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P4

  ..續本文上一頁釋迦如來在世時,他有一個弟子叫“舍利弗”(梵名Shariputra),佛教中著名的《般若心經》便是爲他而說的一部經文教法。這個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職業爲醫師,而且醫術十分高明,受著衆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時,由于其高貴地位,通常都騎象而出行。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師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重自己的上師,他竟然不顧儀態地、連跌帶滾地由象背直接撲倒地面上向師父頂禮。所以,這個海生醫師,可說是一個敬師的模範。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卻死在其師舍利弗在生時。在死後,海生因其善業力而生于天界中。他的前生老師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爲他說法教學。在見到前生爲海生醫師的天子時,舍利弗正欲趨前向他說法開示,但這個天子只向舍利弗揚了一下手示意,便馬上繼續玩樂去了。這並非是因爲天子不記得舍利弗。相反地,由于其業力,天子能清楚記憶其前生的事,卻因天界之樂實在誘惑太大了,以致他只能在一刹那間揚手向極爲敬重的老師打招呼,便又迷失于極度的享樂之中。這個情況,就有點兒像我們在觀看極爲精彩的電視節目時,親友來訪我們亦只會略爲應酬一下的情形。我們仔細想一想,一位本來至爲敬師的人,在天界中仍然抵不住誘惑,何況是我們呢?由此可見,天界雖爲六道中福報最大的一道,但卻並非修持佛法的一個有利地點。正由于此原因,我們只求生于淨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樂。天界衆生壽元雖極長,但始終亦難免一死。又由于在天界投生時,他們的善業福報皆用盡了,下一生多投生于叁惡道中。天界雖無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衆生在死前,一樣有極可畏的痛苦。在死前的一段時間,天界衆生會出現天人五衰的情況,例如其身上的花會枯謝、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來自然散發香氣之身現在發出陣陣體臭及身上開始流汗。于此時,其天界友人都會遠遠避開他,任由他一個孤獨地等死。由于天界衆生自然有神通力,他們能預見下生將墮惡道。我們試想想,我們不知下一生會投生何處,尚會怕死貪生。天界衆生天生愛幹淨,而且一生享樂,在預見將生爲汙穢的畜牲、地獄或餓鬼道衆生時,他們的恐懼是多麼大呢?!

  以上是欲天界的描述。至于色界及無色界天的衆生,情況雖不同,但他們仍然逃不出痛苦的結果,最終仍難免一死。

  在民間信仰中,有不少人信奉及供養天界衆生,以求幸運、健康及其他順緣。其實,天界衆生自身也難保,如何堪能作衆生的依怙呢!也有人祭祀龍族、土地及鬼類等等衆生,這也是並無長遠及實際利益的。

  以上已講完六道輪回的概略情況(注:詳細的描述見于法師著作《甘露法洋》及《生死之輪》)。總的來說,不論我們是生于地獄的最深處或享樂最大的天界,我們仍然逃不離痛苦,也未脫出輪回的循環,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經曆生及死。只要一天仍被無明、貪、嗔、癡等煩惱所主,我們就一天不得自在與真正的安甯。在想及六道之苦時,我們不可像背書般把各道之苦單單逐一背出,就如事不關己似的,而是必需生起覺受,猶如親曆其境一般。參思死亡及痛苦,是策勵我們修持的動力。有些人只喜歡自己觀自身爲殊勝的本尊佛相及身處壇城淨土,但其實若觀自己身陷地獄而處于地獄火中,或許效益更大,因爲這更能激勵自己止惡積善。也有些人以爲偶爾打坐,什麼都不思考,便是成佛之道,其實參思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及六道之苦,才是真真正正的修持。

  我們自無始以來,不斷地輪回,不斷地經曆生與死的循環,從來未曾獲得永恒的安甯及福樂。如果想徹底地脫出輪回之痛苦循環,我們必須把這循環從根切斷。輪回的來源是煩惱與業力,二者中又以煩惱爲主要元凶。在煩惱中,以貪、嗔、癡爲主要,此叁者中又以癡爲主要元凶。在各種愚癡當中,我執是最根本的無明。故此,我們必須把我執去除,方能把生死輪回由根拔起。但到底如何才能根除我執呢?答案是我們必須依循佛陀的道路。佛陀並非天生就是佛陀。佛陀本來也是一個凡夫,與我們一樣由父母所生,與我們一樣有煩惱及缺點。佛陀透過修持,培養出菩提心,多劫以來積累了圓滿的福德及智慧,最終才成就了無上佛境。我們之所以仍是在六道輪回中打滾的凡夫,是因爲我們並無菩提心,也並未積善止惡,反而樂此不疲地因我執而生分別心、以利己之心積惡業。這就是凡夫與佛陀間之唯一分別。佛陀雖有大智、大悲及大力量,但他亦無法以水爲我們洗去罪業,亦無法把他的證悟傳予我們。佛陀所能爲我們做的,不外乎是教導我們如何自己修持以斷我執。如果我們也想斷除我執,便要跟著佛陀所教的道路來修持。他所教導的種種法門,被稱爲“八萬四千之多的法門”,但可被歸納爲大、小二乘教法體系。小乘的修持者,先要體悟叁惡道苦乃至六道之苦及其來源,以培養出厭離六道之心,以此作爲動力,走上小乘五道之修持道路,最終斷除我執而證悟羅漢境界,從而脫出生死苦海。此乃小乘者的修持動機、目標及方法。大乘修持者,因見六道之苦而生欲求出離之心,進而延伸至不忍舍棄衆生、欲令一切有情衆生皆得離苦的心,爲了這個目的而欲得圓滿能力來救渡衆生,所以他們欲求無上佛境。在生起這種基于出離心的菩提心後,他們踏上大乘五道,朝著佛境的目標進發。在修持的方法上,大乘又分爲顯及密兩種修持。顯乘修持需經叁大阿僧祗劫之久的時間,來積聚成佛所需具備的福德及智慧資糧;密乘則有即身成佛之殊勝不共方法。以上乃大乘者的修持動機、目標及方法。

