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苦受。而對于修行來說,沒有特別的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這個時候生起的是沒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在《大念處經》裏面佛陀就用這九種分法來分受,就是來分我們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
我們再講一講受,平時在生活中、在修行中應當如何來調整受,來修習受,乃至如何來轉化我們的受。受可以分爲身受與心受兩種。身受包括了樂受和苦受;心受包括了悅受、憂受和舍受。身受與心受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呢?有沒有?對于一般的人來說,就會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對于修行人來說、特別是對于聖者來說,它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爲什麼這麼樣說呢?我們先講一般人,從心理反應來說,一個從來都沒有去關注自己、內心沒有培養心智的人、沒有修行的人,當他在感受到身體的一些痛苦的時候,例如:當他生病或者他的身體被刀割傷、被水燙傷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身體就體驗到痛苦的感受。當他體驗到痛苦的感受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很高興還是不開心?是不開心。不開心,他就經常會埋怨、會排斥、會抗拒、會後悔,“剛才我爲什麼這麼樣,弄到我現在這樣痛苦。”這樣的話,就由于身體生起了痛苦的感受,而內心也生起了苦受。好像有很多人生了病,這個時候身體就經驗到、體驗到痛苦的感受,然後通常伴隨著很憂慮,即使是很多修行人也是。在修行的時候,由于身體有時候不爭氣,身體會有些痛苦,例如說在禅坐的時候,腿痛、腰痛、肩膀痛、脖子痛,于是他的內心就生起了痛苦,他很擔心,“我爲什麼老是這麼痛?爲什麼現在我坐了那麼久了,還是這麼樣痛,真是很討厭!”然後就怪這個,怪那個,怪旁邊的人身體又發出臭氣。還要怪外面的那些聲音,甚至怪外面的鳥叫、風聲,他都可以生起排斥、抗拒的心理。這樣的話,就由于身體的痛,他的心也産生了苦受,是不是?對于樂受來說也是這樣,如果身體體驗到一些很快樂的感受,例如:男女情愛的,很多時候就是由于皮膚的接觸等等,或者乃至到接觸一次之後,他的心就經常會粘著,會粘著甚至會回味很久,會貪著很久、會去追求,這樣的話就由于身體有了樂受之後,他的心也會粘著、會染著,會喜歡這種受。這個時候就由于身體的樂受而産生心理的樂受,喜歡這種感覺,這個就是當身體如果受樂的話,心也受樂。
對于修行人來說、對一個善于調伏心,一個致力于培養心智、培養定慧的禅修者、修行人來說,他可以做到身和心分離,如何來說呢?當我們的身體體驗到快樂的感受、舒適的感受的時候,這是由于善的果報成熟。由于善的果報成熟,我們的身體能夠體驗到快樂的感受。身體的感受是沒辦法避免的,即使連佛陀都會有身體的快樂的感受。但是修行人的心卻可以對這些所緣保持中舍、保持平淡,如如不動。即使有些外來的誘惑,他也有抵抗能力,産生舍受。身體體驗到苦受,例如:生病能夠身體體驗到苦受,身體的受是屬于一種果報的受,之所以身體會遭受痛苦,是由于不善果報的成熟。由于不善果報成熟的時候,身體就會體驗到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學習承受,要如理作意,而不要讓憂受(心的苦受)接連著産生。作爲一個修行人、一位禅修者來說,我們就應該做到:身苦心不苦。佛陀在一部經典裏面就講到了:愚癡無聞的凡夫,會被兩支箭射中。但是一個多聞的聖弟子,一位修習心的人,只有一支箭能夠射中他,另外一支箭對他來說沒有效用,沒有作用。這兩支箭一支是身的受,一支是心的受。對于凡夫來說,身受的箭煎熬著他、折磨著他,心受的箭也煎熬著他、折磨著他。但是對于修行人來說,身體的受是沒辦法避免的,因爲只要有這個果報身,由于有了這個身體,身體必定會承受著過去業帶來的果報,但對于心來說,它不一定追隨著身體的感受而苦、而樂、而憂。
