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叁講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如何來修習色法,觀照六處門的色法,之後又再跨入了學習名法的領域。名法可以分爲兩種:即心以及心所。名法屬于在禅修當中必須得要觀照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如果說要修vipassanā(修觀),都不外乎兩種業處:即色業處和名業處。換而言之,我們在禅修、培育觀智,都不外乎觀色法和名法。名法是能夠認知對象,在生活或者生命當中,不外乎是認知的過程,就是名法(心與心所)認知外在世界和認知、認識自己的過程。每天我們都在看、聽、嘗、嗅、觸、想,在生活當中、生命當中都離不開這些。對于能聽、能看、能嗅、能嘗、能觸、能想的,我們稱爲名法。對于所看、所聽、所嗅、所嘗、所觸、所想的,我們稱爲所緣及對象,這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世間或者世界。

  

講到心所,心所就是指心理的作用。心所可以分爲五十二種心所。其中第一種是七遍一切心的心所,遍一切心的意思就是說在所有的心裏都擁有的這些心所。

  

第二是六個雜心所,這裏的雜,意思是有時候會産生,有時候不一定會産生。而且這些心所在生起的時候,有一些會生起,但是有一些可能沒有生起。

  

這兩項就是遍一切心心所和雜心所,合起來又通稱爲通一切心的心所。也就是說這兩類的心所在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唯作心都會生起的、都可以産生的。

  

第四類心所是不善心所。有十四個,這一類的心所只生起在不善心(造惡的心)當中。我們說到的煩惱都離不開這些心所,其中的貪、嗔、癡都包括在這些心所裏面。

  

接著是美心所。美心所有二十五個,這裏講到的美(巴利sobhana),意思是美好的、善美的、清淨的、莊嚴的、光輝的。美心所和善的心所不一定相同,善的心所是能夠造業的,但是美心所包括了果報心、也包括了唯作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是屬于無記的。由于這一類心也是屬于好的、善的、善美的,因此美要比善的範圍更廣。

  

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七種遍一切心心所。注意我們不要給這些名字迷惑了,這裏講到的所有的遍一切心心所是最根本的心所、最根本的心理作用,在一切的心裏面都一定會出現這七種;

  

雜心所經常會出現,但是不一定每個心都有;

  

這十四個不善心所只會出現在不善心,就是作惡的時候,生起貪、嗔、癡的時候會生起的;

  

二十五個美心所生起在好的心,那時就會有這些心所。

  

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分別是:觸phassa、受 vehanà、想 sa¤¤à、思 cetanà、一境性 ekaggatà、命根j

  vitindriya、作意 manasikàra

  

這裏講到的遍一切心,是在所有的心裏面都擁有的、普遍存在的。這裏講到的一切心,即包括了八十九種心,無論這種心屬于果報心也好,屬于善心也好,不善心也好,唯作心也好,或者欲界的心也好,色界的心也好,無色界的心也好,出世間的心也好,都會擁有這一些心所。只要有心生起,必定這七個是伴隨著一起生起的,所以這七種我們姑且名之爲最根本的心所、最基本的心所。由于這些心所都是一些心理作用,是我們的心運作最基本的作用,而且這些作用在我們去認知目標的時候,它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了這七種心所的任何一種,我們將不能夠完成認知對象(目標)的作用,所以遍一切心所是一切心都擁有的、都存在的心所。

  

我們先看第一個心所:觸phassa。這裏講到的觸phassa,意思是去碰、碰觸或者觸到。但我們不應該這樣想(認爲):色法(物質)撞擊我們的身體才叫碰。這裏的觸是特指心和所緣的接觸,由于有了這一種心理作用(這種觸),就是心和對象的這種接觸,心才能夠起到認知目標的作用。正是因爲有了觸,所以才能夠帶動整個心路過程、心理的活動。這種心和對象之間的連接、接觸就屬于觸。換而言之,就是心接觸到目標。觸的特相是接觸;作用是撞擊,導致(使)與所緣碰撞(這裏的碰撞就是發生關系,有連接);表現爲識、依處與所緣集合生起;近因是出現于諸門的境。

  

例如:出現于眼門的境就是顔色,出現于耳門的境就是聲音。當聲音産生的時候,我們的耳朵能夠聽到,耳朵能夠聽到的門是屬于一種色法,或者說它是我們的心識認知外界的一個管道,由于有了這種依處,就有了耳朵,有了聲音,這種心理作用就把這兩個連接在一起,于是意識就産生作用。

  

正如佛陀在經典裏面經常說到:“緣于眼、顔色、眼識叁事和合觸而有受。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因爲有了根、有了境、有了心(心識)叁個,這叁法和合在一起,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在一起就稱爲觸,因爲有了觸,于是帶動了整個認知過程的産生。所以我們說到的觸,其實就是這叁事(叁樣東西)的碰觸、連接在一起,就稱爲觸。

  

第二個心所:受vedanà。vedanà的意思是感受,也有經受、經曆、體驗的意思。這種受有點類似于平時所說的情感,但是平時所說的情感還包括了很複雜的心理過程,這是屬于世俗語言的範疇。但在這裏講的受是純粹對于對象所産生的體驗,表現是好的生起快樂、舒適、適意、可愛。不好的就生起苦、痛苦,不好的感受,所以這裏的受是感受的意思。受的特點是感受;作用是享受或者體驗對象的味(味道);表現爲是苦或者樂,如果體驗到對象的味是可意的、可愛的、可喜的,于是就通常會生起樂,表現爲受樂,有愉悅的感受。如果體驗到對象是不好的、不可愛的、不可喜的、不可樂的,于是就會生起苦的感受;近因是觸;也就是由于有了依處、所緣和心這叁事的碰觸,于是必定伴隨著相應的感受。有時候也把受的近因說成是輕安,這是對于樂受來說的。

  

在經典裏面會談到種種的受,受可以分爲叁種受,可以分爲五種受,可以分爲六種受,可以分爲九種受等等很多種受。通常我們看到的是叁種受比較多,有時候也提到五種受。所有的心必定都與某一種受相應,也就是說只要心認知目標、認知所緣,一定會有某種感受。這種感受最粗的可以分爲叁種,即樂…

《阿毗達摩 第十叁講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