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用心來體會。爲什麼這麼樣呢?因爲我們的身體,身識的所緣,就是身體能夠觸知到、感知到的對象,就是地界、火界、風界。就以手爲例子,我們的手可不可以感覺到東西很硬啊?可以嗎?或者可不可以感覺到這些東西很軟啊?可以嗎?可以的。對。我們的手能夠碰觸到這些,這是屬于觸所緣,就是碰觸的觸。而能夠碰觸到這些所緣是手裏面的身淨色,它基于身淨色生起了身識,去識知、去辨識這些的。例如,我們摸摸這些,感覺到很粗糙,這是不是用身體去碰觸?可以碰觸到嗎?可以。摸到一些很滑的東西可以嗎
例如,腳痛、肚子痛、頭痛,或者感覺到頭脹、頭暈,這些用什麼來感覺?身識來感覺,用俗話說,就是身體去感覺。身體能夠感覺到這些都是屬于要麼是地界,要麼是火界,要麼是風界。痛屬于什麼呢?如果我們用四大來分析痛的産生,其實就是身體的四大不平衡。然後四大裏面的地界,或者風界,或者火界很強,撞擊到身淨色,當身淨色遭到這外在的,也就是對于我們體內身淨色來說,是外在的撞擊的時候,它所經受的如果是地界的話,那麼要麼是粗,要麼是硬,要麼就是推動的撞擊,這個時候會感覺到痛,肚子痛、頭痛、腳痛,就是這麼樣來的,這是透過我們的身識去識知的。
而在四界當中,水界不是由身識去感知的。水界必須通過意識,就是我們講到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的意識去感知。
當我們可以辨識這十二個特相之後,那麼就一個一個特相來辨識。先辨識推動,然後再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黏結,可以這麼樣重複地辨識這十二個特相。可以辨識了,然後就慢慢地把速度加快。由于心剛開始辨識的時候會比較陌生,所以比較慢,等慢慢辨識到越來越熟悉就會越來越善巧,然後可以辨識得越來越快。剛開始辨識的時候,我們可能要用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甚至好幾天的時間來辨識一個特相。到了心善巧的時候,你可以在一坐當中把十二個特相全部辨識,可以在一、兩分鍾之內,把十二個特相辨識一遍,然後慢慢地再加快速度,乃至一分鍾至少對十二個特相辨識叁遍。
做到這麼樣之後,我們可以進入下一步,把這十二個特相依照四大原來的次第重新調整,也就是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用這種方式來辨識。可以依照這樣的方式次第來辨識之後,就可以嘗試把心抽離出身體,再一起看身體的十二個特相,可以看到了之後,再感覺好像心就猶如在背後或者肩膀的後方,這樣看著身體一樣,來辨識十二個特相。
可以這麼樣辨識了之後,再把這十二個特相分爲四組,那個時候辨識硬、粗、重、軟、滑、輕爲地界;流動、黏結爲水界;熱、冷爲火界;支持、推動爲風界。那個時候心就不斷地作意: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在作意“地”的時候,你的心去辨識硬、粗、重、軟、滑、輕;作意“水”的時候,去辨識流動、黏結;作意“火”的時候,去辨識熱與冷;作意“風”的時候辨識支持、推動。也就是說當你作意“地”的時候,離開了硬、粗、重、軟、滑、輕沒有所謂的“地”;作意“水”的時候,離開了流動、黏結沒有所謂的“水”;離開了溫度沒有所謂的“火”,就是熱與冷;離開了支持與推動,沒有所謂的“風”。持續地在這個身體裏面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這樣十遍、百遍、千遍、萬遍。
可以這麼樣辨識了之後,我們可以再進入下一步,把地界簡化成硬與粗;水界仍然是流動、黏結;火界是熱、冷;風界是支持、推動。就用八個特相來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在這麼樣辨識的時候,禅修者會發現身體的概念已經沒有了,在這一堆的範圍裏面,只剩下地、水、火、風四界而已。他已經不會感覺到“我”坐在這裏辨識,不會感覺到還有個身體。假如可以做到這麼樣之後,就持續地在這個身體裏面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如果當他這樣只是“于此身中”辨識有地、水、火、風之後,隨著他定力的提升,會發現身體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光明。然而,這個時候不應該去注意光明,只應該在這個光體裏面辨識地、水、火、風或者說還可以把這八個特相再簡化爲四個特相,辨識硬爲地,流動爲水,熱爲火,支持爲風。這樣于此身中直接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可以這麼樣辨識之後,也不要去注意身體的變化,例如身體越來越明亮,只是把心放在身體裏面,如實地去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可以。當他這麼樣辨識之後,會發現到他的身體的光亮已經慢慢地消失了,身體越來越透明,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去注意光亮的變化,也不要去注意透明,還是只是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這樣持續地辨識之後,他將會發現到身體猶如像冰塊一樣,或者猶如像水晶一樣透明。
當到達了這個階段之後,有兩種方法他可以運用,就是說有兩條路。這兩條路就是兩種行者的路,一條是止觀行者的路,一條是純觀行者的路。
