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六讲 四界分别观修习之简略法▪P3

  ..续本文上一页是用心来体会。为什么这么样呢?因为我们的身体,身识的所缘,就是身体能够触知到、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地界、火界、风界。就以手为例子,我们的手可不可以感觉到东西很硬啊?可以吗?或者可不可以感觉到这些东西很软啊?可以吗?可以的。对。我们的手能够碰触到这些,这是属于触所缘,就是碰触的触。而能够碰触到这些所缘是手里面的身净色,它基于身净色生起了身识,去识知、去辨识这些的。例如,我们摸摸这些,感觉到很粗糙,这是不是用身体去碰触?可以碰触到吗?可以。摸到一些很滑的东西可以吗

  很细滑的,也是可以。或者身体可不可以感觉到重量,例如手,我们要提一样东西,可以感觉到很重吗?可以。用什么感觉?用身体来感觉。感觉到很轻盈也是。如果天气很热,身体也会感觉到热,是不是?如果天气凉了,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很冷。热跟冷是用什么来感知的?是身体感知的。有人拍了你一下,你会不会感觉到别人在拍你啊?会不会?别人推你一下或者走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墙角,或者撞到了桌脚,这个时候会感觉到痛,是不是?用什么感觉到撞击呢?用身识。这个也是属于风界。这些都是由于地、火、风撞击到我们的身净色,生起的身识去识知,我们就知道硬、软、粗、重、推动等等。

  

例如,脚痛、肚子痛、头痛,或者感觉到头胀、头晕,这些用什么来感觉?身识来感觉,用俗话说,就是身体去感觉。身体能够感觉到这些都是属于要么是地界,要么是火界,要么是风界。痛属于什么呢?如果我们用四大来分析痛的产生,其实就是身体的四大不平衡。然后四大里面的地界,或者风界,或者火界很强,撞击到身净色,当身净色遭到这外在的,也就是对于我们体内身净色来说,是外在的撞击的时候,它所经受的如果是地界的话,那么要么是粗,要么是硬,要么就是推动的撞击,这个时候会感觉到痛,肚子痛、头痛、脚痛,就是这么样来的,这是透过我们的身识去识知的。

  

而在四界当中,水界不是由身识去感知的。水界必须通过意识,就是我们讲到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意识去感知。

  

当我们可以辨识这十二个特相之后,那么就一个一个特相来辨识。先辨识推动,然后再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黏结,可以这么样重复地辨识这十二个特相。可以辨识了,然后就慢慢地把速度加快。由于心刚开始辨识的时候会比较陌生,所以比较慢,等慢慢辨识到越来越熟悉就会越来越善巧,然后可以辨识得越来越快。刚开始辨识的时候,我们可能要用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甚至好几天的时间来辨识一个特相。到了心善巧的时候,你可以在一坐当中把十二个特相全部辨识,可以在一、两分钟之内,把十二个特相辨识一遍,然后慢慢地再加快速度,乃至一分钟至少对十二个特相辨识三遍。

  

做到这么样之后,我们可以进入下一步,把这十二个特相依照四大原来的次第重新调整,也就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用这种方式来辨识。可以依照这样的方式次第来辨识之后,就可以尝试把心抽离出身体,再一起看身体的十二个特相,可以看到了之后,再感觉好像心就犹如在背后或者肩膀的后方,这样看着身体一样,来辨识十二个特相。

  

可以这么样辨识了之后,再把这十二个特相分为四组,那个时候辨识硬、粗、重、软、滑、轻为地界;流动、黏结为水界;热、冷为火界;支持、推动为风界。那个时候心就不断地作意: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在作意“地”的时候,你的心去辨识硬、粗、重、软、滑、轻;作意“水”的时候,去辨识流动、黏结;作意“火”的时候,去辨识热与冷;作意“风”的时候辨识支持、推动。也就是说当你作意“地”的时候,离开了硬、粗、重、软、滑、轻没有所谓的“地”;作意“水”的时候,离开了流动、黏结没有所谓的“水”;离开了温度没有所谓的“火”,就是热与冷;离开了支持与推动,没有所谓的“风”。持续地在这个身体里面辨识地、水、火、风,地、水、火、风,这样十遍、百遍、千遍、万遍。

  

可以这么样辨识了之后,我们可以再进入下一步,把地界简化成硬与粗;水界仍然是流动、黏结;火界是热、冷;风界是支持、推动。就用八个特相来辨识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在这么样辨识的时候,禅修者会发现身体的概念已经没有了,在这一堆的范围里面,只剩下地、水、火、风四界而已。他已经不会感觉到“我”坐在这里辨识,不会感觉到还有个身体。假如可以做到这么样之后,就持续地在这个身体里面辨识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如果当他这样只是“于此身中”辨识有地、水、火、风之后,随着他定力的提升,会发现身体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光明。然而,这个时候不应该去注意光明,只应该在这个光体里面辨识地、水、火、风或者说还可以把这八个特相再简化为四个特相,辨识硬为地,流动为水,热为火,支持为风。这样于此身中直接辨识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可以这么样辨识之后,也不要去注意身体的变化,例如身体越来越明亮,只是把心放在身体里面,如实地去辨识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就可以。当他这么样辨识之后,会发现到他的身体的光亮已经慢慢地消失了,身体越来越透明,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注意光亮的变化,也不要去注意透明,还是只是辨识地、水、火、风,地、水、火、风。这样持续地辨识之后,他将会发现到身体犹如像冰块一样,或者犹如像水晶一样透明。

  

