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pan>ünàmati nàma就是因为朝向所缘故。朝向、倾向的巴利叫做nàmaüti,它是一个动词,令什么东西面对,所以称为nàma,nàma(名法)是这么来的。
对于所缘来说,心所认知的对象称为所缘。名法也称为能缘,就是能取目标。对于名法来说,所缘就是被取为目标,被认知的对象。这个世界,其实都不外乎是认知和被认知,能够认识和被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名法和所缘的关系。
名法包括了心和心所。而被认知的对象就称为所缘,即目标、心认知的对象。色法能不能够认知东西呢?不是用眼睛看么?不是用耳朵听么?难道眼睛不是色法么?难道耳朵不是色法么?我们刚才讲到色法的时候,往往是这样强调:依于眼净色生起的眼识执行看的作用,是不是?所以真正能够起执行看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眼睛,而是依眼睛这种色法生起的眼识。
眼识巴利语叫cakkhuvi¤¤à a a a
由于有了心,才会有认知的行为。对于物质来说,它没有认知的作用。例如:如果没有心的话,仅仅是物质现象它没有感觉的。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正是因为身体依身净色产生身识,所以他能够感受到身体的痛、舒服、清凉等等。如果没有了身识的话,身体就没有反应。无论你如何去砍他、打他、踩他、剁他,他都不会有反应。例如:有些人患了麻风病,有类麻风病人的身体就没有感觉,不会感觉到痛。所以有时候撞到东西或者有东西咬他,他都不知道、没有反应。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些麻风病人,他们的手、脚,已经完全后天性的损伤,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身体没有反应了。就是因为这一类人,他的身净色起不了作用,因为身净色起不了作用,身识就不能够产生,身体就变成没有感觉了。
能够感觉到痛、感觉到痒、麻等等,其实是属于身识。色法本身是没有反应的,它能够作为心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本身并没有反应,它们不会对外界的撞击产生反应。
我们说到的这个世界,用一般话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主观就是名法,客观就是所谓的所缘。作为我们本身,乃至到心,名法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但是作为所缘的心和我们能观照的心还是不同,这个在修到高级的vipassan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了解。既然名法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这个就是所缘密集的其中一种。
对于心所来说,它拥有四个特点,心所必定伴随着心一起产生。在Atthasàlini《殊胜义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就犹如人们说:“国王来了。”国王的到来必定伴随着若干的随从,而国王不会单独地到来。同样的,心也必定伴随着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而不会单独地生起,心和心所一起生起构成了所谓的名聚,就犹如地、水、火、风不会单独、单独地生起。地的生起必定伴随着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而作为水界、火界、风界,它也不会单独地生起。如果是风界,它必定伴随着地、水、火、颜色、香、味、食素。同样的,对于名聚也是这样。一个心识刹那必定拥有一个心和若干个心所,这称为名聚。无论是色法也好,名法也好,它都是成组成组的生起的。
心所拥有四个特点:第一,它与心同生;第二,与心同灭。心必定与心所同生,同时心所也必定和心同生,这个叫做ekuppàda。心所必定和心一起同灭,为什么必须要这样说呢?当心生起的时候,如果它同时也生起了一个色法,这一种色法称为心生色法。但是心生色法会不会和心一起同灭呢?不会。色法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而名法一生起立刻就灭去了。所以在这里强调与心同灭,就是它以区别于色法。
第三,心所与心都取同一个所缘ekàlambana。换而言之,心所会辅助心一起认知对象,它和心一起执行着认知对象的作用,这个称为与心取同样的一个所缘。
同时,心所也和心拥有同样的一个依处。只要是在五蕴世间,无论在欲界、在色界,所有的名法生起都必须要有物质的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称为依处。对于心所来说也是,它必定和心拥有同一个依处。
例如:依于眼净色、依于眼门会有眼识的生起。眼识是作为一个心识刹那,它有八个名法,这八个名法分别是一个眼识、一个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也就是一个心加上七个心所。这一个心和七个心所都是依眼处门、以眼净色为主的眼处门生起的。所以我们说心和心所的生起,它的产生和灭去,都是依于同样的一个物质基础,这称为拥有同样的依处。
对于心所来说,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心所。五十二种心所又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七个遍一切的心所,还有是六个杂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和二十五个美心所。至于这些心所的具体的内容是怎么样呢?我们在明天晚上继续再学习。
《阿毗达摩 第十二讲 六处门色法及名法与心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