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環境保護的開示 —— 自身與環保
時間:2009年6月26日
在過去的時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一種良好的關系,他們只使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所必須的大自然資源。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是,並非象現代,人們擁有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具。總之,過去的人們過著不奢侈而且很單純的生活,因此這種生活行爲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大。
但是大概從過去的一百年開始,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逐漸變化,甚至從十九到二十世紀初開始,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産生了極大的變化,人類的生活開始變得很奢侈、散亂。比方電視、行動電話等,會讓人們産生不安與焦躁的情緒。當有人打電話過來的時候,整個人就變得很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困擾和不自在。總之大家的生活變得很忙碌。
在七十年代時,人們常說:未來科技與物質的發達會幫助人們將來有很多休閑的時間,因爲科技發達的緣故。
可是在二十一世紀時,人們才發現,科技與物質的發達導致人類的生活更加忙碌,並無多余的休閑時間。比如說,以我的家鄉而言,原則上,藏地牧區也都一樣,我的家鄉是高原地區,每天人們大概需要工作五、六個小時或者最多就是七、八個小時。人們並沒有整天上班,總之每天都只有五、六個小時或者七、八個小時的工作,只有這樣而已,生活就可以過得去。
在現今城市裏工作,有些人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不分晝夜,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工作,工作十九個小時的也大有人在,一直都在工作。雖然如此,仍然很忙碌,時間幾乎不夠用,根本沒有輕松與休閑的時間。
因此,在我們家鄉的工作方式是:以自己的需求來工作;可是在先進城市裏的工作方式是:以時間的總數算來工作。只有看時間來工作,根本沒有爲了達成自我的需求而工作。沒有圓滿需求後,可以輕松之類的事。人們跟著時間跑,所以生活越來越忙碌,因爲要跟上機器的緣故,連幾分鍾的輕松時間都沒有。
基于上述的這些因素,自然環境與我們之間的關系也變得非常複雜。現在我們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力量已經到達了頂端,已經有了像核武器類的炸彈等很多可怕的武器,同樣也有很大型的機器等等。早期的時候,挖土時是用鏟子和鋤頭來挖,頂多一個人拿一把鏟子或者一把鋤頭,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鏟子和鋤頭,反正人人持著一把鏟子或者一把鋤頭去工作。現在卻並非如此,人們用像大象一般大的挖土機來挖,如此挖土時,只需要幾天,整個一大片地都鏟平了。這是很危險的。
今天我是臨時講的,並沒有任何准備,因此沒有任何次序。
早期的捕魚方式是,以鐵鈎鈎起一些食物,將鐵鈎綁在一根繩子上,用這種工具來捕魚。用這種方式來捕魚的話,一次只能捕一條魚而已。現今呢?用大型的船具,用很大的魚網捕魚,一次能捕上十多萬條的魚,因此有些地方魚類即將消失。一般而言,魚類是生育最多的,可是由于人類太過于吃魚的緣故,有些地方的魚類即將絕種。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
總之,現今的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力量已經達到了頂端,關于這點我們要深思。這是相當重要的。以佛教徒的觀點來講,或者以整個地球的生存能力來說,地球本來可以生存很多世紀,可是因爲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或者造惡太強大的緣故,世界有可能還沒有到自然毀滅的期限,就會有被毀滅的危險。
比如說,我的家鄉,不要說我的家鄉,整個藏地與喜瑪拉雅山區都是一樣,有一種習俗:如果不小心在爐火中燃燒一些不淨之物時,馬上會想到,這會惹山神、地神或者龍王生氣,害怕會引起疾病與災難。關于這一點,就如此的謹慎。現在整個世界,到處都産生很多各種的化學汙物。比如說,在工廠裏所産生的垃圾與廢氣,或者那些不淨的化學汙染物;人類和動物吃喝下去,然後排出來的糞便等。總之由于整個世界遍滿不淨汙氣的緣故,如果真的會惹山神、地神或者龍王生氣的話,已經惹了大禍。山神或者地神隨時都可能要捂住鼻子。
總之從內外面各方面來看,對二十一世紀裏的人類而言,由于對色財之貪心、與自護害他的嗔心都很強的緣故,我們必須要謹慎。說不定科技與物質發達的因素,會帶給世界美滿的幸福,也會將世界推入毀滅的陷阱當中。因此我們必須要謹慎。
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活主要靠大自然的資源,也就是說,依賴于大自然的龐大資源。比如說,人類恣意使用石油、木料以及水等,只隨心所欲的使用這些資源,並沒有考慮太過于使用這些資源,將會帶來如何的後果等。
以使用水的方式來說,以前的話,傳統的廁所很簡單,不必要使用那麼多的水,因爲地下有洞,上廁所時大小便自然會流入在地下的洞裏,現今呢?每次上廁所時,要用水來沖,就如此把水浪費在無益之處了。有時候我是想說,一次小便似乎要浪費二叁公斤的水,這些似乎都是用在無益之處。