当到达了这个阶段之后,有两种方法他可以运用,就是说有两条路。这两条路就是两种行者的路,一条是止观行者的路,一条是纯观行者的路。

  

在《清净道论》里讲到的见清净,也就是讲到名色辨别智。在那个部分里面,《清净道论》讲到无论是止行者或者纯观行者,如果想要辨识名色法,想要去达成名色辨别智,应该用四大的四界分别观里的简略法或者详尽法的一种,去辨识身体里面的四界。当禅修者在辨识四界,发现身体已经很透明了、很明亮了之后,还持续地辨识身体里面的四界,当他的定力可以持续地维持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身体也很晶莹剔透,定力也很稳固,这个时候就达到了近行定。

  

为什么只是近行定呢?因为修四界分别不可能证得禅那,即使在这个阶段,他的身体很晶莹很透明,定力很稳固,那也只是近行定而已。如果想要再继续培育定力,毕竟由四界分别观所培育起的定力只是近行定,如果他希望的话,可以以四界分别观所培育起来的近行定为基础,再转修其他的止业处而培育定力。例如:他可以借助由四大培育起来的近行定的定力,再转修三十二身分,那就很容易。如果是能够在修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之后,再借助由近行定力量的这种定力,再辨识,再同样地观照这个身体,只不过这个时候不要再观照身体里的四界,而是观照身体里面的部分。三十二身分就是头发、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脾、肺等等,用这种方式来辨识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之后,再取身体里的一个部分,例如白骨,来修白骨想,通过白骨想再证得初禅,证得初禅之后,可以再取白骨的白色来修白遍,而依次地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样的话就是透过四界分别观培育起近行定的定力之后,再继续培育定力而走止行者这条道路。

  

但有一些禅修者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培育定力,想做纯观行者suddha-vipassanà-yànika。这个时候,在由培育四界分别观所达到的近行定之后,就应该尝试去分析身体。在他已透过四大辨识,发现到身体很晶莹、透明、剔透之后,就可以尝试去破这个身体的密集。我们可以说,当他看到了这个身体,虽然像水晶、像玻璃、像冰块,但毕竟还是一个实体在,是不是?他就尝试去找这一个冰块、或者玻璃块、或者水晶块里面的,其实就是这个身体里面的空间。如果有些禅修者是利根的话,当他一找到空间之后,会发现这一个像冰块一样的身体,经不起智慧的观照,很快就破碎了,破碎成很多很小的颗粒。但是有些禅修者,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够破除身体的这种凝聚力,就应该尝试用分的方法,就是用分析的方法,就再由四大培育起来的定力,把心投进这个身体里边,尝试去破除,不断地分、不断地分。但是大部分的禅修者在这个阶段,当他一旦注意到空间之后,很快就发现到身体会破碎。他持续地继续去破这个身体里面的那种组合,那种凝固的、坚厚相,一直破,破到最后乃至见到色聚。我们可以说色聚就是色法的最小单位,当他见到了色聚之后,还必须从见到色聚那一刻开始来辨识究竟色法。因为见到色聚还是没有进入色业处之门,还是属于四界的范畴。

  

我们可以说,能不能够见到色聚,是一个检验的标准。假如一个禅修者通过正确的方法修习四大见到了色聚,每一个人见到的色聚必定是一样的。不可能你见到的色聚跟他见到的色聚不同,这也是我们在禅修指导中检查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见到色聚的标准。你可以翻遍所有的书,还查不到,但是假如你通达经论,一旦看到色聚再去对照经论:“哦!原来是这么样。”如果你要去猜测,或者从书本里面找是找不到。一百个人看到的色聚是一样,一千个人看到的色聚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检验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色聚的标准,它不是想象的。如果说修入出息念,见到禅相,一百个人的禅相都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禅相由心想而生。它是什么法?是概念法。如果我们看到了色聚之后,再把色聚继续分下去,就是究竟法了,所以每个人看到的必定是一样,这是想像不出来的,所以有些人靠想像说:“现在看不了色聚。”或者说:“看到色聚的那只是想像。”那只是他个人想象的,不是说看到色聚是想象。真正看到色聚的禅修者,他们很有信心,看到的就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一个人辨识到了色聚之后,禅修导师就会教他去辨识,这个色聚里面有什么,很多的禅修者看到的是一样的。不用去问人,不用去查书,书里也没有,去问人也没有用。但是一旦你看到了,就能够回答出来。我们可以说进入修观的初步,必须得怎么样?Yathàbh

  ta- pajānāti或者Yathàbh

  ta-¤à

  adassana,什么意思?如实地了知,如实地知见。修观不能够有任何的掺假,不能够有任何的想像,必须是看到就是看到、看不到就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强调:修观就是一定要如实地观,惟有这么样,我们才能够进入下一步,才能够进入修观。

  

如果一个禅修者想要做纯观行者的话,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看到色聚之后,再破除色聚里面的三种密集,然后依次辨识到色聚里面,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种色法,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有些会有命根色,有些会有眼净色等等。至于如何再继续破除,乃至再分析色法呢?我们明天一起来学习。明天在讲究竟色法之前,还会讲如何来修习四界的详尽法。

  

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佛陀讲四大,不是让我们知道物质只是四大而已,而是说所讲的东西必定要跟实修结合起来,这才是佛陀说法的意趣。而讲这些东西、修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要如实知见,惟有如实知见,我们才能够生起如实的智慧;惟有如实的智慧,我们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了生死。

  

《阿毗达摩 第六讲 四界分别观修习之简略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