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P2

  ..續本文上一頁以爆炸。同樣的,只要一個衆生還沒有斷除有身見,任何過去所造的惡業,一旦遇到因緣就可以使這個衆生墮落到惡趣去。爲了要斷除過去所造作的不善業、惡業使我們仍然能夠墮落到惡趣裏面去,我們爲了斷除這些機會,爲了不再墮到惡趣,惟有致力于斷除邪見、斷除有身見。所以我們可以說,爲了要斷除過去已經造作的不善業,不再使我們墮落到惡趣,爲了我們要斷除這些邪見,應當要修行,應當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去實踐。

  

第二是爲了提防未生之惡。這裏講到的未生之惡就是從我們現在這一刹那開始,一直到今生乃至到未來世所造的惡。應當要守護好身、語、意。由于我們仍然還有邪見,所以我們未來還會造惡,即使在今生我們是佛弟子,我們不會故意去犯這些戒,但是,往往這些是不確定的,我們能夠確保今生,但是不能確保來生。今生我們可以說很幸運能夠遇到佛法、能夠修行,能夠六根健全。但是,由于我們對于佛陀、對于法、對于僧的信仰還沒有完全地堅固,我們的正見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對于戒行還不是作到完全的清淨,同時我們還沒有斷除有身見。在以後的輪回當中,我們可能還是會隨著那些惡業而輪回到其它的趣裏面去。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一個有情還沒有斷除邪見、還沒有斷除有身見,他始終在未來還會造作使他墮落到惡趣、苦道、地獄的惡業。或者如果一個人,只要他還沒有斷除無明、沒有斷除貪愛,他還是會追隨著煩惱、追隨著貪、嗔、癡而造業,造不善業。只要一個人還沒有斷除這些煩惱、這些造惡的根——貪、嗔、癡的根,那不善業、惡業在未來還有機會造。即使你現在擁有了禅那,你進入禅那,禅那可以鎮伏煩惱,可以使煩惱不現行。但是,由于造惡業的根沒有斷除,煩惱沒有斷除,有身見沒有斷除,一旦你的定力退失,或者說由于見到了一些可意、可愛、可喜的目標,你的煩惱又生起了。這個時候,你的定力就只能夠在你入定的時間把煩惱鎮伏。但一旦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煩惱又重新生起,你又再重新造惡。所以,惟有我們真正的斷除了邪見,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已經努力的能夠使未生之惡,這些惡,可以導致我們投生到惡趣、苦道、地獄的惡業,把它斷除”。我們惟有完全地把無明、貪愛連根斷除,那個時候就不可能再造任何的惡業了。因此,爲了要斷除邪見、斷除有身見,大家應該要努力要精進,使未生之惡不再生起。爲了斷除貪、嗔、癡,爲了斷除導致生死輪回的根本的無明,我們應當要培育精進、努力。

  

我們再看第叁,使未生之善生起。如何使未生之善生起呢?這裏講到的善到底是什麼呢?善即是戒、定、慧或者七清淨。我們這裏講到的善,有兩種善:一種是以今生爲起點的善;另外一種是以無始輪回以來所培育的善。我們先講以今生爲開端的善。使未生之善生起,如果現在大家還沒有持戒,那我們就應當要守持戒律。當你守持戒律,那麼就可以說是使未生之善生起。因爲你在持戒的時候,你是戒行清淨,是不是?對于在家人來說、在家居士來說,五戒是他們的常戒。也就是說,對一位在家的佛弟子來說,五戒是他們永恒應該持守的戒,這裏的常當然是指在盡壽、終生應該持的,而八戒和十戒是你們有機會就應該持守的戒。對于出家衆來說,如果是受了具足戒的人來說,那麼佛陀製定的一切律儀都是我們的常戒,只要我們的身份還是受具戒者,包括比庫,包括比丘、比丘尼,這些是我們的常戒。因爲我們受了,只要我們還有這個身份在,這些戒都還在起作用,都還在守持著,所以這是我們的常戒,就是永恒、恒常的戒,當我們持戒清淨,這是還沒有生起的善已經生起。

  

對于定來說也是,在以今生爲起點,只要大家還沒有證得禅那,那麼我們可以說這種定的善還沒有培育起來,我們應當努力培育定力。我們爲了要培育定力證得禅那所付出的精進努力,這個就是使未生之善生起。對于慧來說,可以分爲世間慧和出世間慧。世間慧就包括了四種世間的清淨:即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和行道智見清淨。還有作爲出世間的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包括了世間慧和出世間慧。

