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樂受是由于體驗或者享受對象的可愛之處,于是就會有快樂的、愉悅的、喜悅的這種感受,我們稱爲樂受。如果體驗到對象的不可樂之處、不可愛之處、不可喜之處,于是就會有不好的感受,這種不好的感受稱爲苦受。如果體驗到對象屬于中性的,就是不偏于苦或不偏于樂一邊的,這稱爲不苦不樂受或者又稱爲舍受 upekkhà,也就是對所緣體驗爲中性。心對于所緣的好壞分辨的感受並不明顯,對對象沒有特別好的感覺或者特別壞的感覺,感覺、感受平平,這就叫做不苦不樂受。
在我們每一個心産生的時候,必定會有樂受的、或者苦受的、或者不苦不樂受伴隨著生起。也就是說感受是在一切時,只要我們有心就會生起、産生的,這種樂受或苦受通常是根據我們的心對于對象的體驗和評判而産生的。當體驗到好的對象的時候,往往會生起樂受,例如:看到了很漂亮的東西、好的東西,聽到很美妙的聲音或者人家贊美你、人家表揚你,或者你嗅到很好的香,吃到很好吃的東西,觸到很好觸的,很柔軟、柔和的,很舒適的碰觸的所緣或者在想到一些很高興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感受就是樂受。然而如果是看到不好的、醜陋的東西、討厭的東西、討厭的人、討厭的事、討厭的物,或者聽到別人罵你,在禅修的時候聽到一些噪音,聽到別人在說話,或者聞到很臭的味道,吃到很難吃的東西,或者在天氣太熱、天氣太冷、肚子痛,或者身體的某一個部分病痛、撞傷,還有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想到倒黴的那些事情,這個時候生起的受是苦受。如果並沒有去分辨對象是好還是壞,只是感受平平淡淡,就好像見到一個經常見面的老朋友一樣,或者去到一個很熟悉的地方,用一個自己很熟悉的物品,這個時候並不會有特別喜歡,或者特別討厭的感受,這種感受平平的就稱爲不苦不樂受。
還有一種受的分法是五種受,這五種受是依身和心的受來分的。這五種受,第一、樂受sukha vedanà;第二、苦受 dukkha vedanà;第叁、悅受或者又翻譯成喜受somanassa vedanà;憂受 domanassa vedanà和舍受 upekkhà vedanà。
第一種樂受和我們剛才講叁種受的樂受名字相同,但是它的意義卻有點不同。剛才講到的叁種受的樂受,是包括了身與心的樂受。但在這裏它是特指身體的快樂的感受,身體碰觸到舒適的所緣,或者很舒適的氣候,或者受到人的撫摸、愛撫,這個時候身體産生快樂的感受稱爲樂受,這種受屬于身體的感受或者肉體的感受,對于這種受,樂受的所緣是觸所緣(即地、火、風叁種所緣),惟有可喜、可愛、可意的觸所緣碰觸到身體才會産生這一種樂受,所以這種樂受是屬于純肉體的、純身體的感受。
第二種受,苦受dukkha vedanà,這也是身體的受,這種受和我們剛才講的叁種受的受,名字一樣,但是在這裏的意義就稍微窄一點。這裏講到的苦受是特指痛苦,就是身體的苦,痛苦的受。例如說肚子痛、頭痛、胃痛、牙痛、腳痛、手痛等等這些,類似病痛或者其他外傷的痛,像給火燒傷、給熱水燙傷、給刀割傷等等,這種身體的、肉體的痛苦,稱爲苦受。
第叁種悅受somanassa vedanà,如果是從字面上來分析,這裏的悅只是中文的翻譯,但我們看巴利就比較好理解了,這裏的 somanassa和下面的domanassa,它們是組合詞。so+manas, manas的意思是心意的意,意識的意;so,是su,su就是好的意思。心感受到好的那種vedanà(感受),稱爲悅受。
而 domanassa,它是由manas,manas是它的詞根,就是心意的意思。再+du,du是壞的,不好的。由于內心體驗到不好的,這種感受稱爲domanassa vedanà。從巴利來說,它的意思就很明顯,前面講到的樂受和苦受是純粹屬于肉體的,悅受和舍受是純粹屬于內心的,屬于心裏面的受。悅受就是內心感到歡喜、高興、愉悅、喜悅、快樂、開心,這種稱爲悅受。而憂受就是內心感到痛苦、悲哀、焦慮、憂愁,純粹是內心的不好的感受、不好的體驗,稱爲憂受。
第五種舍受upekkhà,upekkhà的意思是中等的、平等的,或者中舍的,也就是說這種受並不偏于任何一邊,不會有特別的喜歡、好的體驗,也不會有不好的體驗,這種稱爲舍受。
在這五種受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純粹是肉體的感受,第叁、第四、第五即悅受、憂受和舍受,屬于心理的感受。所以依照肉體(依照身)和心的感受,分爲這五種受。這五種受和前面講到的叁種受對應起來,那麼樂受和悅受相當于叁種受當中的樂受,苦受和憂受相當于叁種受當中的苦受,而舍受相當于前面講到的不苦不樂受。
還有一種分法是六種受,例如:在經典裏面講到,受依照根門産生的心路過程而産生,這種受是當我們看到好的東西或不好的東西産生的感受,稱爲眼觸生受。眼觸生受是源于所看到的顔色或光,然後評判這個是好的、這個是不好的,這樣産生的體驗稱爲眼觸生受。對于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也是這樣。
在《大念處經》裏面就提到了九種受:這九種受對于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一種;還有另外叁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基于有物染的。有物染的意思就是說,由于貪著于好的色、聲、香、味、觸,這些世俗的、有染著的所生起的,例如:看到好看的東西,聽到好聽的聲音生起的,是屬于有物染的樂受,如果是體驗到不好的,看到不好的東西,聽到不好的聲音等等所生起的,是屬于有物染的苦受。或者有時候對于所緣沒有很明顯的體驗,這稱爲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沒有物染的叁種受,沒有物染的叁種受就是由于出離了或者致力于在修行當中所體驗到的受,並不是基于物質條件,沒有受到物欲汙染的,這是在《大念處經》裏面講到的,例如:如果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體驗到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種快樂是沒有物染的快樂。如果在修行的時候,我想要修行修得好,但是卻感覺到好像沒有進步,這個時候內心感覺到憂慮:“爲什麼我修行還沒有進步呢?爲什麼還沒有證得禅那呢?爲什麼我還沒有斷除煩惱呢?”這樣的話生起的那種內心的苦受,就稱爲沒有物染… 《阿毗達摩 第十叁講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