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代的色聚,這些是時節生色。
所以在眼處門裏面能夠執行、支持“看”的作用是因爲有了眼淨色、眼十法聚。能夠觸到、受到一些碰觸,會感覺到痛或者感覺到酸,有時候甚至會流眼淚,這是由于有了身淨色。所以眼處門裏面有這些色法。這些色法就是一共有五十四種色法。在我們眼處門裏面的五十四法其中是以眼淨色爲主的。所以一般提到的我們的眼睛,其實包括了五十四種究竟色法,但是真正使我們能夠執行“看”的是眼識,而眼識的主要依處只是其中的一種,眼淨色。依于眼淨色會有眼識的産生,因爲有了眼識受到外在的顔色、光的撞擊,所以我們會說所謂的“看”,看到這,看到那。這是眼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
對于耳處門也有五十四法,也就是它們分別是耳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對鼻處門也是,舌處門也是,都各有五十四種色法。對身處門,有多少種色法呢?我們講到在眼、耳、鼻、舌裏面都會有身淨色。但是在身處門裏面,除了眼、耳、鼻、舌和心髒裏面,我們的身體都沒有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的身體不能夠看東西、不能聽東西、不能夠嗅東西、嘗東西,惟有通過眼睛才能夠看、耳朵才能夠聽、鼻子才能夠嗅、嘴巴才能夠嘗。身體不能,它沒有這樣的功能,爲什麼?因爲沒有相應的淨色。在我們的身體裏面,有身十法聚,還有性根十法聚,這兩種是遍布全身的,還有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兩種業生色各有十種色法,再加上叁種八法聚,加起來多少種?四十四種,就是在我們的身體裏面有四十四種色法。
對于心所依處呢?心所依處是在心髒裏面,如果擁有禅那的禅修者,即使他還沒有修到色法,沒有修到色業處,沒有能力去辨識心所依處,但是當他的禅定已經達到很穩固之後,就有一個階段叫他去查有分。擁有禅那的人,一旦往他的心髒裏面一照,會發現到在心髒裏面有個很明亮的東西,那個其實就是屬于有分的透明意界,它就猶如一面鏡子一樣。其實禅那的心就是依那個地方生起的。
對于禅修者,如果想修色業處,要辨識心所依處色。心所依處也有五十四種色法,擁有了身淨色,這十種稱爲身十法聚,還有性根十法聚也有,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也有。但是在心所依處裏面有一種很獨特的稱爲心色十法聚或心所依處十法聚,這種心所依處十法聚也是不透明的,正是因爲有這一種心所依處十法聚裏面的心所依處色,它能夠作爲意識産生的物質基礎,我們稱爲hadaya-vatthu 。hadaya-vatthu就是心的物質基礎,這一種心所依處也是屬于業生色,它也擁有命根,也有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也是屬于業生色法。在心所依處裏面也一共有五十四種色法。
在我們的六處門裏面,四類的色法(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都有。
以眼門的五十四種色法來說,其中眼十法聚、身十法聚這兩種是透明的。還有性根十法聚,這一類色聚是不透明的。這叁種色聚屬于什麼生?業生色。
還有一種不透明的色聚是心生八法聚,它是心生色法。
另外一種不透明的色聚是時節生八法聚,是時節生色法。
還有一種食生八法聚,是食生色法。
只要我們作爲這個身體還有生命,那身體裏面這四類的色法都有。只要我們還活著,那麼身體裏面就必定還擁有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除非當這個身體命根斷絕、已經死了,這個時候業生色已經消盡了,由于沒有心,也就不會有心生色法了,已經不會再消化,所以也沒有食生色了,那個時候只是時節生色。
對于耳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也就是這種透明的色法換成耳十法聚,鼻、舌也是。對于身處門來說,這四十四種色法,在我們的身體裏面只有一種是透明的色法,透明的色聚,即身十法聚。在心所依處裏面,也只有一種透明的,即是身十法聚,但是心所依處十法聚是不透明的。這是我們身體裏面的色法。
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必須得先觀照自己的六種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心所依處。心所依處也是屬于物質,必須得要辨識。辨識之後,再辨識其他人的六處門色法,然後慢慢地再把我們身體的色法內在、外在,內在、外在地辨識。
這種教法,就猶如佛陀在《無我相經》裏面講到的:“諸比庫,對于任何的色,無論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在、外在、劣的、勝的、粗的、細的,遠的、近的,這一切觀照它是:非我的,非我,非我的我。”在《無我相經》裏面講到:應當如何地透過智慧來觀照,這些都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在《大念處經》裏面也講到了:法念處裏觀照五蘊也是,一時觀內在的五蘊,一時觀外在的五蘊。對于觀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要一時觀照內在的,一時觀照外在的,通過這樣來修觀。然後再觀它的生,觀它的滅,觀它的生滅。這是佛陀教導色業處,取色法來修觀的方法。
講了色法之後,我們下面再繼續講另外一種究竟法。這個世間其實都不外乎兩種現象:第一是物質現象,第二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又可以分爲心與心所兩種。心是能夠認知對象,能夠起主導作用的稱爲心;而心所,就是伴隨著心一起生起,執行認知對象的那些心理作用。因此從詞源來說,心所叫做cetasika,它就是cetas+ika,它的意思就是屬于心的,所以稱爲心所。例如:我們說到的“我”,這是指我,“我所”是什麼意思?屬于我的,稱爲我所。心也是這樣,心稱爲心;心所,它意思是伴隨著心生起的那些心理作用。
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會看到,佛陀在講到世間的時候,都無外乎講的是一種關系。講到眼的時候也會講到什麼?講到色,講到耳的時候會講到聲音,講到鼻的時候會講到氣味、講到香,講到舌的時候會講到味道,講到心的時候會講到法所緣。對于我們現在的人生、生命、日常生活來說,其實都無外乎一種關系,就是認知與被認知的關系,是不是?
作爲人有能動、能夠認知的作用,有認知的功能,而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身有被認知的關系,是不是?能認知的,我們平時叫作心或者叫做意識現象,在佛教裏面叫做名法。
名法就是aramma a a
《阿毗達摩 第十二講 六處門色法及名法與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