  

世間慧有四種清淨:即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跟行道智見清淨。

  

出世間慧,在清淨當中只有一種清淨即智見清淨,或者說又可以分爲八種,即八種出世間心,惟有這種慧才是屬于出世間的慧。

  

其他的你能夠分析而見到究竟法的那個屬于世間慧。見到究竟名法、色法的,或者再嚴格地來說,只要你還沒有見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個連這裏講到的世間慧的範疇你還沒有達到。爲什麼呢?見清淨就是見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時你所見到的不再是這個是人,這個是男人、女人,這個是我、你、他。然後才能夠講到度疑清淨。

  

第二個度疑清淨就是你已經有能力觀照你的過去世、你的未來世,你可以了解叁世的因果了,已經用你的如實知見親見了叁世的因果,那個時候你才達到第二種世間清淨,叫做度疑清淨。因爲你對叁世因果的因如實地照見了,你不會再懷疑的。之後才開始修vipassanà,在這個基礎上,你再觀照五蘊、觀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的因,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從而培育道非道智見清淨和行道智見清淨,這些都是屬于世間慧的範疇。

  

如果我們還沒有這種智慧,應當努力地培育這種智慧,使這種還沒有培育起來的智慧令它培育起來,這個稱爲使未生之善令(它)生起。當然能夠斷除煩惱的是屬于出世間慧。所以,只要我們還是凡夫,還沒有證得出世間智、出世間慧,我們爲了要證得出世間智、出世間慧,我們所付出的精進和努力,這個也是屬于使未生之善令生起。這是對于今生來說的善。

  

對于在無始生死以來我們所培育的善,可以說我們在座每一個人都曾經在過去生生起某一定程度的善法。例如:過去生我們曾經持守過戒律,在有佛陀的時代我們可能也守過五戒、也守過八戒,在過去佛的時代,或者有時候我們也守持一些世間的善戒,對于這種來說,就是我們過去生起的那些善。定呢?在無始的輪回以來,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曾經擁有過定力,這種是我們過去曾經擁有的定的善法。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在過去生都曾經證得過禅那,相不相信?相信麼?請回答,相信麼?不相信?!相信呐,說出個理由來。在過去很漫長地輪回以來,我們每一個人必定曾經證得禅那,也許各種禅那我們都曾經證得過。甚至我們現在踩死的蟲子,看到路上爬的螞蟻,現在開了燈飛過來的飛蛾,它們在過去生都曾經可能是證得過禅那的人。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現在我們雖然輪回爲人,或者說那些衆生們輪回爲畜生,但是在過去生我們都曾經做過天人、做過梵天人,惟有證得了禅那才能夠投生到梵天。而且在世界毀壞的時候,衆生都投生到梵天界,沒有禅那是不可能投生到梵天界的,是不是?一個劫,一個世間、世界有生存必定會毀壞,都經過了成——成住、壞——壞住,或者簡稱成、住、壞、空。周而複始,一切世界必然是這麼樣的。世界不知道成、壞多少次了,在壞的時候這個大地已經不可能再承載衆生,那個時候衆生在哪裏?我們在哪裏?所以我們知道在過去輪回當中,我們不知道投生到梵天界多少次了,我們也不知道證得禅那多少次了。但是,爲什麼現在還在輪回呢?爲什麼現在還在生死苦海裏浮沈呢?因爲這些善還是屬于世間善,這些定是屬于世間定。這些定不能成爲我們的巴拉密,因爲它不是導向解脫的,它只是導向輪回的。

  

所以現在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能夠導向出世間的善法,要令它生起。而對于慧來說,也是這麼樣。在過去無始的輪回以來,我們都曾經生起智慧過。在所有的智慧當中,最易遇的智慧就是業果智,也就是說一個人相信業果的智慧,這一種智慧即使在外道都有,是不是?我們看很多的印度教徒、婆羅門教徒,他們就有這種業果智,他們也相信輪回、也相信業、也相信果報,這就是一種業果智。

  

在沒有佛陀的時代,我們最多只能夠生起這種業果智。但是有佛陀的時代,也許過去生我們曾經聽聞過過去的佛陀或佛陀的弟子所說的法,我們也許曾經修習過某一種程度的慧,但是這種慧,也許在過…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