  淨土及其殊勝之處

  不論是大乘顯部教法的修行,或是大乘密部的修持,都需要有適當的修行條件或助緣。如果掉入叁惡道中,是幾乎完全無可能修持的,甚至連“法”的名字也聽不到!就算生在人間,也不一定得遇正法及名師;在人間世界,又有很多不善知識,他們對修持之不良影響極大。譬如說,我們剛剛對佛法有了一點接觸,損友卻教我們去釣魚殺生,或說世上並無因果定律,或說殺生祭祀便可得天神賜福等等,很容易便影響我們的思想及行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們身邊的朋友全部心地善良,我們多半也會如此;如果親友及所住社會全都喜殺、不信因果等等,除非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業習氣十分強烈,否則我們多半也會變得與他們一樣。又即便我們遇上了正法,由于我們處于末法年代五濁惡世,往往只能作少許善因,但所作之惡因卻多不勝數,以致再下一輩子又是再次地掉入叁惡道,百劫不得複出。我們現在雖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得以修行,但我們的壽元是不定的,而且十分短,頂多也不過是百歲左右。在無盡的輪回內,這一百年只如閃電一刹即過,扣除了睡覺、吃飯等時間,我們尚余多少時間修行呢?在一生中,我們即使有理想條件而又有心修行,也沒有太多時間,轉眼間便會失去這個身體了。但是,一旦我們失去了這寶貴的人身,下一輩子便不一定有同等理想有利的條件來修持了,只要我們一天還在六道之中,便不可能保證自己常常有有利的條件以作修持。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上示現期間,曾經開示過很多個淨土法門。他不但講及了這些淨土的個別殊勝特征及與衆生之因緣,也教授了往生于淨土之中的方法。這許多的淨土法門,全都屬于佛教的大乘法門範圍。

  這些淨土,是諸佛各別依自己的願力、悲心、神通、智慧及功德所化現出來的。

  淨土可分爲叁種層次: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及應化身淨土。法身淨土是唯獨諸佛能知、能到的境界;報身淨土,例如阿彌陀佛之報身土等,則唯獨很高修持境界之大菩薩能到達,我們一衆凡夫一時之間是不易指望的了;而應化身淨土,則是我們凡夫依照佛陀所教的特定方法及視乎因緣,有可能達到的地方。我們平時提到的淨土,譬如說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觀音的普陀淨土等,大都是在說這第叁種淨土——應化身淨土,而並非指法身淨土或彌陀等之報身淨土。有些人會問:“到底是一定要消盡了業障,才能往生淨土呢?還是尚未消盡業障,也能以信念及願力而往生呢?”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明白叁種淨土之間的分別,便很容易回答了。法身淨土只有在成就佛境時,方能說是達到了。報身淨土也只有大菩薩能到,就連境界較低的菩薩也去不到。而應化身淨土,則是我們憑著五力及出離心等,配合上佛陀的悲心,便就能順利往生,並不限于完全忏淨了罪障的大聖人方能到達。忏罪當然有利于往生淨土,而且還是必需的修持,但卻不能說必須完完全全地淨化了一切的業障,方能往生于極樂等應化身淨土之中!如果我們把叁種層次的淨土混淆了,便不容易弄清往生的條件了。

  現在我們明白了叁種淨土之分別,也知道一位佛陀便會有叁種層次的淨土了。法身土及報身土這兩種淨土,與我們凡夫的關系不大,我們也就不用去想它們了。對我們而言,若能在今生死後,生于任何一個佛之應化身淨土,就已十分十分足夠了!跟著下來,我們繼續提到淨土時,就只是狹義地指諸佛之應化身淨土。

  在淨土中,是沒有苦的。以彌陀淨土爲例,往生該土的人,都在蓮花中化生,而不經由凡俗的母胎出生。往生該處的心識,先會進入淨土的一朵蓮花之莖中,再上升至花的中心。這朵蓮花並不同于我們凡土中的蓮花,而是十分巨大的,連整個香港都可以納在裏面。然後淨土中的主尊阿彌陀佛,便會以悲心發出一道光明射向此朵花;花一打開了,你就已經在淨土世界中誕生了!這是往生彌陀淨土者的誕生過程,以我們世俗有限的觀念很難想象。總之,在淨土中化生,是不經曆生苦的。

  在淨土中,人人身放光明,現爲十六歲的少年之健康身相,永無老苦。在那裏,不單不會有胃痛、癌症、頭疼等病,甚至連“病”這個字也不會聽到!在淨土,壽命是沒有時限的,永不會有…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