有了知的東西認爲已經了知了,這種稱爲增上慢。
接著我們下面將講另外一種不善心所:嗔。嗔的特相是厭惡、憎恨、憤怒、煩躁或者生氣。我們一般很可能會認爲,嗔就是生氣或者憤怒。然而如果從嗔的巴利的意思來說,包括一切不同程度對所緣,對對象的抗拒、排斥,稱爲嗔。所以有時候,我們也稱爲pa igha,
它的作用是燒毀依處或者如毒藥般的擴散。嗔心一生起,無論我們有沒有傷害到他人,首先受害的是自己。嗔心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心或者說殺傷力很強的心。一旦這種心生起,這種心是很低劣的心,同時由這種心産生的心生色法也是很低劣的,這種心生色法可以破壞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所依身。如果用一般的話來說,就是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分泌液,這種分泌液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在1995年有篇醫學刊物報道,有些科學家曾經對生氣的人進行檢查,就是讓他生氣,生氣了之後再去檢查他的免疫力系統,發現到只要他生氣,哪怕只是5分鍾,他身體的免疫力可以足足下降達到六個小時那麼久。
又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就是讓一個母親生氣,生氣了之後再去喂小孩,那麼小孩很容易得病。或者當一個人生完氣之後,再去吐他的氣到一個試管裏面,這試管裏面如果吹入的是一種有毒物質的話,它會變色,結果試管裏面顔色的實驗也真的是變色。所以只是從物理、從色法上來看,生氣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的傷害都是很大的。
嗔心不僅僅會傷害到自己而且還會傷害到他人,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也會損害到他人的利益。例如,當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越做越煩躁,越煩躁就越難做成功,然後索性你就把那個東西毀掉了,有時候生氣,或者在家裏面,一生氣你就砸東西、扔東西,扔的東西是誰的?還不是你自己的,你破壞的還是你自己的東西。
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凡是仇恨、凶殺、爭鬥、戰爭,所有的恐怖主義等等,這些其實幾乎都是由于嗔恨而産生的。嗔恨是心對對象的粗暴的反應,它是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因素,所以我們說嗔幾乎是百害無一利的。不管是強烈的生氣、憤怒、暴怒、憎恨、仇恨,還是一般程度的緊張、憂愁、害怕或者很微細程度的憂慮、擔心,這些都沒有用。如果是暴怒、盛怒,那麼這種心所産生的心生色法對我們的身體傷害性是很強的,如果一般的擔心、憂愁,它對我們身體的傷害性照樣是很大的。例如:有些人說,一夜之間白了頭發,就是由于過度的憂愁、過度的擔心,會頭發一夜之間就變白了,是不是?這些其實就是由于內心的那種焦慮、那種煩躁導致在我們色身上、在容顔上、外表上的反應。
如果一個人經常愛生氣、愛發怒,久而久之,我們可不可以從他的臉相裏看出來呢?可不可以?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的話,即使他不生氣坐在那裏,我們都會感覺到他很凶、樣子很凶或者滿臉殺氣,是不是?如果一個人經常多愁善感,這樣的人,他的額頭很容易爬滿了皺紋,很容易變得衰老,是不是?而我們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經常散播慈愛,經常對人充滿了寬恕、慈愛,即使他可能小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樣子長的很醜,但是到他的晚年或者到他的中年,他會不會感覺,給人感覺慈顔善臉?能不能夠看得出來呢?是可以的。所以,這只是從表面上(表象上)反應出來,但是如果是從內心上,它的傷害是直接的。你一生氣,直接就損害你的依處、你的身體。
嗔,它的現起就是毀壞身心或自、他的利益,它是心對所緣的粗暴反應。嗔和貪是相反的,貪也是心對所緣的一種關系、一種反應;嗔也是心對所緣(對象)的一種反應,但是它們的反應是相反、不同的。貪是心黏著于所緣,想要占有所緣,想要擁有所緣,這稱爲貪;而嗔是心想要排斥所緣、厭惡所緣,甚至想毀壞所緣、想要毀滅所緣,這是貪和嗔的不同。而且貪和嗔之間,給我們的感受也不同。如果說貪像水,那麼嗔像火。貪像水,泡的我們很舒服;但是,嗔像火,燒的我們身心很焦熱。
如果我們把心比喻成樹,那麼貪就像藤一樣,軟綿綿地纏著。但是,嗔就像一把鋸子或者像一把斧頭,直接地去砍樹。一旦,我們的內心染著了所緣,我們生起了貪,我們的心感覺到很舒服,而且想要擁有、想要占有。表現的受,要麼是悅受,要麼是舍受;但是,嗔給我們的感覺是內心很不舒服,內心很煩躁、很憤怒,它給我們的受——嗔伴隨的受,它必定是憂受。憂受就是那種感受必定是不好的。如果是從巴利文來說就是domanassa,這裏的憂並不是憂愁的憂,而是說那種感受本身是不好的受。
所以,貪根心有兩種受,一種是悅受,就是感覺很舒服的。另外一種是舍受,就是感覺平平的;而嗔必定是憂受。換而言之,如果一個人生起了憂受(他的受是憂受),那麼伴隨的心必定是屬于嗔心。
當一個人的心生起排斥的時候,無論對任何的對象他都可以生起嗔心,都可以排斥。而且我們內心排斥的對象,可以很多、很普遍,好的、不好的,它的性質本身是好的,我們可以排斥,不好的我們也可以生氣。但是從一般人的反應來說,通常遇到不好的所緣,我們的心容易産生抗拒、産生排斥。
例如:見到很醜陋的東西,見到你的仇人,那個時候,你的心很排斥,很抗拒。或者你不喜歡的人,你跟他在一起,甚至你一想到他,就感覺到很討厭;
對于聲音也是,例如:當你在禅修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噪音,或者聽到別人在罵你,聽到你不喜歡聽的話、聽到在批評你,這個時候,你的心很容易排斥,這個時候生起的是屬于嗔心;
或者嗅到臭的氣味、很難聞的氣味,這個時候你的心會生起排斥;
或者嘗到很難吃的東西,例如:在家裏面,如果你們的妻子、你們的夫人做的飯可能不熟,或者炒東西放的鹽太多,你就生氣,罵了她一頓;
又…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二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