在《清淨道論》裏講到的見清淨,也就是講到名色辨別智。在那個部分裏面,《清淨道論》講到無論是止行者或者純觀行者,如果想要辨識名色法,想要去達成名色辨別智,應該用四大的四界分別觀裏的簡略法或者詳盡法的一種,去辨識身體裏面的四界。當禅修者在辨識四界,發現身體已經很透明了、很明亮了之後,還持續地辨識身體裏面的四界,當他的定力可以持續地維持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身體也很晶瑩剔透,定力也很穩固,這個時候就達到了近行定。
爲什麼只是近行定呢?因爲修四界分別不可能證得禅那,即使在這個階段,他的身體很晶瑩很透明,定力很穩固,那也只是近行定而已。如果想要再繼續培育定力,畢竟由四界分別觀所培育起的定力只是近行定,如果他希望的話,可以以四界分別觀所培育起來的近行定爲基礎,再轉修其他的止業處而培育定力。例如:他可以借助由四大培育起來的近行定的定力,再轉修叁十二身分,那就很容易。如果是能夠在修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之後,再借助由近行定力量的這種定力,再辨識,再同樣地觀照這個身體,只不過這個時候不要再觀照身體裏的四界,而是觀照身體裏面的部分。叁十二身分就是頭發、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髒、肝髒、肋膜、脾、肺等等,用這種方式來辨識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之後,再取身體裏的一個部分,例如白骨,來修白骨想,通過白骨想再證得初禅,證得初禅之後,可以再取白骨的白色來修白遍,而依次地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這樣的話就是透過四界分別觀培育起近行定的定力之後,再繼續培育定力而走止行者這條道路。
但有一些禅修者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培育定力,想做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à-yànika。這個時候,在由培育四界分別觀所達到的近行定之後,就應該嘗試去分析身體。在他已透過四大辨識,發現到身體很晶瑩、透明、剔透之後,就可以嘗試去破這個身體的密集。我們可以說,當他看到了這個身體,雖然像水晶、像玻璃、像冰塊,但畢竟還是一個實體在,是不是?他就嘗試去找這一個冰塊、或者玻璃塊、或者水晶塊裏面的,其實就是這個身體裏面的空間。如果有些禅修者是利根的話,當他一找到空間之後,會發現這一個像冰塊一樣的身體,經不起智慧的觀照,很快就破碎了,破碎成很多很小的顆粒。但是有些禅修者,在這個階段,還不能夠破除身體的這種凝聚力,就應該嘗試用分的方法,就是用分析的方法,就再由四大培育起來的定力,把心投進這個身體裏邊,嘗試去破除,不斷地分、不斷地分。但是大部分的禅修者在這個階段,當他一旦注意到空間之後,很快就發現到身體會破碎。他持續地繼續去破這個身體裏面的那種組合,那種凝固的、堅厚相,一直破,破到最後乃至見到色聚。我們可以說色聚就是色法的最小單位,當他見到了色聚之後,還必須從見到色聚那一刻開始來辨識究竟色法。因爲見到色聚還是沒有進入色業處之門,還是屬于四界的範疇。
我們可以說,能不能夠見到色聚,是一個檢驗的標准。假如一個禅修者通過正確的方法修習四大見到了色聚,每一個人見到的色聚必定是一樣的。不可能你見到的色聚跟他見到的色聚不同,這也是我們在禅修指導中檢查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見到色聚的標准。你可以翻遍所有的書,還查不到,但是假如你通達經論,一旦看到色聚再去對照經論:“哦!原來是這麼樣。”如果你要去猜測,或者從書本裏面找是找不到。一百個人看到的色聚是一樣,一千個人看到的色聚也是一樣。這就是我們檢驗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色聚的標准,它不是想象的。如果說修入出息念,見到禅相,一百個人的禅相都一樣嗎?不一樣。爲什麼呢?因爲禅相由心想而生。它是什麼法?是概念法。如果我們看到了色聚之後,再把色聚繼續分下去,就是究竟法了,所以每個人看到的必定是一樣,這是想像不出來的,所以有些人靠想像說:“現在看不了色聚。”或者說:“看到色聚的那只是想像。”那只是他個人想象的,不是說看到色聚是想象。真正看到色聚的禅修者,他們很有信心,看到的就是,爲什麼呢?因爲一旦一個人辨識到了色聚之後,禅修導師就會教他去辨識,這個色聚裏面有什麼,很多的禅修者看到的是一樣的。不用去問人,不用去查書,書裏也沒有,去問人也沒有用。但是一旦你看到了,就能夠回答出來。我們可以說進入修觀的初步,必須得怎麼樣?Yathàbh ta- paj ta- adassana
如果一個禅修者想要做純觀行者的話,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看到色聚之後,再破除色聚裏面的叁種密集,然後依次辨識到色聚裏面,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種色法,有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有些會有命根色,有些會有眼淨色等等。至于如何再繼續破除,乃至再分析色法呢?我們明天一起來學習。明天在講究竟色法之前,還會講如何來修習四界的詳盡法。
通過學習,我們應該知道,佛陀講四大,不是讓我們知道物質只是四大而已,而是說所講的東西必定要跟實修結合起來,這才是佛陀說法的意趣。而講這些東西、修這些東西的目的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要如實知見,惟有如實知見,我們才能夠生起如實的智慧;惟有如實的智慧,我們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了生死。
《阿毗達摩 第六講 四界分別觀修習之簡略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