可是因爲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緣故,大家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一直如此使用,並未考慮如此隨意使用將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等。而且我們在房間裏擺放很多的家具物品。比如說,我們認爲電視等各種電器,各種桌子椅子,還有各種玩具等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根本沒有仔細想過這些東西真正的必要性,或者要用在何處。因此有時候覺得說:人類的欲望不會自然滿足。可是地球所能提供我們的資源,也就是說與地球共存的這些資源是有限的,我們隨心所欲的去浪費資源是絕對不行的。關于這點,大家要慎重考慮。
舉例來說,佛陀在世時,僧衆的生活方式,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規律。以衣食爲主的所有物質都節省而不浪費。就是說,不是隨心所欲的使用,非常節省,任何一點一滴的物質絕不浪費。比如說,在佛經中提到,僧衆得到新的袈裟時,舊的袈裟不可以亂丟,如果舊的袈裟因爲太舊不能穿的話,要縫爲坐墊或者被套之類的;坐墊或者被套之類舊了不能再用時,要用作擦桌子或擦地板之類的布具;即使連擦桌子或擦地板之類的布具也不能再使用時,要在牆上塗白灰時,把破爛的布片磨碎後與白灰混合在一起,塗在牆上。所以只是袈裟的布料,也是多處的、多次的長久使用。第一步是用作袈裟,第二步是用作坐墊或被套,坐墊或者被套類舊了不能用時,用作擦桌子或擦地板之類的布具,最後擦桌子或擦地板之類的布具也不能用時,要在牆壁上塗白灰時把破爛的布片磨碎後與白灰混合在一起,塗在牆上。所以佛陀在世時,也就有如此的規定,後來記載在《毗奈耶經》中。因此,佛陀在世時的諸僧衆的生活方式,並非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一般,用很艱苦的方式:口中沒有吃的食物、身上沒有穿的衣服來過這種很艱難的生活;也不是儲存金錢衣食,連明後天的食物今天都已經准備好。應該是說,既不太苦,也不過于奢侈華麗,而是過著適當的生活。諸僧人從不儲存任何食物,每天化緣當天所需的食物,回來集合在寺院內一起用餐。就是這樣的日常生活方式。每天所需的食物,以及別的生活用具等,根本不儲存。以如此的方式生存,是遠離極苦與極豐富的中間生活方式。因爲這種生活方式並不是極苦,也不是奢侈華麗儲存豐富,而是極適當中間的生活方式。
我們現今的生活方式,也是必須要保持著不是很艱難、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奢侈華麗,這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持如此的生活方式,也不可以想說,這是佛陀規定的,佛的教誨,似乎表現出這並不是我心甘情願接受,只是佛陀規定的,所以不能不接受,這樣不對。以現在我們對外在的環境與對自己的需求,各方面來看,要保持著極適當的中間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因爲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人並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而已,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他們未來的生活。當我們這一代把吃的、穿的、喝的都用盡,給子孫後代什麼都沒留下的話,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我們必須要考慮清楚。
因此阿奢黎贊紮固密在《二十律儀論》中提到:無論他人與自己,痛苦或者多利益。再者深思有否利,若有不利絕不可。意思是說:有些事物,對自己與整個環境,以及他人都有利的話,我們可以去尋求這些事物,但是相反的,某些事物真正對自己而言需不需要,這些東西到底用在何處?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與方向的話,還未決定前,請先再次重新考慮。這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現今有很多的百貨公司,我們逛百貨公司時,因爲百貨公司裏有各式各樣的名表,在自己的初心根本沒有什麼計劃,就是說,在根本沒有想要去買一支有如此特色與形狀、顔色的手表等的計劃的情況下,去逛百貨公司的話,當看到那些名表的時,心裏想說,這也要想買,那也想買,因爲看起來都很好看,只是沒有錢而已,如果有錢的話都想買。這樣想是不行的。自己爲何需要這個事物,要的原因是什麼?要考慮這一點。因爲事實上對我們而言,也並非所有的手表都是必要的。有些人可能很有錢,他們找不到用錢的地方的話,可能會做一些無理之事。聽說以前有一位很有錢的美國人,有一天他去船上玩,在船上把一大疊一大疊的美金往海裏扔,就是一大疊一大疊地往海裏扔,毫無意義。他表示自己是在玩樂,也就是表現自己很有錢,就是一大疊一大疊美金往海裏扔,讓那些船長和船員們去撿一大疊一大疊幾十萬美金,這樣也是不對的。
人人都應該利用自己的智慧來分別取舍,不然只靠一個人,分分秒秒對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在各方面來引導大家是不可能的。因此各自來分別取舍很重要。利用自己的智慧,經過觀察所決定的事情,還需要堅定的信心。否則自己所決定的事情連自己都搞不懂,或者沒有決心的話,這是行不通的。如果對自己所決定的事,有堅定的信心的話,自己的行爲一定會符合自己的願望以及心之趨向。不然我們有的時候心裏想一套,實際行爲上又做一套,倘若這樣的話,將會造成事與願違的…
《提倡環境保護的開示--自身與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