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代的色聚,这些是时节生色。
所以在眼处门里面能够执行、支持“看”的作用是因为有了眼净色、眼十法聚。能够触到、受到一些碰触,会感觉到痛或者感觉到酸,有时候甚至会流眼泪,这是由于有了身净色。所以眼处门里面有这些色法。这些色法就是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在我们眼处门里面的五十四法其中是以眼净色为主的。所以一般提到的我们的眼睛,其实包括了五十四种究竟色法,但是真正使我们能够执行“看”的是眼识,而眼识的主要依处只是其中的一种,眼净色。依于眼净色会有眼识的产生,因为有了眼识受到外在的颜色、光的撞击,所以我们会说所谓的“看”,看到这,看到那。这是眼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
对于耳处门也有五十四法,也就是它们分别是耳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对鼻处门也是,舌处门也是,都各有五十四种色法。对身处门,有多少种色法呢?我们讲到在眼、耳、鼻、舌里面都会有身净色。但是在身处门里面,除了眼、耳、鼻、舌和心脏里面,我们的身体都没有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能够看东西、不能听东西、不能够嗅东西、尝东西,惟有通过眼睛才能够看、耳朵才能够听、鼻子才能够嗅、嘴巴才能够尝。身体不能,它没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因为没有相应的净色。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身十法聚,还有性根十法聚,这两种是遍布全身的,还有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两种业生色各有十种色法,再加上三种八法聚,加起来多少种?四十四种,就是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四十四种色法。
对于心所依处呢?心所依处是在心脏里面,如果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即使他还没有修到色法,没有修到色业处,没有能力去辨识心所依处,但是当他的禅定已经达到很稳固之后,就有一个阶段叫他去查有分。拥有禅那的人,一旦往他的心脏里面一照,会发现到在心脏里面有个很明亮的东西,那个其实就是属于有分的透明意界,它就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其实禅那的心就是依那个地方生起的。
对于禅修者,如果想修色业处,要辨识心所依处色。心所依处也有五十四种色法,拥有了身净色,这十种称为身十法聚,还有性根十法聚也有,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也有。但是在心所依处里面有一种很独特的称为心色十法聚或心所依处十法聚,这种心所依处十法聚也是不透明的,正是因为有这一种心所依处十法聚里面的心所依处色,它能够作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我们称为hadaya-vatthu 。hadaya-vatthu就是心的物质基础,这一种心所依处也是属于业生色,它也拥有命根,也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也是属于业生色法。在心所依处里面也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
在我们的六处门里面,四类的色法(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都有。
以眼门的五十四种色法来说,其中眼十法聚、身十法聚这两种是透明的。还有性根十法聚,这一类色聚是不透明的。这三种色聚属于什么生?业生色。
还有一种不透明的色聚是心生八法聚,它是心生色法。
另外一种不透明的色聚是时节生八法聚,是时节生色法。
还有一种食生八法聚,是食生色法。
只要我们作为这个身体还有生命,那身体里面这四类的色法都有。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身体里面就必定还拥有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除非当这个身体命根断绝、已经死了,这个时候业生色已经消尽了,由于没有心,也就不会有心生色法了,已经不会再消化,所以也没有食生色了,那个时候只是时节生色。
对于耳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也就是这种透明的色法换成耳十法聚,鼻、舌也是。对于身处门来说,这四十四种色法,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只有一种是透明的色法,透明的色聚,即身十法聚。在心所依处里面,也只有一种透明的,即是身十法聚,但是心所依处十法聚是不透明的。这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色法。
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先观照自己的六种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心所依处。心所依处也是属于物质,必须得要辨识。辨识之后,再辨识其他人的六处门色法,然后慢慢地再把我们身体的色法内在、外在,内在、外在地辨识。
这种教法,就犹如佛陀在《无我相经》里面讲到的:“诸比库,对于任何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劣的、胜的、粗的、细的,远的、近的,这一切观照它是:非我的,非我,非我的我。”在《无我相经》里面讲到:应当如何地透过智慧来观照,这些都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在《大念处经》里面也讲到了:法念处里观照五蕴也是,一时观内在的五蕴,一时观外在的五蕴。对于观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要一时观照内在的,一时观照外在的,通过这样来修观。然后再观它的生,观它的灭,观它的生灭。这是佛陀教导色业处,取色法来修观的方法。
讲了色法之后,我们下面再继续讲另外一种究竟法。这个世间其实都不外乎两种现象:第一是物质现象,第二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可以分为心与心所两种。心是能够认知对象,能够起主导作用的称为心;而心所,就是伴随着心一起生起,执行认知对象的那些心理作用。因此从词源来说,心所叫做cetasika,它就是cetas+ika,它的意思就是属于心的,所以称为心所。例如:我们说到的“我”,这是指我,“我所”是什么意思?属于我的,称为我所。心也是这样,心称为心;心所,它意思是伴随着心生起的那些心理作用。
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会看到,佛陀在讲到世间的时候,都无外乎讲的是一种关系。讲到眼的时候也会讲到什么?讲到色,讲到耳的时候会讲到声音,讲到鼻的时候会讲到气味、讲到香,讲到舌的时候会讲到味道,讲到心的时候会讲到法所缘。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生、生命、日常生活来说,其实都无外乎一种关系,就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是不是?
作为人有能动、能够认知的作用,有认知的功能,而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有被认知的关系,是不是?能认知的,我们平时叫作心或者叫做意识现象,在佛教里面叫做名法。
名法就是aramma a a
《阿毗达摩 第十二讲 六处门色法及名法与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