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二講 六處門色法及名法與心所▪P4

  ..續本文上一頁span>ünàmati nàma就是因爲朝向所緣故。朝向、傾向的巴利叫做nàmaüti,它是一個動詞,令什麼東西面對,所以稱爲nàmanàma(名法)是這麼來的。

  

對于所緣來說,心所認知的對象稱爲所緣。名法也稱爲能緣,就是能取目標。對于名法來說,所緣就是被取爲目標,被認知的對象。這個世界,其實都不外乎是認知和被認知,能夠認識和被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名法和所緣的關系。

  

名法包括了心和心所。而被認知的對象就稱爲所緣,即目標、心認知的對象。色法能不能夠認知東西呢?不是用眼睛看麼?不是用耳朵聽麼?難道眼睛不是色法麼?難道耳朵不是色法麼?我們剛才講到色法的時候,往往是這樣強調:依于眼淨色生起的眼識執行看的作用,是不是?所以真正能夠起執行看的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眼睛,而是依眼睛這種色法生起的眼識。

  

眼識巴利語叫cakkhuvi¤¤à

  acakkhu就是眼,識就是vi¤¤à

  avi¤¤à

  avi+¤¤à,¤¤à就是知道、能夠認知,能夠認知這種也叫做心(citta)。眼識能夠執行看,它就是一個心再加上若幹個心所。眼識,伴隨著眼識生起的一共有七個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七個伴隨著眼識這種心一起生起的稱爲心所。而一個眼識再加上七個心所組成的我們稱爲眼識的名法,這種名法能夠執行看的作用,所以被看的目標,例如說,看到一朵花,看到紅色,看到光明,這個被看的稱爲所緣。

  

由于有了心,才會有認知的行爲。對于物質來說,它沒有認知的作用。例如:如果沒有心的話,僅僅是物質現象它沒有感覺的。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正是因爲身體依身淨色産生身識,所以他能夠感受到身體的痛、舒服、清涼等等。如果沒有了身識的話,身體就沒有反應。無論你如何去砍他、打他、踩他、剁他,他都不會有反應。例如:有些人患了麻風病,有類麻風病人的身體就沒有感覺,不會感覺到痛。所以有時候撞到東西或者有東西咬他,他都不知道、沒有反應。正是因爲如此,所以有些麻風病人,他們的手、腳,已經完全後天性的損傷,他們都不知道,爲什麼?因爲他們的身體沒有反應了。就是因爲這一類人,他的身淨色起不了作用,因爲身淨色起不了作用,身識就不能夠産生,身體就變成沒有感覺了。

  

能夠感覺到痛、感覺到癢、麻等等,其實是屬于身識。色法本身是沒有反應的,它能夠作爲心識産生的物質基礎,但是本身並沒有反應,它們不會對外界的撞擊産生反應。

  

我們說到的這個世界,用一般話來說就是主觀和客觀。主觀就是名法,客觀就是所謂的所緣。作爲我們本身,乃至到心,名法本身也可以作爲所緣。但是作爲所緣的心和我們能觀照的心還是不同,這個在修到高級的vipassanā的時候我們就能夠了解。既然名法本身也可以作爲所緣,這個就是所緣密集的其中一種。

  

對于心所來說,它擁有四個特點,心所必定伴隨著心一起産生。在Atthasàlini《殊勝義注》裏面舉了一個例子,就猶如人們說:“國王來了。”國王的到來必定伴隨著若幹的隨從,而國王不會單獨地到來。同樣的,心也必定伴隨著若幹的心所一起生起,而不會單獨地生起,心和心所一起生起構成了所謂的名聚,就猶如地、水、火、風不會單獨、單獨地生起。地的生起必定伴隨著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而作爲水界、火界、風界,它也不會單獨地生起。如果是風界,它必定伴隨著地、水、火、顔色、香、味、食素。同樣的,對于名聚也是這樣。一個心識刹那必定擁有一個心和若幹個心所,這稱爲名聚。無論是色法也好,名法也好,它都是成組成組的生起的。

  

心所擁有四個特點:第一,它與心同生;第二,與心同滅。心必定與心所同生,同時心所也必定和心同生,這個叫做ekuppàda。心所必定和心一起同滅,爲什麼必須要這樣說呢?當心生起的時候,如果它同時也生起了一個色法,這一種色法稱爲心生色法。但是心生色法會不會和心一起同滅呢?不會。色法能夠維持十七個心識刹那,而名法一生起立刻就滅去了。所以在這裏強調與心同滅,就是它以區別于色法。

  

第叁,心所與心都取同一個所緣ekàlambana。換而言之,心所會輔助心一起認知對象,它和心一起執行著認知對象的作用,這個稱爲與心取同樣的一個所緣。

  

同時,心所也和心擁有同樣的一個依處。只要是在五蘊世間,無論在欲界、在色界,所有的名法生起都必須要有物質的基礎,這種物質基礎就稱爲依處。對于心所來說也是,它必定和心擁有同一個依處。

  

例如:依于眼淨色、依于眼門會有眼識的生起。眼識是作爲一個心識刹那,它有八個名法,這八個名法分別是一個眼識、一個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也就是一個心加上七個心所。這一個心和七個心所都是依眼處門、以眼淨色爲主的眼處門生起的。所以我們說心和心所的生起,它的産生和滅去,都是依于同樣的一個物質基礎,這稱爲擁有同樣的依處。

  

對于心所來說,可以分爲五十二種心所。五十二種心所又可以分爲四組:第一組是七個遍一切的心所,還有是六個雜心所、十四個不善心所和二十五個美心所。至于這些心所的具體的內容是怎麼樣呢?我們在明天晚上繼續再學習。

  

  

《阿毗達摩 第十二講 六處門色法及名法與心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