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一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和慢心所▪P3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斷邪見呢?因爲一個初果聖者在修名色識別智的時候,他已經透徹地看到了究竟名法和色法,他還會不會認爲五蘊有個實在的我呢?不可能了。他已經能夠見到過去世跟今世的因果關系,見到今世與未來世的關系,他還會不會懷疑因果呢?他不可能懷疑。而且他確實透過修習戒定慧的道路而證得了聖道、聖果,他還會不會相信那些,例如:苦行、祭祀等等能夠導向解脫?他也不會了。由于他通過實踐而證明了、斷除了疑,斷除了邪見,那麼我們可以說初果聖者斷除了叁種最粗的(最粗糙的)煩惱,即:第一有身見,第二戒禁取見,第叁是疑。因此要斷除所有這些邪見,惟有在初果的時候才能夠連根的拔除。

  

下面我們再講另外一種心所:慢màna。這裏的慢不是快慢的慢,這裏的慢是傲慢的慢。也就是驕傲,自大,自滿,自負。慢的特點是驕傲;作用是高舉自己或者擡高自己;表現爲自負,自以爲是。慢就好比是發了瘋,它屬于貪根心。一個人擁有了傲慢心,他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或者過度地誇大自己的優點、看到自己的長處。透過擡高自己而看不起別人,輕視他人,看低他人。慢往往是在跟他人對比的時候,由于看到了自己的長處或者認爲自己擁有長處,或者看到別人的缺點、看到別人的不是,然後慢心就生起了。慢通常是透過對比而生,有時候也會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感到驕傲,這也是屬于慢。

  

慢依對象可以分爲很多種,例如:對出身感到驕傲。這一種特別是在古代的印度,古印度分爲四種種姓,叫做Va

  aVa

  a的意思是顔色,但是它也表示種姓。婆羅門Bràhma

  a ,他們自以爲自己是梵天之子,由梵天的口生,天生就高人一等,就猶如他們說的婆羅門至上。這一類的人對出身感到很驕傲;

  

再下來就是刹帝利Khattiya,這一類就是國王、武士階層;再下來叫做Vessa,就是吠舍;最下一層叫做Sudda首陀羅,首陀羅是最低等的。一般在古印度高等的種族看不起低等的種族,出身高貴的看不起出身低賤的。對自己的出身、對自己的家庭背景、對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對自己的族姓感到驕傲。在現在,這種傲慢、這種驕傲在我們身邊還是很普遍。雖然我們的國家現在並沒有種族、種姓的,但是我們仍然會有這種驕傲。如果你的家很有錢,你就會看不起沒有錢的人;出生在城市裏的人、大都市裏的人就看不起鄉巴佬;如果你的家出生于書香門第,你的家有教養,就看不起那些沒有教養的,他們的家庭如果是農民、是工人等等,那麼你就看不起。乃至現在的很多小孩子都會對比:“我的爸爸開著名牌的汽車來接我,你的家人開著沒有牌子的車或者你的家連汽車都沒有。”這樣的話變成由于出身他們感到驕傲。

  

第二是對財富感到驕傲。自己有了錢就感到了不起,看不起那些貧窮的人。而對于那些沒有錢的人來說,他也感到自卑,感到沒錢就沒有勢,說話都不敢說大聲。那些有錢的人就感覺到特別了不起,呼風喚雨。

  

第叁就是對容貌感到驕傲。漂亮的人往往自以爲自己的容貌很漂亮,他們會看不起那些醜陋的人。例如:長得白的人看不起長得黑的人,長得高的人看不起矮的人,長得漂亮的人看不起醜陋的人,乃至那些年輕的人看不起那些比較老的人。這類是對容貌感到驕傲。

  

還有對學識感到驕傲。例如:那些讀過書的人看不起沒讀書的人,有才華的人看不起沒才華的人。甚至只要你讀了書,你會這個也看不順眼,那個也看不順眼,是不是?有句話叫做“同行多妒忌”,然後呢?“文人常相輕”。讀多書的人往往就是這個愛批評,那個愛批評,是不是有這樣的特點?因爲自以爲自己很有學識,所以他愛批評這個,愛批評那個。

  

傲慢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傲慢往往會使一個人變得很下賤,甚至有時候會墮入惡道。在這裏我們就講一個因爲傲慢而墮落的故事1。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過去佛的時代,咖沙巴佛(Kassapa)的教法時期,那個時候Kassapa(迦世佛)已經入般涅槃。後來有兩個青年,他們是兩兄弟,兩兄弟出家,做哥哥的叫做Sodhana,做弟弟的叫做Kapila,這兩個兄弟一起出家,依靠一位長老而出家,後來又受了具足戒。由于他們受了具足戒成爲比庫之後,他們就必須履行兩種義務,一種叫做Gantha- dhura,一種叫做Vipassanà-dhura。也就是作爲出家人,要麼就應該學習叁藏,要麼就要修行、就要禅修。當時,做哥哥的Sodhana,他就想到自己的年齡比較大了,于是他就選擇禅修,從那位長老那裏學到了業處,然後他就很精進地依那位長老學習,證得了禅那。後來又修Vipassanà、修觀,最後他在那一生當中斷盡了一切煩惱,證得了阿拉漢果。

  

做弟弟的叫做Kapila,他就認爲現在我還年輕,等我老了我再修行,于是他選擇了學習。他就從導師那裏、從長老那裏學習叁藏、背誦叁藏。由于他很聰明也很有才華,很快就學得很好,成績很優越,很快就把叁藏都背會了。然而當他有了學識、有了才華之後,他並不是用在修行上,他喜歡經常給人說法,于是就引得很多人的恭敬、供養。結果由于他太有名氣了,很快他就被名聞利養所淹沒了。由于他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受到很多人的供養、禮敬,他看不起那些默默無聞的人(那些默默無聞的禅修的那些僧人們、那些比庫們),由于他有了名聞利養,有了名氣,就開始勾結朋黨,然後就黨同伐異,而且經常愛指責、愛批評、愛看不起其他那些修行的人,這樣,其他的那些僧人,那些僧衆,由于知道他的壞脾氣,知道他很傲慢、很了不起,很多人、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如法的人都不想跟他在一起,也敬而遠之。有一天,輪到僧團選到他去誦戒、誦巴帝摩卡(pàtimokkha)。當他坐上了座,拿了扇子之後,他就問那些僧衆們,誦了戒之後,他問說:“你們有問題嗎?”當時那些僧衆都不理他,他們都保持沈默。這個時候他看到了那些僧衆們不理他,然後他火又來了。他就說:“你們又不懂得法,不懂得律,我問你們法和律,問跟沒問有什麼區別呢?”他就這麼樣的當著僧衆指責了、呵責了之後,他忿忿不平地離開了。他不僅僅是這樣,他經常也是看不起那些修行的人,他認爲自己精通叁藏,自己有學識,自己很有名,他看不起那些修行的人,甚至很多那些聖者們他都看不起。

  

結果他的哥哥在那一世臨終,就證得了般涅槃。但是這個Kapila由于他的傲慢造了口業,死了之後掉入到地獄裏去。又一直在地獄裏面經過了很漫長的時間,到了我們佛陀出世的時代,就是我們Gotama佛(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代,他投生爲一條魚,他投生爲金魚。由于他過去的善業,他投生的這條魚非常漂亮,金光閃閃。結果這條魚後來在河中被一群人撈到了、抓到了,由于這條魚太過漂亮了,于是這…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一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和慢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