身體的苦受和樂受是沒辦法避免的,因爲這是屬于果報。我們的這一堆色蘊、這一堆色身是由于過去的業帶來的,這稱爲業生色。既然是由于業帶來的,由于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不斷在我們的生命期間會成熟,由于過去的不善業成熟,我們身體會遭受到痛苦;由于過去的善業成熟,我們的身體會遭受到快樂。身體的苦樂是沒辦法去避免的,即使連佛陀也不例外。
在《律藏》裏面就有很多例子。講到佛陀也會生病的例子,例如:在《律藏·藥篇》裏面講到,有一次佛陀就生了一場病,這場病應該是和血液有關的病。然後,當時的名醫J vaka vaka
佛陀有時候背也會痛,特別是在晚年的時候,佛陀一生中的最後一次雨安居,是他八十年(歲)那個時候,他度過了成佛之後的第四十五個雨安居,當時是在Vesàl
由于在過去很久很久遠以前,當時我們的菩薩是一個摔跤士,經常跟人家摔跤,因爲我們的菩薩當時很壯,也是經常都摔贏對手。有一次他的對手就跟菩薩說:“你假裝輸給我,你被我摔倒,然後我答應給你多少錢。”當時我們的菩薩就相信了他的對手,然後假裝敗給了他的對手,結果那個對手就賴賬。第二次也是,第二次,他的對手就說:“你這次再輸給我,再輸給我,我就會把之前那一次的錢一起還給你。”那一次菩薩又相信了他,結果又敗了之後,那個對手又賴賬,不肯把錢還給他。第叁次對手又這樣說“這次你再輸給我,你再輸給我,我叁次的錢一起還給你。”那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就不管那麼多了,結果在他的對手被他打翻的時候,他就猶如拗一把甘蔗一樣把他的腰椎骨這樣折斷了,因爲當時我們的菩薩很壯。正是由于當時他殺了他的對手這種業,結果他的很多生都經受著背痛的果報,即使在最後一生,最後一年,我們的佛陀也經受著很劇烈的背痛,這種背痛強烈到佛陀說他必須得用決意,用果定,從果定出定之後決意說:讓這很強烈的背痛從他入雨安居一直到入般涅槃都不再生起。否則這種背痛是很劇烈地折磨著佛陀,在那一個雨安居當中,阿難尊者就很擔心,看到佛陀病得那麼重,他擔心佛陀會在沒有告知僧衆的情況下入般涅槃。阿難尊者就把他的擔心告訴了佛陀,佛陀說:“你對我還有什麼期待呢?如果我是僧團的領袖,你們也許會認爲,我還對你們有什麼教導。但是我並不像一些拳師一樣會保留、留著一手,我已經把我所證悟的、我所覺悟的所有的法毫無遺漏地教給你們,你們還對我有什麼期待呢?”所以當時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你們要自皈依,法皈依,就是說你們要相信自己,你們要皈依法,你們要以自己爲舟,以法爲舟,不要去皈依其他。”所以在《大般涅槃經》裏面也講到佛陀晚年背痛的故事。
還有講到佛陀在他的最後的一餐,也是吃了一個叫做…從它的字面來說是吃一種軟豬肉,當時他就接受了Jonda,一個鐵匠Jonda 的供養,但是有的人又解釋這是一種叫做菌類的木耳,北傳的《遊行經》翻譯成旃檀木,但是它的巴利詞反而有點像軟豬肉。他吃了之後,結果那天下午就很劇烈的肚子痛,拉了好多次痢疾。然後在當天晚上我們的佛陀就入滅了。
還有在經裏面講到,我們的佛陀被提婆達多推石頭,結果怎麼樣?他的腳怎麼樣?給石片刮破了。佛陀的腳那個時候流出了很多血。這也就是佛教史上很有名的叫什麼?出佛身血。對,那個時候,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